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农门状元 > 第482章 和太子论兵

第482章 和太子论兵

    刘植的亲事,刘家已经想通了,人生总是处处有意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家的儿郎,也不是扛不起事的人。

    纵然是西出阳关,离家千万里,为国尽忠也不枉此生!

    这一场婚礼,在黄昏时分,办得喜气洋洋,似乎象征着大唐盛世的兼容并包、民族融合。

    婚宴结束后,看着醉醺醺却意气风发的刘植,七郎却有些感慨。

    天明村三宝,终于要各分东西,刘植去“安西”,他去“安东”,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他们的命运向前。

    当今之世,谁是掌控命运的人?

    和董月明一起回到家里,七郎都还有些恍惚,叹道:“我依稀想起我们三人一起做糖卖、一起种棉花、开杂货行的事,那个时候真的很快乐。如今长大了,却没有从前的欢乐。”

    董月明摸了摸七郎的额头,轻笑:“你喝多了?竟开始伤春悲秋。小孩子的快乐,是有长辈为我们遮风挡雨。长大之后,就轮到我们自己扛起责任。”

    七郎愣了愣,洒脱一笑:“你说得是……我就是舍不得吧!”

    他依靠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明月,想起了王维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明知朋友这一去,此生或难再相见,但语气却是豁达的。

    大唐正是有许多一往无前的壮士,前赴后继地奔赴边疆,才缔造了一个盛世!

    可惜这个盛世,最终毁于安史之乱……从那以后,中原渐渐失去对西域的掌控,安西只剩一支孤军,坚守到白头。

    七郎心思百转,怎么才能让盛世更长久些呢?

    回乡之前,七郎去相熟的朋友家里辞行。

    首先去的,就是太子东宫。

    太子出钱新铸的火炮这回没有炸膛,可是射程和威力远远不及预期……还不如投石机呢,真的是造了个鸡肋。

    火器署上下都感到惭愧,发誓迎难而上,非得造出更强大的火炮来!

    幸好,太子并没有责怪。

    七郎再次提及火炮的事,太子和煦地说:“历来军器监改造兵器,都不是一时之功,你不必着急,交给火器署研究就是,不影响你去辽东。”

    七郎赧然:“多谢殿下体恤,您真是通情达理的英明之主!火炮的威力,一时不如投石机,但在战场上,或许也能有出其不意的作用。受造价所限,可以先铸几尊用于守城。”

    太子微微颔首,对此不是很感兴趣。

    花点钱支持赵七郎做火炮,成了最好,不成也无伤大雅。

    至于武器,如今大唐的武器,已经领先四方了,但打仗从来不仅仅是武器的问题。

    太子最近在研究一个事,我朝原来的府兵制,各地征召百姓服兵役,服役三年、五年回乡,又换一批兵丁……

    这样的好处,是边将根本来不及熟悉麾下士兵,就又换了一批人,不用担心“兵随将走”,边将没力量造反。

    但随着我朝疆域的扩大,仍然用府兵制,就会有一些弊端……比如从山东、江南征召士兵到安西,路上都花掉小半年了。

    能不能将轮流服兵役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固定驻防?

    思索了一会儿,太子向七郎提出了这个问题。

    ……赵七郎虽然年轻,但总有出人意料的见解。

    七郎听了,悚然一惊……藩镇割据!

    原来唐玄宗时期才开始的募兵制,在“高宗”这里就有了苗头。

    谁说“高宗”懦弱不通军事的?

    他所认识的太子,分明是个心思特别深远的人!

    无论是“茶马商道”还是“募兵制”,都展现了太子超前的眼光和高于常人的格局。

    而这个人,也只跟自己年岁相当而已!

    “殿下,您说的是募兵制。”七郎斟酌着回答,“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来固定的军队肯定比临时征召的要有战斗力,二来边疆冲突多,也省得府兵来回征调的时间。”

    太子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七郎一听就明白,神色郑重了几分……赵七郎不愧是状元之才。

    七郎接着说:“但是,募兵制下,将领和士兵相处的时间从几个月变成几年甚至十几年,对于足够有能力的大将来说,这是朝廷的军队,还是自家的军队?”

    “到最后,士兵只知将领,不知朝廷,这……”

    太子神色凝重,点头:“我所顾虑的,正是这点。”

    所以,他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但是,随着疆域的扩张,朝廷对遥远边疆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这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七郎想了想,话锋一转:“我的岳父董彻,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折,指出江南士族土地兼并、阻挠均田令的问题……”

    “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百姓能分到田地,就有了根基。为了家业和家人,都愿意去服兵役。因此,土地是府兵制的基础。假如土地兼并严重了,府兵制的根基也被废了。”

    “到时候朝廷征兵,就可能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百姓逃窜,无兵可征,就不得不用募兵制了。”

    这似乎是一个死结。

    所以有人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其他人。

    “如之奈何?”太子皱眉问道。

    募兵本来是他的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却被赵七郎说得越来越让人心惊。

    七郎回想了一下,宋朝解决募兵制的缺点,采用的方法是频繁调动将领。

    既然军队不好调,那就调将领!

    其次就是不给地方留多余的军资,需要的时候再从朝廷调拨,绝不给地方养兵自重的机会。

    七郎把这两点说了,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军队战斗力会大大削弱。”

    太子沉吟半晌,叹道:“孤知道了,此事从长计议。”

    心中却坚定了打击士族的决心……先把府兵制的基础给维护好!

    听七郎提到董彻的奏折,太子让人去寻一寻,可还留有旧档。

    今日一谈,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收获,但太子对七郎更亲近了几分……世上能跟自己一样有远见的不多,赵七郎就是其中一个!

    太子表面温厚宽仁,心中却装着整个天下,不仅是大唐的天下,也包括四夷邻邦!

    七郎也很高兴,提前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隐忧说出来,如果能未雨绸缪,是不是能让盛世更长久些呢?

    至于太子的心思和志向,他一点也不意外……

    历史上的高宗,就是一个心怀四方的猛人:“最近似乎没什么事?正好天气凉了,听说林邑国有珍宝,稻米一年三熟,顺手去把它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