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农门状元 > 第920章 未有及赵郎者

第920章 未有及赵郎者

    李德謇派人从陆路快马将倭国的局势报入长安。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多有非议。

    灭国这种事,在大唐不算新鲜,谁不灭一个国,都不好自称名将。

    但赵子逊是打着试航、贸易的名义去扶桑,怎么变成兴师问罪?

    平白无故动用军队攻打邻国、妄开衅端,可以问罪了。

    大理寺丞狄仁杰肃容道:“赵子逊一路到倭国,只在海上剿灭了主动挑衅的海盗,并未对倭国动兵,谈何‘攻打’?”

    “是倭国敬仰我朝,一见大唐旗帜,就主动去除尊号、愿成为我朝子民。赵都督以德服人,何罪之有?”

    李德謇的奏折上明明白白的说,倭人主动请求归附大唐,想到大唐生活。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则修文德以来之。

    此圣贤之道也!

    如今大唐以仁德收服蛮夷,陛下就是孔子口中的圣明君主!

    赵子逊奉天子之命传播仁道,不仅无罪,还有功,应当重赏才是!

    皇帝心情很不错。

    赵子逊跑一趟倭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感化了倭人。

    这不是赵子逊有多强大,归根结底是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有他这样的圣明君主支持。

    现在林邑、倭国先后归附,下一个是谁?

    他一定会超越父皇,成为一代明君,将大唐的疆域扩张到最大!

    朝会时,皇帝俯视着满朝文武,朗声说:“朕曾听先帝教导,要爱惜民力、不可好大喜功。如今赵子逊收服扶桑,未让朝廷派兵遣将、筹措战船粮草,而是以仁德感化,这是社稷之福。”

    “诸君当以赵子逊为榜样!修文德以服蛮夷,将大唐的恩德传播四方!”

    百官:……总觉得皇帝对“仁德”的定义不太对。

    臣心里有话,但臣不敢说。

    既然皇帝都说赵子逊是以德服人,倭国是自愿归附的,百官也只能附和。

    起居郎唰唰地记录着,将来的史书上,会写大唐船队一到,倭国君臣自行请罪,有感于上国仁德,主动归附……

    史书作证,他们是自愿的!

    是他们哭着喊着求大唐收服的!

    皇帝回到宫中,把皇子们喊到跟前,对他们说:“赵子逊又拿下一国。但和此事相比,朕更高兴的是另一件事,你们知道是什么?”

    皇长子李忠谨慎地回答:“是明年下西洋的事吗?”

    他听说,众勋贵都出资参与下西洋的船队,摩拳擦掌地期待着从海外换回一船船的金银珠宝、珍贵香料。

    皇帝微笑着摇了摇头。

    被废了雍王称号的李景低着头不说话。

    他的母亲戴罪自尽,他连封号都没了,若无奇迹,此生再无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年幼的李弘眨巴着凤眼,大声说:“我知道!父皇是为嘉禾高兴!”

    他常出入赵家,知道得可多了!

    今年岭南试种嘉禾的情况上报,雷州、琼州等地可一年三熟,产量比其他稻种高!

    来年别的地方,都可以试种新稻种!

    皇帝微笑,和煦地说:“弘儿说对了,就是此事。”

    “朕年幼时,随你们皇祖父去打猎,路上遇到‘野人’,所谓野人者,即没有衣食,逃窜到山林的人。”

    “那时候,朕才知道,泱泱大唐,竟然还有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曹子建的诗“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竟然活生生的出现在眼前。

    皇子们瞪大眼睛安安静静地听着,似乎难以想象。

    皇帝接着说:“先帝一生节俭,教导朕要体恤民苦,爱惜民力。”

    “朝中百官都说朕对赵子逊信重太过,可放眼朝堂,竟只有赵子逊一人,一言一行皆体贴圣意。”

    “寻高产的稻种、让倭人来大唐开矿种地,即使过程有一些曲折,行事有一些专断,但最终是为了这天下百姓,为了大唐的江山。”

    “满朝文武,皆饱读诗书,可称国之栋梁,竟无一人有赵子逊之贤德。”

    众皇子恍然感慨!

    难怪父皇那么维护赵子逊,既能开疆拓土,又能送钱送粮送人,这样的臣子,正合皇帝的心意啊!

    李义府文章做得再漂亮,也不如赵子逊办事漂亮!

    “父皇圣明!”李弘仰慕地看着皇帝,“我知道了,一个人好不好,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

    其他皇子纷纷附和。

    太子之位不出意料,就是李弘的。

    他们即使有什么想法,也得等李弘先说。

    心里不服气也没办法,谁让人家的母亲是皇后呢?

    皇帝满意地笑了。

    让其他皇子离开后,皇帝留下年幼的李弘,和蔼地说:“用人之道在于得其心。赵子逊有辅国安民之才,朕要用他,就要收服他的心。”

    “方才那番话,可传到赵家人耳朵里。体其情、恤其弱,人皆有感恩之心,如此再图其力,未有不尽力者。”

    皇子还年幼,但驭人之道可以从小学起。

    李弘似懂非懂地点头:“父皇,我可以拜赵子逊为师吗?”

    皇帝笑问:“你想给他加封太傅,获得他的感恩之心吗?”

    李弘红着脸说:“我是真的想拜他为师,将来也像他一样文武双全,为父皇效力。”

    做父亲的,总对儿子寄予厚望。

    皇帝看着乖巧可爱的儿子,觉得让赵全做皇子的老师,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还要再等一等。

    现在嘛,当然是恩赏赵家的人。

    赵子逊最孝顺,恩赏赵家二老,比赏他自己更能获得感恩之心。

    安邑坊再一次鞭炮声响,皇帝又派人拉了几车的年礼,厚赏赵太翁和华阳太夫人。

    面对皇帝的厚赏,赵老汉和周氏都很平静了。

    逢年过节的,皇帝送些东西来,不就跟亲戚走礼一样吗?

    既然是亲戚,四舍五入,皇帝也是他们的大侄子~~

    李弘和赵家小孩子们在一起,脆生生地说着皇帝称赞七郎的话,一本正经地说:“父皇赞叹,满朝文武,未有能及赵郎者!”

    赵家孩子们兴奋又感动,七嘴八舌地说:“陛下眼光就是好!”

    “幺叔当然是最能干的!”

    “有明君在位,就有贤臣出世辅佐!这都是皇帝的恩泽!”

    李弘听了,也很高兴……赵家人果然最懂感恩。

    双方互相吹捧,都觉得很愉快。

    吃点心的间隙,李弘凑到赵平虏旁边,小声说:“我听到一个消息,父皇派人去广州,让你四堂兄进长安。说不定,他会成为我的新姑父。这事机密,我只告诉你一人。”

    赵平虏怔了怔:“那你岂不是成了我的晚辈?贤侄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