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 > 说电影以及有关的那些事情(10、11)

说电影以及有关的那些事情(10、11)

    1、样板戏(下)

    严格地说,这些样板戏电影实际是属于舞台艺术片,只是在把它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作了某些变动,确立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创作原则。所谓还原舞台,主要是忠实地还原样板戏的革命精神,还原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还原舞台演出的革命气氛,还原样板戏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越成就;所谓高于舞台,就是运用电影艺术手段进一步塑造和突出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弥补在舞台演出条件下受到限制的某些不足部分。

    实际上,在拍摄过程中,电影工作者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一是电影工作者与演员剧团的演员之间配合协调的问题;二是京剧表现方式和电影镜像语言相融合的问题;三是如何创造出绝对理想的英雄人物的问题。好在中国的艺术家们绝顶聪明,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摸索出“红、光、亮”和“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等拍摄手法,虽然极其刻板和教条,但也使样板戏电影到达了独有的巅峰。特别是在追求艺术形式的视觉美感上,始终体现在表演、唱腔、对白、音乐旋律、场景等诸多方面。如:《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场,白雪皑皑的林海,气贯长虹的旋律,有力地渲染衬托了杨子荣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沙家浜》中的“智斗”,对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各怀心事的精彩心理表现,令人赞叹;舞剧《白毛女》中“贴窗花”、“扎红头绳”的段落,旋律轻松、活泼、优美,舞蹈动作十分欢快,舒展的造型、轻盈的体态,很好地表现了过年的气氛和女孩子对美的向往;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很好地刻画了女战士健康乐观、调皮可爱的性格,动作造型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军民联欢”的场面更是洋溢着赞美欢乐的气氛。这些样板戏电影,虽然题材不同,人物各异,但在其主要风格上是相近的,具有豪放、冼练、充满战无不胜的阳刚之气,其实是英雄主义电影发展到极致的产物。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拍摄样板戏电影时,有许多导演、摄影师等艺术家都是临时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拍摄过程中也要接受监督、改造;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因为其姐姐了解太多江青的历史而受到牵连,白天拍摄电影时是辉煌无比的英雄,到了晚上接受批斗时则被称为是“狗熊”。当然也有像浩亮、刘庆棠等演员一演成名,攀上了国家部长、副部长的宝座。

    在此之前,全国七、八亿观众有多少人看过如此清晰、色彩鲜艳的电影?在此之前,全国七、八亿观众有多少人看过如此多的戏剧名家表演?所以,样板戏电影一经上映,立即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一股狂飚,对本来就风起浪涌的样板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现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能哼哼几段样板戏中的名段,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念白全文、学唱所有的唱段、表演每一个动作。几年前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席间喝的酒酣耳热,便轮流唱起了样板戏,男同学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临行喝妈一碗酒”、“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女同学唱“八年前风雪夜祸从天降”、“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大家唱了一圈又一圈,唱得旁边的服务员目瞪口呆,直问我们都是怎么学的、在哪学的,我便告诉她:“洋、洋、洋”、“今年过年不收礼”你会说么?你学过么?那时候每天广播里、电影银幕和舞台上全是这,你想不会都难!还有,当时赞赏哪个女孩漂亮就说长得跟李铁梅似的,夸奖谁精明能干就说跟阿庆嫂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端起酒杯往往会说“有你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朋友见了面会问“脸红什么”,答“精神焕发”,又问“怎么又黄啦”,又答“防冷涂的蜡”。有一次,我有个死党吃完一碗面条后,把碗递给他妈很李玉和的说:“大嫂,再来一碗”,被他妈抄起筷子当头就是两下;他眼泪汪汪地看了看他爹,此时他奶奶接话了:“你爹他不是你的亲爹”,我死党一愣,奶奶接着又说:“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于是,一家人集体喷饭。

    此外,在坊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学演样板戏的笑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样一个段子: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扮作土匪打进威虎山时,在威虎厅和座山雕比试枪法。座山雕一枪打灭一盏油灯,众匪徒齐声叫好;杨子荣抬手一甩,一枪打灭两盏油灯,众匪徒又叫道:好,一枪打俩。有一回某地区文工团演出《智取威虎山》,座山雕一枪出去,负责道具的同志一不小心关了两盏灯,众匪徒只能叫道:“好哇,一枪打俩。”负责道具的同志心中一惊:不好!这可咋办呐?英雄人物要是赢不了土匪头子,这可是个原则问题。所以,等到杨子荣抬手一甩时,便把总电闸给关了。台上的众匪徒也不含糊,齐声嚷道:“好哇,一枪把保险丝都打断了。”还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有个剧团演出《沙家浜》“智斗”一场戏,刁德一旁敲侧击阿庆嫂有段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你不慌张。”结果演员一紧张,张口就来了句“适才听得司令说”……麻烦了,将江阳辙不小心改成梭坡辙了。还好演员经验老到,将错就错顺着就唱了下去:“适才听得司令说……阿庆嫂真是…好家伙,我佩服你沉着机灵…办法多,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活,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脑壳,焉能够舍己救人你不…哆嗦。”……诸如此类,令人笑掉大牙。

    文革结束后,样板戏及其电影理所当然地被打入冷宫,但样板戏的痕迹却一直没有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消除。毕竟,样板戏曾经那么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当时像我一样正在吸收营养茁壮成长的革命禾苗来说,李玉和、洪常青的视死如归,杨子荣、郭建光的豪情万丈,李铁梅、阿庆嫂的机智勇敢,以及芦苇荡里十八位伤病员像泰山顶山十八棵青松的造型,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和赤胆忠心。无论史学家们如何评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信仰的力量、意志的力量、忠诚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我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力量,中国革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了希望。

    其实,对于样板戏及其电影的态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一味高唱赞歌、莺歌燕舞绝对滑稽可笑;而全盘否定、一无是处同样可悲。如果说李玉和、洪常青视死如归有极左嫌疑的话,那么现在充斥银幕的宣扬“明君”、“奴才”、“尔虞我诈”、“卿卿我我”的历史剧、言情剧以及所谓表现现代官场、商场、情场的电影又叫什么嫌疑呢?相对于样板戏及其电影中男无妻、女无夫的极端清心寡欲、缺失人性,而当下的各种影片尤其是战争题材影片中性与情的无休止泛滥则更令人无法忍受。无论是在怎样的艰苦环境中,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间里,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漂亮的女人晃来晃去,所谓的英雄人物与她们在花前月下或是暴风雨中甚至是枪林弹雨里玩起了三角恋或多角恋。如此一来,人性倒是有了,而那些最根本的东西呢?(待续)

    2、新闻简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每次观看电影,在放映“正片”之前,必须来上一段“加演片”,一般都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每晚十九点钟播放的《新闻联播》,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的老百姓主要是通过广播和《新闻简报》来了解国家大事的,尽管往往要滞后两三个月或者七八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当时,放映最多的就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小将和会见各国领导人的纪录片。每当雄浑的《东方红》乐曲声响起,身穿军装、神采奕奕的毛主席一边拍着巴掌一边从容不迫地登上天安门城楼,亲切地向广场上的百万军民挥手致意,或是乘敞篷汽车到广场上检阅如痴如狂的红卫兵小将。每当有毛主席的形象出现,看电影的广大人民群众就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带领,那是发自内心的崇拜,那是朝圣般的虔诚。那时,在我纯洁的心底有个无限崇高的愿望,就是我要是能亲眼见一见毛主席该有多么的幸福啊!十多年之后,我真的见到了毛主席,但他老人家已经静静地躺在纪念堂的水晶棺里了。当时,我看着依然“红光满面”甚至带有微笑的毛主席,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深深地向他三鞠躬,在心里默默地呼唤:毛主席,我来看您老人家来了。

    对于当时那几代中国人来说,毛泽东的名字已经超出了一个具体姓名的范畴,他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神的代词。造成如此现象,除了某些众所周知的人为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在于毛泽东本身的人格魅力。他爱民、亲民、为民,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为百姓深受血吸虫其害而夜不能寐,为到处莺歌燕舞而欢欣鼓舞;他不怕鬼、不信神、不畏强权,在波涛激浪中胜似闲庭信步,在书房里或游泳池边会见总统、首相、国王。他是一个伟大的的思想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从四渡赤水到三大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史上留下了经典的范例;他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赞赏孙悟空的造反精神,主张“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在其中”,坚信“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其《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无不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其挥就的诗篇气势磅礴、恢弘壮丽,既“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又“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他用他的思想、他的智慧、他的胆略,和他的同志们一道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毛泽东时代,离开这个时代愈远,就愈发显现出他的伟大、他的气度非凡、他的光彩照人。与他相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切名流政要都黯然失色,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还给我们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遗产,以至于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在政治上仍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生活中仍有意无意地说着他说过的话,做着他要求办的事。据说,现如今,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们、怀着各种不同的目的、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仍在学习他的著作、研究他的思想、借鉴他的经验。

    那时,从《新闻简报》中看到毛主席不是在人民大会堂而是在自己的书房里会见外国主席、总统、甚至皇帝,我还有些迷惘。后来,当我有机会接触一些高级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后,我才有所领悟。当你迈进那砌满一本本比砖头还厚的大部头著作或古籍善本而且其中夹满了一张张纸条、划满了一道道笔痕的书房时,任你再怎样年少轻狂,任你再怎样不知天高地厚,你都会在一瞬间即觉得自己是多么地无知、多么地渺小,你就会对这些书籍的主人充满了敬仰之情。后来,虽然我也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小书房,但却羞于示人。因为其中的绝大部分书籍我都没有认真读过,若客人问某书写的什么内容,而自己恰好连这本书都没打开过,那脸面还往哪里放?那种气势、那种气质、那种魅力是学不了、也装不出来的。

    在《新闻简报》中,毛主席的身后总有一个人挥舞着“红宝书”和他形影不离,那个人就是身为副统帅的林彪,他不仅被全国人民祝愿“身体永远健康”,而且还在“九大”修改的《党章》中被法定为毛主席的接班人。所以,当1971年秋天林彪折戟沉沙于蒙古的温都尔汗时,可以想象中国的老百姓是怎样的目瞪口呆。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毛主席会见最多的外国政要当数柬埔寨国王诺罗顿.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他夫人长得很漂亮,雍容华贵。再一个就是始终歪着脖子的宾努亲王,好像是老挝的。会见的黑人领袖也比较多,基本都是第三世界的。当然,《新闻简报》的内容不只是这些,还有诸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大寨新貌》、《红旗渠》、《辉县人民干得好》等。《小小银球传友谊》不仅让人欣赏到各国乒乓球运动员精湛的球技,同时也让封闭的国人看到国外生活的某些场景;《杂技英豪》则以优美的音乐和演员们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