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西原村名的传说 > 西原村名的传说(三十三、三十四、简介、后记)

西原村名的传说(三十三、三十四、简介、后记)

    三十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原村

    1937年11月。山西失陷,侵占河津、万荣的日寇虎视眈眈欲入侵陕西,敌机不时在韩原大地上空侦探扫射和丢炸弹,炮击沿河村庄,本村成为抗日前沿阵地。从1937年冬至抗战胜利,村中常年驻扎国军一个团的兵力,先后有61师、53师、新八师、109师等,驻军人数超过全村人口,相应加重村民负担,但村民无怨言,全家人挤到一个屋内,都愿腾出房屋叫军队驻扎。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保卫黄河,保卫家乡,……

    保卫全中国!

    这首抗战歌曲,激励着村民抵抗日寇侵略。1937年隆冬腊月,天寒地冻,本村抽调五十名青壮年,由张四德带领到山西人陕西的咽喉要道禹门口、挖战壕、筑防御工事,这年过春节都没回家,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敌人的炮弹落在院中,幸亏人都在土窑内未有伤亡。1938年春,又由吉士英带领五、六十人到诸北村南挖交通壕(隐蔽大路)长约一公里。从1937年冬至1941年,北起禹门口,南至相里堡的黄河岸边,处处都有西原人挖战壕、筑雕堡、栽枣刺的脚印。

    为在黄河岸边筑雕堡防御日寇渡过黄河,村人拆了老爷庙的厢房、东牌楼、八角楼,又捐椽献檩,在黄河滩筑了两个碉堡,并征派二十名壮丁持械轮流驻守,直到抗战胜利。那时黄河沿岸,碉堡林立,战壕相接,屹针栽满,形成一条使日寇无法逾越的防卫阵线。

    抗战全面展开。1937年本村青年吉高生跟随县保卫团中队长李养锋率领的百人抗日先锋队赴沪参加抗战(据县志载)。同年9月吉温、史基喜参加朱德总司令率领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与此同时,薛禹安(三旺)、吉根喜、张彦坤、郭德学四位青年在地下党的指导下,北上延安进人“延安抗大”,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共产党才能为中华民族擎着大旗,打倒日本侵略者。1943年在韩城中学上学的程孝义、梁云宽、胡忠俊、郭荣惠、张世根等五位青年参加了“青年从军”,投军杀敌。在抗战期间,村里被“拔壮丁”(征兵)和从各个不同渠道奔赴抗日前线的四十多位青年,有十三人为国捐躯,血酒疆场,有一人在战场遭日寇毒气弹袭击致为双眼失明,回家后不久逝世。

    1938年12月25日至30日,以国军新八师为主力开展的东龙门山战役,战斗一开始,本村就组织了10付担架,由吉守祥带领奔赴前线,先后向后方医院(井溢村)运送伤员五次。这次战役我军获胜,夺回东龙门云中寺和一度失守的“鹑鸽子庵”。战后军队和群众在村玉皇后土庙召开了胜利庆祝大会,并展示日寇缴获的大炮、轻重机枪、弹药和日本国旗。

    抗战时期,村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地劳动常遭日寇飞机扫射,庄稼不能精耕细作和按时下种收割。使粮食连年欠收,而国民党的征派一年比一年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多如牛毛。一是“拔壮丁”(征兵)。凡有兄弟二人者,均属拔兵对象。二拔一、三拔二、四拔三……。拔到谁,不去者得买人顶替或拿钱顶替,当时一个兵的价格为20至30石小麦的市场价值,县兵役科和接兵的把钱一收,又到处抓人顶名。那时青年人出门都提心掉胆怕被抓去当兵。二是苛捐杂费,有县、乡两级地方不敷费、征兵优待费、代购军粮费、面袋费、草料费、前方慰劳费、慰劳伤员费、保警服装费、保警津贴费、购买枪枝弹药费、乡、保跑腿隧通知)人员费、修路费、河防费、门牌费、灯油费、警报费等等。有些费一年收三四次,有的月月收,旧的派款还未交,新的派款又下来了。三是频繁“支差”。劳力主要有挖战壕、筑雕堡、抬担架、修路等。畜力主要是给前方战士运送给养和军械弹药,据老年人讲,那时每头牲口(骡、马、驴)一年支差都在百天以上。为保家卫国,村民接到支差条子(通知),先一晚就准备好干粮,收拾好家具,第二天就按时出发,曾没怨言。支差向宜川(二战区阎锡山)送面袋(面粉),从1938年至抗战胜利,村人曾没间断,因路途遥远,翻山越岭,酷暑严寒,人畜损失,时有发生,吉斌娃、吉卫学等六七人支差往宜川送面袋,牲口得病死亡和跌残在外,背上鞍子回到家,全家老小哭断肠,无人管、无人问,只有受惜惶。当时村人有句口头禅:新八师前线抗战哩,九十军到处乱窜哩;二战区宜川偎蛋哩(比喻母鸡偎窝),老百姓支差受难哩(意为不满意给二战区送面袋)。现将程贵平、程思明二位老人口述的抗战时期的一首对口快板“支差”附后。这个快板真实的描述了那时支差的情景。

    恨支差(对口快板)

    日本鬼子野心狠,侵我中华想称王。

    阎锡山,不抵杭,率领人马窜后方。

    渡过黄河藏宜川,韩城人民添负担。

    马庄村,扎兵站,叫咱支差给送面。

    出了马庄就上山,羊肠小道弯又弯。

    翻过一山又一山,拐了一弯又一弯。

    王峰桥,打个间,不歇摸黑到合川。

    合儿川,合儿川,山大沟深路更烂。

    道路两边刺长满,匀烂衣服划破脸。

    夏天蚜炸能遮天,叮的牲口胡球窜。

    冬季水雪永不消,滑的人畜净跌跤。

    翻了驮子撒了面,带队军官把脸变。

    拳打脚踢唾满脸,还要赔偿撒的面。

    上到川脑又翻梁,满山遍野一片黄、

    老虎梁,老虎梁,从南到北六十里长,

    前无村,后没店,想喝凉水也困难。

    太阳落山鸟归巢,朝行暮宿山峁峁。

    人没饭吃驴没草,饿的肚子咭咭叫。

    寒风刺骨数九天,冻的一夜未合眼。

    手冻肿,脚冻烂,痛的浑身打战战。

    东方吐白天未亮,急忙搭驮往前走。

    赶到宜川整四天,毛驴脊梁破压烂。

    宜川县城在半山,兵站设在城外边。

    交了差事出了站,筋疲力竭星满天。

    想住店,没有钱,街头墙角蹴一晚。

    这回走到冶户川,又被拉差去送炭。

    送到芝川返回家,媳妇脸吊不搭话。

    不问吃,不问喝,只见她眼泪往下落。

    一遍哭,一遍说:你支差一走十多天,

    我在家里受熬煎,米吃完,面吃光,

    把娃饿的哭栖惶;老人得病炕上躺,

    每日煎药又喂汤,地里活,还要干,

    一日三晌连轴转,受甘受累我不嫌,

    保里摊派难承担,旧的摊派还未交,

    新的摊派又来了,保长催,甲长要,

    把我逼的想上吊。

    媳妇的苦未诉完,保长进门开了言:

    明日前方要开战,派你今夜送子弹;

    快收拾,快出发,迟了小心你脑瓜,

    我说:“支差进门还未坐,为何又派送子弹。”

    保长见我有瞒怨,行动迟缓不动弹。

    眼一瞪,脚一绊,牙关咬紧伸出拳,

    把我打的乱叫唤,鼻青脸肿血满面。

    三十四、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原村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百姓本应过太平生活,恢复创伤。可是国民党不但没减轻人民负担,反而变本加利,各种税费,多如牛毛,劳动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反共白色恐怖到处弥漫,日益加剧。1946年本村地下党员吉志勋被逮捕。村民出村走亲访友,进城办事,得拿路条,由保公所开的(通行证),路途常遭盘查审问,家里来客得向甲长报告并到保公所登记。夜晚保丁逐家查户口,人心慌慌,不得安生。

    1947年,地下党组织派程子真回村搞统战工作,对伪保长吉星临、伪乡长吉士纯、县参议员吉引祥做思想工作后,这三人思想觉悟有所提高,政治立场有所转变,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任江彬和游击队来村上开展工作,吉星临都亲自接待,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枪和家中保存的十箱步枪子弹,送给游击队。任江彬和吉士纯首次在西寨子程子真家谈时,吉士纯送给任江彬两支手枪和20发子弹作为见面礼。吉引祥把伪县政府搜山剿共步署也即时通报给地下党组织,使地下党和游击队避免了损失。

    与此同时,地下党员程永康以学校校长身份作掩护,在学校创办了“前线快捷”油印小报,自任编辑,吉忠孝(教员)刻蜡板,两人夜深人静后印刷,出版后交地下党组织散发,激励和鼓舞了人民群众向反动派作斗争的积极性。同年吉稳江、程德有参加韩宜游击队,张岳峰从西安参加了户县游击队与国民党进行斗争。

    黑暗过后是黎明。1948年2月23日傍晚,村民与往年一样在大巷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抡火把,吉光辉从东边跑来大声喊说:八路军来了!八路军进了东村!锣鼓即停,细听,清脆的枪声在村上空回荡,一道道红光流弹划破黑暗的天空,半小时后,一片宁静,这是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部队渡过黄河后乘胜追击国民党逃军。追到本村,再未追,便在东村的场间、村口、路边休息。地下党组织即协同保长吉星临、副保长程仲仁发动组织村民给解放军烧开水、做饭和安排住宿。

    次日清晨,解放军正准备出发,敌保六团一个连和伪乡公所保警队约一百五十余人,全副武装来到西寨子,一进寨听说东村住有解放军时,惊慌失措,争先恐后向外逃窜,有的还未跑出城,城门被解放军封锁包围,敌人便从西边城墙留下,向山上逃去,解放军追击,在西山展开战斗,敌军边打边退。此时,王震将军路经我村西进黄龙,了解情况后,立即命令停止追击。便率部队从西原沟进山沿道口梁挺进黄龙县瓦子街,此战击毙敌机枪手1人。至此,西原村解放了。这天是农历戍子年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附薛良生、吉五三等艺人编的“五更歌”,西原解放了。

    1948年2月28日“宜瓦战役”开战。战场瓦子街距本村200华里。新成立的村政权机构-农会,即动员村民组织了40多头驮畜(骡、马、驴)从禹门兵站向战地运送弹药和食粮。返回时牲畜由少数人吃赶,腾出人员抬担架,把伤员送往山西。壶梯山(澄县)战役,高万民、强希俊等十多人赶着六辆木轮畜力车载着子弹、手馏弹驶向壶梯山,三四十人组成的担架队紧跟其后。在战地与解放军同吃同住八天,直到取得战争胜利。又赴黄龙石堡为部队拉运粮食。随后,永丰战役,本村又组织了百人支前大队,向前线送运弹药、粮食(面粉)和抬担架。在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把物资及食品送到战地,把40多名伤员送到后方医院,使受伤子弟兵得到及时治疗。如今谈起那时支前,曾参加过支前还健在的老人们,便兴致勃勃地讲叙着每个战役支前的动人事迹。本村大多数参加过解放战争支前的人,已谢世,而他们的功绩,永不可灭,值得永记。

    西原解放了(民歌)

    一更里来月儿照楼台,

    王震将军传下命令来,

    今夜晚禹门口把战开;

    依呀呼嗨,

    禹门渡口打起来么依呀嗨!

    二更里来月儿挂正东,

    解放军战士打的雄,

    机枪扫,大炮轰,

    手榴弹往前扔;

    依呀呼嗨,

    打得敌人乱了营么依呀嗨!

    三更里来月儿挂正中,

    解放军战士真勇猛,

    过了河,

    往南撵,

    七二团完了蛋;

    依呀呼嗨,

    丢盔弃甲窜西安么依呀嗨!

    四更里来月儿偏正西,

    解放军战士到西原,

    张郭巷,

    涝池岸,

    人声喧,

    起灶烟;

    依呀呼嗨,

    做饭慰劳解放军么依呀嗨!

    五更里来月儿要落山,

    东方升起了红太阳,

    敲锣打鼓,

    放鞭炮,

    全村处处好热闹!

    依呀呼嗨,

    欢庆西原解放了么依呀嗨!

    注:七二团是国民党防守禹门口的部队。

    吉春简介

    吉春,本名吉春胜,男,姓吉名春字胜号龙门先生,人称“吉司马”。 1943年11月8日(农历10月11日)生,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西原村人。大学本科毕业,文学教授,高级公关员,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获2004年全国“人民艺术家”称号。

    在《陕西日报》、韩城市府、《韩城矿工报》工作,任“炎黄民间文库”副主编、《健康导报》副总编、西安骊山科技学院副院长、陕西金明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誉总经理等。世界汉诗协会理事,世界中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创始人,渭南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顾问等。现任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董事长兼副会长。

    仿司马迁《史记》纪传五体,编著《续史记》(65万字)、《世界史记》(100万字);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编著《资治通鉴前编後编》(100万字)。被称为“填补三个空白”。又著100万字《黄楼梦》、《温泉》、《天堂》三部曲小说,被喻为“充满梦幻神奇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又著《文革演义》(上、中、下66万字)。又著《苦觅真爱》网络小说,被赞美为“找到柏拉图式的精神爱、《廊桥遗梦》式身体爱、志同道合式事业爱的三合一爱”经典爱情小说。著作陈列法国巴黎图书馆。有1200万字《吉春文集》传世。国内外成百上千学者评其著作,全国320多个网站评介其作品。陕西成立“吉春作品研究室”、 设“吉春奖” 已颁2届,出《吉苑》报1-16期。司马迁中学陈列“吉春研究碑林”。2010年1月7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教授马家骏推荐吉春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办公地址:710001西安市建国路83号陕西省作家协会

    联系电话:13892350395 13028423308 0913-5217278

    老家通信地址:715400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金塔路民兴里9号楼2单元17号

    吉春 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224966423

    邮箱:jichun180@sina.com ji0098@yahoo.cn

    QQ:1073113742

    后记

    这本《西原村史话》小册子,是在吉百胜族兄和我主编的《西原村村志》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有翔实的史料,更有生动的故事传说。它短小精悍,为群众所喜爱。因此,将它出版面世,是颇有价值的。这也算是我为家乡做出的又一个小小贡献吧。

    吉 春

    2007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