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草庐奇传 > 第七章:大明江山

第七章:大明江山

    话说洪武皇帝朱元璋扫灭大元和各地群雄,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明国,建都南京。

    这个朱元璋本是秦末刘邦托生,打下了江山,作风行为自然还是老一套,那就是,诛杀功臣,以求得朱家江山永固。朱元璋认为,必须当机立断,心狠手辣,没得商量,吃一堑长一智,也没必要罗织罪名,太麻烦,不学赵太祖,杯酒释兵权,留下祸患,就学刘邦,飞鸟尽,良弓藏,走兽尽,良犬烹,比刘邦更过分,看谁能把我怎么样。遂下旨以统一天下,扫灭腐败的大元朝廷和各地群雄,国泰民安,文臣武将功不可没,需要庆祝大封赏为名,将三百五十八位领兵大将军和谋士请进凌烟楼,大排筵宴,君臣同欢,召来一群歌儿舞女就在宴席前翩跹起舞,风情万种,尽皆庆贺畅饮。

    宴席之上,朱元璋那是满脸堆笑,举杯频频,文武百官个个喜笑开颜,举杯痛饮,宴席间也不乏胡说八道粗言粗口之人,甚至有调戏舞女,出言不逊,胡言乱语的,朱元璋并无怪罪,的确是明君风范,但见他手中举着金杯,金口一开,大声道:“诸位爱卿听我说,今天在座的文臣武将,都是我大明国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功盖天地,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这大明天下,我朱元璋怎能忘了大家的功劳,因此决定,人人官升三级,赏金十万,再赏赐如花似玉的美女十人,跟我同享荣华富贵,怎么样?”

    这些文官武将闻言,美死了,谁不感恩戴德,当时离席跪倒一片,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千万代!”声音太大,差点震塌凌烟楼。

    朱元璋大喜,道:“大家尽情吃喝,不必客气,一顿酒饭,吃不穷我朱元璋。朕去方便就来,和大家不醉不归,喝酒不怕醉,开心上青天,干。”说完干了一杯,往外就走,退出了凌烟楼。

    朱元璋走了,文臣武将继续开怀畅饮,竟然还有将美丽的舞女强行拉过来抱在怀里的,舞女吓得乱叫,别的将官哈哈大笑,热闹非凡。说时迟,那时快,忽然,可了不得了,凌烟楼内爆炸声四起,“轰隆隆”的声音传来,顿时火光冲天,惊天动地,怎么回事?原来朱元璋令人预先在凌烟楼里各处埋藏了大量的火药,这火药给点燃爆炸了,这些开国的文臣武将当时可就倒了霉了,立时就给炸死大半,现在他们才恍然大悟,朱元璋心狠手辣,想要他们的命,恩将仇报,够歹毒的了,文臣武将个个恨得咬牙切齿,没死的当时就往外冲,也顾不上调戏美女了,迟了,屋里浓烟滚滚,凌烟楼外堆满火油干柴,已经给当兵的点起来了,火焰冲天,看你往哪里逃?有那不怕死不要命的将军冲出来若干,没给烧死,好啊!强弓硬弩早给你准备好了,一声令下,乱箭齐发,当时就给军兵乱箭全部射死,三百五十八位文臣武将无一逃生,尽皆魂归天界,还好,有一群舞女作伴,死了也可欣赏载歌载舞,还可以搂美女,不亦乐乎?遂毫无怨言,开开心心地奔极乐世界去了,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庆功楼诛杀功臣的故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牛鼻子老道刘伯温是个能掐会算的,知道会无好会,筵无好筵,因此,装病抵死不去参加庆功宴会,而朱元璋还不想让刘伯温马上死,因此,也不勉强,遂得以保全。

    事后,朱元璋升座宝殿,招刘伯温上殿,却见皇帝朱元璋痛哭流涕道:“丞相,天干物燥,昨日朕召集文武庆功,谁知凌烟楼起了大火,也是朕运气好,去拉屎,免去一劫,但诸位爱卿将官却不幸尽皆葬于火海,朕心如刀割,伤感非常,他们可都是朕的功臣呀,朕将有何面目面对天下百姓?别人肯定会以为是朕心胸狭窄不容人,天灾人祸,朕也没有办法呀!”

    刘伯温道:“陛下不必难过,节哀顺变,天意如此谁也没法对不?厚葬他们,抚恤他们的子孙也就是了,也显得陛下皇恩浩荡。”

    朱元璋道:“丞相言之有理,朕决不做负心之人。来呀。”

    一位太监上来道:“在。”

    朱元璋道:“传朕旨意,厚葬昨日不幸遇难的文臣武将,还有那些不幸遇难的歌儿舞女,每人赏赐一付棺木,每家抚恤纹银三百两,驴车一辆,米粮一石。”

    “是。”太监退下。

    刘伯温道:“皇恩浩荡,万岁万岁万万岁!”赶紧跪下叩头。

    朱元璋道:“丞相,天下大事已毕,四海统一,下来怎么做?还望丞相给朕筹划。”

    刘伯温道:“陛下打下江山不易,很多文臣武将功高震主,自以为是,不把皇上看在眼里,这是祸乱的根源,一把龙椅,一顶皇冠,谁不想戴,难免有心怀叵测之人。还好,陛下乃真命天子,天意让这些文臣武将不幸归天,火中涅槃,这也是功德一桩。下来事情就好办了。陛下本来有二十六个儿子,死了两个,还有二十四个,三八二十四,八八八,就是发发发,很吉祥的,长子朱标,可立为太子,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抵御外强,监督地方官吏,这就是铁桶般的的江山,千秋万代,绝无改变,谁也别想异想天开,企图颠覆朱家的大明江山。怎么样,陛下?”

    朱元璋道:“丞相,你真的是朕的诸葛亮,所论正和朕意,就按照你说的做。还有,丞相,朕百年之后,朝中若有奸臣专权,这却如何应对?”

    刘伯温道:“这事易办,陛下可给每一位藩王发一道圣旨,大明江山乃朱氏家国天下,若遇朝中奸臣专权,各朱氏藩王都有权讨奸臣,清君侧,以确保朱氏祖业,如何?”

    朱元璋听了道:“正和朕意,丞相,朕朕赏赐你白银二十两,清风观一座,颐养天年如何?”

    刘伯温听了浑身流汗,战战兢兢,跪下道:“谢主隆恩。”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现在看见自己,如芒刺在喉,浑身不舒服,因此,回到家里,遣散府里所有人,奉旨到清风观纳福去了,口里念着无量天尊,心里念着阿弥陀佛!

    话说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筹划设计,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燕王朱棣、晋王朱?、宁王朱权率兵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山、齐王朱榑等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其余儿子尽皆封王,驻守各省地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以确保大明朱家江山固若金汤,千秋万代。

    虽说朱元璋手段残酷,诛杀功臣,为后代扫清了潜在的危机,但是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按照刘伯温的意思发给每个藩王一道圣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明江山乃朱氏家国天下,若遇朝中奸臣专权,各朱氏藩王都有讨奸臣,清君侧的权利,以确保朱氏祖业千秋万代,钦赐。本意是用皇室亲戚来维护朝中皇权,殊不知这却是刘伯温给朱家下的一付毒药,他仇恨朱元璋手段残酷毒辣无情,杀害无数功臣,因此就定下此计让朱元璋的子孙自相残杀,最好杀得干干净净,自食恶果。

    朱标做了太子,其余儿子都做了藩王,各安天命,朱元璋做着皇帝,优哉游哉,此时天下太平,四海无战事,百姓休养生息,大明国逐渐繁荣。

    朱标运气不好,还没有做皇帝,却一命呜呼,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这谁也无法。朱元璋死了长子,伤感非常,遂再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是一脉所传,也无人说长道短。

    终于,朱元璋寿终正寝,朱允炆就名正言顺的坐上了帝位,也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是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书生气十足,老实的可爱,好玩得很,双手背后,吟道:“床前明月光,春深草木香。人约黄昏后,美人最靓装。”“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醉卧沙场君莫笑,春风不度玉门关。”随臣嬉笑,君王开心,不亦乐乎?

    话说燕王朱棣一直都在窥视神器,他也想坐在龙椅上,头戴皇冠,发号司令,拥有三宫六院,做一个兴隆之主,那该有多美?只是朱元璋在世,他不敢稍有异动,想起父亲的残酷手段,杀人若屠狗一般,他的心里就战栗,大哥做了太子,命不好,没坐上帝位宝座,就一病呜呼,按照道理,就该我朱棣做太子,谁知却又立了皇太孙朱允炆,就是那个死鬼哥哥的儿子,朱棣就是不服气,就是不甘心,我给你们抵抗外强,你却享现成,但是要谋权篡位,也必须有一个让天下人信服的理由才行,无端的兴兵造反,那就是死催的,朱棣却也不会鲁莽地去干。

    这朱棣本来就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老子朱元璋已经升天,侄子朱允炆做皇帝,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而且他长相凶恶,就跟老虎豹子一样,一次进京朝见皇帝朱允炆,一咬牙,一瞪眼,竟然把皇帝朱允炆吓得尿裤子,因此,他的屁股眼都瞧不起这个侄皇帝。别说他,另外二十二家藩王也没有将朱允炆放在眼里,个个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收缴赋税,制造钱币,俨然国中之国,都暗中和朝廷分庭抗礼,对建文帝朱允炆的朝令阳奉阴违,建文帝非常头疼,好在还没有人扯旗造反,公开反对朝廷。

    朱棣手底下有一个军师,人称“赛张良”,这一日和朱棣商议,道:“大王,有机会就趁机起事,无机会就制造机会,当今皇上书生懦弱,怎么可以做天下之主,只有大王做皇帝,上和天心,下合民意。我有一计,可以让天下朱氏子孙群起而攻之,大王趁机登基为帝,岂不是一劳永逸?”

    朱棣道:“何以为计?”

    赛张良道:“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以后,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朝中分庭抗礼。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主张,引来了吴楚七国之乱,借口就是‘诛晁错,清君侧’。太祖皇帝不是给大王有一道圣旨吗?我们照猫画虎,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皇位就是大王囊中之物,谁敢和大王相争,那就是死催的。大王手下的十万铁骑,谁人可挡?荣登大宝,指日可待。”

    朱棣道:“好计,你可带黄金十万两,马上去京城,任你行事,事成必有封赏。”

    赛张良跪下道:“谢主隆恩。”

    话说赛张良到了京城,有钱在手,何事不好办?买了华贵府邸做寓公,并不招摇,慢慢与建文帝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做了朋友,三天两头会晤,喝酒,谈诗论画,闲聊国家大事,成了“知己”,却并不无端干涉国政,文武百官也和他来往,一片美名,只是不愿意出仕做官。

    话说建文帝登上帝位,懦弱可怜,时时感受到有着皇叔身份的藩王们的威胁,却无计可施,遂和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商议,应该怎么办?这几位大臣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这一日,赛张良在自己府里的明月楼宴请三位大人,三位大人都来了,酒过三巡,菜上五味,三位大人便把皇上的忧虑说出来了。

    赛张良“义愤填膺”,站起来道:“亏你们三位还是朝廷重臣,皇上是国家的首脑和保障,王爷乃朝廷的辅佐,如今君不君,臣不臣,朝令不行,国将不国,若他们依仗势力,举兵作乱,如何了得?皇上懦弱,才需要你们这些臣子,皇上若是刚强,就像太祖皇帝一样,你们都是多余的。以我之见,你们三位赶紧上书,请皇帝下旨削藩,先削去藩王手中的权力,削掉他们的地盘,将所有权力都收归朝廷才是正理,也不要做的太过分,就请王爷们纳福,天无双日,国无二主,皇权第一,大胆去做,那个藩王敢不听朝令,可杀一儆百,我就不信这些藩王敢造反!胆敢造反,百姓也不会拥护,必然失败。”

    一语惊醒梦中人,三位大臣如梦方醒,道:“兄言极是,明日我们三位就去上本,这件事情刻不容缓。”

    话说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联合文武百官一起上本,要求建文帝削藩,维护朝廷权利。

    上书曰:

    国无二主,天无双日,目下各地藩王目无朝廷,拥兵自重,朝令不行,阳奉阴违,公然招兵买马,收取赋税,与朝廷分庭抗礼,铸造钱币,大开矿藏,发展势力,积累财富,朝廷却要兵没兵,要钱没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若继续任由藩王胡作非为,大明江山危矣!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和文武百官要求皇上收回藩王手中权利,地方,交出军队,库藏,以保朱氏江山永固。朱氏一脉,可以保留王爵王府,纳福于地方。

    建文帝一看,不错,这个办法的确是高,当下廷议,决定削藩,亲自拟定圣旨,圣旨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念先祖洪武皇帝打下江山不易,封赠二十三家朱氏王爵,以图江山永固,目下天下太平,朕念王叔们辛苦为国,于心不忍,今下旨令各家王爵交回兵权,府库,军队,收归朝廷,王叔们可保留王爵王府,就于各地方纳福,不可有违朕意,朝廷必有封赠,钦此。

    当下朝廷派了二十三路天使,八百里加急快马,将旨意送到二十三家王府之中,这么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明国乱成麻了。

    二十三家王爷,二十二位火冒三丈:“朱允炆这小子,做了皇上,就不把王叔放在眼里了,要削藩,还不如干脆赐死得了。我们没有兵权,没了地方,还不是就像砧板上的肉,随你挥刀!”没有一个愿意奉旨,没有一个愿意将权利地方归于朝廷,但这件事却怎么办?

    只有燕王朱棣,稳坐钓鱼台,接到了圣旨,也不说话,心平若水,眼看着事态发展,再做定夺。

    终于,二十二家王爷沉不住气了,都来北京找燕王,商议该怎么办。

    燕王见二十二家王爷都来找自己,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当定了,遂在王府大摆酒席宴,款待诸位兄弟王爷,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棣道:“各位兄弟,我们的王爵是太祖赐封,如今这个小侄子建文帝刚刚坐上皇位没几年,就要夺了我们的权力,地方,说好听点是让我们纳福,其实是让我们死呀!大明江山危矣!诸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呀!”

    “兄弟们呀!你们好糊涂呀!谁希望我们死?就是那些曾经给太祖皇帝杀死的人想翻天呀!据我所知,朝中出了奸贼,要置我们于死地。”

    “谁是奸臣?”

    “朝中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就是三大奸臣,整天给我们的侄子皇帝出鬼点子,我们的侄子小呀!懂什么,如今已经给这几个奸臣控制,皇上的旨意其实就是这几个奸臣的意思。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我们若死了,大明江山也就完了。如今我们若不奉旨,就是不忠于朝廷。我也很为难呀!”

    “大哥,可有什么好办法?”

    朱棣道:“我手下有位谋士,诨名赛张良,我们听听他的意见。”

    “好。”

    赛张良出来道:“参见诸位王爷。”随后道,“诸位王爷,朝中出了奸贼,要杀尽朱氏王爵,颠覆大明江山,削藩只是第一步,若各位王爷奉旨,那就好办了,第二步就是罗织罪名,将各位王爷送上断头台,那时,各位王爷手里无权无兵,何以自保?这条计策的确很毒辣。不过,我赛张良最佩服的就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他临死的时候已经知道朝中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早就安排好了。”

    宁王问道:“太祖皇帝怎么安排的?”

    赛张良道:“太祖皇帝早就猜到朝中必出奸佞,威胁朱氏江山社稷,因此,曾经给各位王爷留下一道旨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明江山乃朱氏家国天下,若遇朝中奸臣专权,各朱氏藩王都有讨奸臣,清君侧的权利,以确保朱氏祖业千秋万代,钦此。却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件事?”

    诸位王爷道:“此事不假,太祖皇帝的确有此旨意。”

    赛张良道:“如今朝中出了奸臣,你们却没有注意,惊慌失措,为何?你们是不是怕死,害怕奸贼?”

    各位王爷都站了起来,大声道:“誓杀奸臣,清君侧。”“清君侧,杀奸臣,保卫我们朱家江山。”

    这时候,朱棣站起来了,道:“这才是我的好兄弟,诸位好兄弟如果没意见,马上回去整顿兵马,我愿意带领诸位兄弟南下,灭了这几个奸臣,挽救我们的大明江山,我们的王爵和权利是太祖皇帝封的,岂可轻易让给别人?”

    “愿意以燕王那个马首是瞻。”诸位王爷喊道。

    朱棣道:“清君侧是首要问题,刻不容缓,大家马上回去准备,半个月后,我们二十二家王爷联合出兵,直发南京。”

    话说半个月后,朱棣亲自率领铁骑十万,和二十二家王爷的军队会合,这就杀奔南京,一家一万,就是二十三万,更别说都不止一万,当下二十二家王爷集结军队上百万,大将上千员,这就杀奔南京来了,这些都是能征惯战之兵将,谁能抵挡?日抢三关,夜夺五城,朝廷军队拼命抵抗,虽说也杀死了十几个王爷,但是联军力量太过强大,所向披靡,朝廷兵将尽皆败逃,联军很快打到南京城,兵临城下,彻地连天,兵是兵山,将是将海,旌旗飘扬,建文帝闻听诸家王爷反了,上城来看,却见一面大旗帜,迎风飘扬,上写:清君侧,锄奸佞。旗下高头大马,坐上之人正是那个将自己吓得尿裤子的王叔朱棣,当时就将建文帝吓傻了,浑身哆嗦。

    朱棣骑着骏马,戎装,大喝道:“请皇上出来搭话。”

    建文帝看见,心就打颤,勉强出来道:“王叔,朕并无过失,你等发兵,却是何故?”

    朱棣道:“皇上,你亲奸邪,远贤臣,要让我们朱氏王爷去死,我们岂能束手就擒?”

    建文帝道:“各位王兄都是国之栋梁,朕岂能有害诸位王叔之心,却不可听信谗言。”

    朱棣道:“我们的王爵权利地方都是太祖封的,是谁让皇上削藩,削了藩,我们还能活吗?我们此来,就是为了清君侧,除奸佞。”

    建文帝道:“谁是奸佞?”

    朱棣道:“现在朝中文武百官都是奸佞,以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为首,请皇上下旨诛杀这些奸臣,我们马上退兵。”

    上百万军队一齐喊:“杀、杀、杀、”声势震天,惊天动地,建文帝的耳朵都是嗡嗡的,看来要这些王叔退兵,只能忍痛割爱了,遂下令:“来呀,将奸贼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押赴城楼,斩首示众。”

    可怜,三位忠臣马上死在城楼之上,脑袋给挂在城墙之上。

    建文帝道:“王叔,奸臣已经处斩,你们为什么还不退兵?”

    朱棣道:“奸臣虽死,还有余党,我们是奉太祖皇帝之命前来京城清君侧,请皇上打开城门,放我们进去,你的二十三位王叔给奸臣派兵屠杀死了十三个,这个仇不报不行,我们要进城帮皇上整顿朝纲,将奸党一网打尽,让我们朱氏江山永固。还有,皇上,我们的军兵也饿了,不该进城吃一顿饭吗?”

    建文帝知道不好,一咬牙,下令:“驻守南京,不可放叛军进来,给我杀。”说完回宫去了。

    朱棣召集剩下的诸位王爷兄弟商议道:“既然做了,就不能退,一退就是自取死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进去,另立明主,诸位兄弟以为如何?”

    “愿听燕王的。”“唯燕王马首是瞻。”群声鼎沸。

    大军开始攻城,城上拼死抵抗,死了成千上万人,处处鲜血,处处死尸,半个月后,联军攻破南京金川门,建文帝闻听,长吁短叹,知道大势已去,忽然想起太祖皇帝曾经赐给自己一个锦盒,令他在遇难最危急的时候打开,遂在宫中打开,却是一套袈裟、僧帽、僧鞋、还有剃刀,度牒以及元宝数锭。建文帝叹息一声,叫进侍卫,剃光头发,改扮起来,随后带领几个护卫,放火焚烧皇宫,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逃去。

    朱棣带兵打下南京,皇宫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国不可一日无主,众望所归,遂登基做了皇帝,也是杀人如麻,很残酷的,这就是明成祖朱棣,颇有朱元璋之风,朱家子孙至此已经不多了,也算是给凌烟楼诸位文臣武将报了仇。

    建文帝逃出皇宫做和尚,颠沛流离一生,苦不堪言自不必说,留诗一首: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