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摇曳的凤尾竹 > 第一章

第一章

    "到我们寨子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来啦,大家快去公路边欢迎啰。"才过中午,生产队长岩坎拉就一边"当当当"地敲响了吊挂在村口老榕树上的那块指挥全寨活动的钢板,一边拔直了大嗓门喊了起来。

    上海知识青年要来曼赛寨子插队落户,早在半个月前,公社和大队领导就在召开的三级干部会上通知了岩坎拉,告诉他说,曼赛傣族寨子这次要来四名上海的知识青年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青是二男二女,这或许是当地"知青办"为了照顾知青的需要作得特别安排吧,公社和大队的领导让岩坎拉早作准备。

    接到上级的通知,岩坎拉当然不敢怠慢。公社的三级干部会议结束一回到寨子,岩坎拉就带着生产队的几个壮小伙子,在寨边那几丛又高又大的凤尾竹下,搭设了一溜四间的茅草房,男女宿舍各一间,厨房一间,食堂一间,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知青房"。傣家山寨不兴用厕所,撒尿随地,拉屎出寨,也可以直接拉在寨子边南腊河的浅水中。知识青年从大城市来,总不能也让他们也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一样,蹲在南腊河浅水中拉屎吧。所以根据上面的要求,在离"知青房"三十来米远靠近南腊河的边上,也和"知青房"一样,用竹子搭了一间简易厕所,供知青在方便时使用。

    这些天,全寨的老乡们白天晚上都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知青,大家也都伸长了脖子盼着,就只等着知青到来的这一天。知识青年要来插队落户,对曼赛寨子来说,这可是件特大的事儿。这倒不是因为要完成落实"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条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而是大家充满了对上海知识青年的好奇。这从上海来的知青到底是长得什么模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白是黑?几千里之外的上海知青是不是和我们傣族长一般模样?曼赛这儿远离乡镇和县城,寨子里的老百姓,别说是没有见过来自千万里外的上海知青了,就连当地的汉族的青年都很少见过。所以,当大家一听得岩坎拉队长说上海知识青年来了,都纷纷走下了自家的竹楼,来到离寨子不远的公路边,迎接远道而来的上海知青。

    当大家来到公路边时,四个知青已经下了卡车,随车的行李也已经卸下堆在路边。寨子里的男女老少,有的帮忙扛着被褥,有的帮忙拎着旅行袋和人造革箱子,簇拥着四位上海知青进了知青房,把本来不大的知青房挤得满满当当的,连人都转不过身来。见到上海知青,大家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上海知青,并没有啥特别地方,他们长得只是比我们傣族的姑娘和小伙子白嫩了一些,其他的也就和我们傣族长得是一般的模样。

    不过,第一次看到上海知青,大家还是少不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特别是寨子里的那些姑娘们,她们更是"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说的话也直爽大胆,这也是傣族姑娘的特有性格。

    "那个高个子的知青这模样长得好,看上去可真帅。"依娇远远指着高个子的张坚说。

    "是啊,不但人长得帅,还文质彬彬的,一看就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依金接着依娇的话说。

    "他们来插队落户,扎根边疆,以后不晓得他会扎根到谁家当上门女婿?"依娇捂着嘴偷偷笑着。

    "你别想得美,人家知青刚到,你依娇就想着物设上门女婿啦?人家知识青年来的可是两男两女,这是上面已经给他们配好的两对,你依娇也就别再动这个脑筋,打这个主意啰。"依金取笑着依娇。

    "这还不一定谁跟谁呢,安排过来这两对,只不过是上头一厢情愿的拉郎配,我看呀,他们不一定成得了。依金,你也可以努把力加把劲的追,谁追到了就是谁的。"依香笑着说说。

    依娇说:"你们都喜欢那个高大帅的,我不和你们争了。我看那矮个子知青也不错,这人看上去挺聪明、也机灵的,你们都不想追,那我就去追了,你们可谁也不能跟我争哦。"

    姑娘们叽叽喳喳说得热闹,小伙子们当然也不甘寂寞,他们也在窃窃议论着。不过他们议论的对象可不是张坚和陈永生,而是刘颖和方芳。

    "那个白白净净,身材苗条,扎着一把马尾辫的女知青真漂亮。"这是岩温的声音,他指得是刘颖。

    "她一来曼赛,把我们寨子最美的依香依娇都比下去了。"这是岩教龙的声音。

    "我不喜那个瘦的知青,水也冲得走,风也吹得跑的。还是那个扎着两根小辫,长着圆圆脸蛋的女知青更好看,笑起来多甜,脸上一笑一对小酒窝。"岩罕说的是方芳。

    "不知道谁烧了高香,以后能娶到这么水嫩的老婆。要是我娶到了,一定像供观音菩萨一样的供着,不让她上山,不让她下河,不让她插秧,也不让她收谷。"岩温说。

    "哪真得成了菩萨啦?你家的那间竹楼太小了,看来你还得盖个寺院啦!"岩教龙的话,引得了小伙们的一阵笑声。幸好,知青们刚到山寨,听不懂傣族话,要不然,非把他们羞得一个个躲进里屋不可。

    "大家别嚷嚷了,都到外面去,以后有的是时间和上海知青在一起,要找他们知青做老婆也好,当上门女婿也好,以后就看你们各自的本事了,能找到男知青当上门女婿或者你们谁来知青房当上门女婿,这都是你们上辈子修来的福份,我这个当生产队长的不但不会反对,还坚决支持。不过今天可不行,知识青年们刚到,总得让他们先歇口气吧,免得人家知青看我们傣族姑娘小伙,一个个都是饿佬佬的,影响不好。大家先回,等知青们安顿好后也早点休息。"当然,岩坎拉说的这是傣族话,知青们不懂。

    屋内人挤,吵杂声把岩坎拉的话音都压了下去。岩坎拉没法,只好把大家了支出屋子。他一边帮着知青打理行李,一边交代着,他的汉语也说得不错,但是带着浓重的云南方言味道,让这些初来乍到的上海知青听起来十分的吃力,有时一句话岩坎拉要说上两三遍,他们才能听出个大概来。

    "我是这儿的生产队长,以后生活上,劳动生产上有什么事,你们尽管找我。不管汉族傣族,不管曼赛上海,我们以后就是一棵树上的香蕉,一条心哪。"这次岩坎拉说的是汉语。

    "是的是的,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岩坎拉队长的话说得朴实,让人觉得心暖,听得知青们频频点头,四个上海知青差不多异口同声地回答。

    "你们四个知青中也推选一个负责的人,或者就叫知青组长吧,这样也可以方便我们以后的工作。"岩坎拉说。

    "好,队长,我们就推荐张坚当组长吧,以前在学校读书时张坚就是个班干部,他有领导的能力。"知青陈永生说罢,就把张坚推到岩坎拉的跟前。

    "对,我们也同意张坚当知青组长。"方芳、刘颖也一口赞同。女知青胆子小,也羞于开口,乐得有个男知青为她们出头露面。

    "好,这样就方便多了,以后队里有啥布置有啥安排,我们就先找张坚。我们队委会开会,张坚也参加。"岩坎拉看看张坚,十八、九岁的样子,个头足足比自己高了半个多脑袋,没有一米八也该有个一米七七以上吧,身强力壮的,不由得暗暗赞许,这可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不但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还有这壮实的身子骨,生产劳动也一定是把好手,难得。

    岩坎拉又看看站在张坚身边的陈永生,个头长得虽然不高,但人也显得干练。两个上海姑娘更是没得话说,白白净净又文文静静的,真不愧是从大城市来的,秀气。

    "队长,这儿以后就是我们知青的家吧。"张坚四周环视了一遍。这是用毛竹搭成的小屋,毛竹的柱子,毛竹的屋架,毛竹的横梁,毛竹的牵杠,毛竹笆的墙,毛竹笆的门,竹子搭就的床,还有毛竹架成的桌子凳子。除了屋顶是用编就的草排盖的以外,其他建筑材料都是清一色的毛竹。

    岩坎拉说:"是啊,这是前两天我们队里刚为你们盖的,我们都称为知青房。这边两间是你们的宿舍,一间男知青住,一间女知青住。那边两间是你们的厨房和吃饭学习用的。"

    每间宿舍内,面对面的搭着两只竹床,竹床中间搭着一只小竹桌。知青们把被褥包放在床上,便随岩坎拉来到了厨房。

    "队长,这厨房里怎么没有炉灶,这我们以后怎么做饭呀?"陈永生见厨房里既没有灶也没有炉,屋中间只有一块用红砖铺就的、一米见方的、用岩坎拉队长的话说这叫火塘的地方。火塘中间放着一个生铁铸成的三角铁架。他便着急地问。

    岩坎拉把桌上的铁锅往三角架上一放,做了个把柴火塞在锅下的动作,笑着说:"这就是炉灶。下面一烧火,就可以烧饭烧菜,我们家家都是这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