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 第五章第九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与周朝的命运及其它

第五章第九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与周朝的命运及其它

    第五章第九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与周朝的命运及其它

    周穆王虽然有西王母的“青眼有加”,不过,人总是人,在位55年后,还是撒手去了。儿子周共王按老规矩,继了他老子的位。周共王是一个典型的“周衙内”式的主,在位23年,毫无建树,只留下了一件为了女人而争风吃醋的事。这周共王,真令后生如我者,大大地吃笑。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有一天,周共王与密康公一起在泾水边上,观水赏景。巧得很,有三个绝色的同胞姐妹,很懂时机,自动上门来投密康公。对于这种送货上门的香艳事,故事的三个主角,各有各的脸色。密康公很春风,密康公的母亲很清醒,我们的周共王呢,很郁闷。天下女人皆是我的,你小小的密康公,真的是不懂潜规则嗦。好好好,密康公你有种,独占秀色,我周大爷也不是吃素的,小样,看我不灭了你。一年后,周共王找了一个由头,说到做到,真把密康公的密国,灭了。太史公没说原由,不过,这事件的本身,就透出那么的一股子邪气。第一:这三个美女,如果真要投奔密康公,随便哪一天都可以,何必非要等周共王在场呢,令人怀疑;第二:密康公不听他老娘的劝,独占美女,一个是诸侯王,一个是周天子,他哪里来的胆子?第三:周共王后宫想来不缺美女,为什么就死盯着这三姐妹不放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到了周共王的的时代,周天子的威信,其实急剧下降了。三个美女的投奔,说穿了,不过是密康公对周天子的权威,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挑战而已。而周共工的灭密,也是针锋相对。打什么都可以,可别打脸,咱周大爷丢不起这个人!整个事件中,只有康公的母亲最清醒:王毕竟是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周共工在位22年,死了,儿子周懿王继位。周懿王史记没记这位周大爷有什么重大事件,只说诗人在讥讽他了,春秋得很,说明周天下共主的地位,有点危了,诗人嘛,喜欢吃饱了,居安思危!好在,《竹书纪年》中倒是记了一件对于古人来说,非常重大的事。《竹书纪年》上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对于这句话中的“天再旦”,话说得很明白,就是天亮了两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日全食。太史公为什么不记这样重大的天文事件呢?我想,太史公是有客观的,觉得这事,也太玄胡了,根本无法解释,所以对此史源,果断地舍去了。太史公的精神,是值得点赞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不像现在有些名人,专业不对口,也敢大谈而特谈,对于这种敢于乱放大炮的腕,只有一句话:学学太史公吧!

    周懿王在位8年,死了,儿子懦弱无能,周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叔,精明能干,取得了王位,就是周孝王。周孝王想中兴已在走下坡路的周,不过,时不同势亦不同了,非人力可为,在位6年,也OVER了。倒是在周孝王期间,有一个人悄然出现了,是谁?一个马夫,周孝王马场里一个能干的伙计,非子。别小看这个马夫,他养马很有一套,短短的一年间,王室御马就增加了一倍多,周孝王一高兴,就封了他一块地,叫秦,对,没错,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秦国的祖地。历史总是这样,一些人会渐渐退出舞台,而另一些人又会悄悄踏上征尘,此消彼涨,盖莫如此!

    周孝王死后,周懿王的儿子周夷王上台!史记一笔提过,但《竹书纪年》却记载了二件大事:一件事,“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很生猛吧,把一个大活人,活活地煮了。另一件事,“夷王七年,命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周夷王夷字的称号,很有可能跟这一次战争,有关。虽然很能跟太原之戎,正面血拚,但,总体来说,周天子的威信,已大打折扣,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江河日下,没法更改了!

    周夷王在位8年,也到周文王那里报到去了。周孝王,周夷王这二位周王,都有中兴周朝的想法和做法,可惜都在位不长,又不久就死去了,周朝错过了这样两次有利的发展机会,重回周穆王代,那就是梦了。好了,别为周朝感伤了,历史有其自已内在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周朝的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场了,这就是周厉王,一个很有故事,很有典故的主。这位周大爷,就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原版拥有者。有人说,周厉王是一位锐意变局的改革者,也对,也不对。当时的周朝,天下共主的位置,的确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周厉王将山川之利收归国有,从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来说,这,本身是无可厚菲的。更何况,天下之利,收归周朝后,再用之到周民,这不是一种很原始的计划经济吗?没有哪一种经济模式,天生就完美得没有一点疤痕,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所以,周厉王将山川之利,收归国有,真不是什么暴政。如果这样也是的话,那么,天下真没有讲理的地方了。国利公有,人人均沾,红包利市,一人一个,多好的事。但,红包利市,如果仅仅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享有,那就是人民的公敌了。我们知道,周厉王在位37年,南征荆楚,北防戎狄,再加之周天子威信扫地,各诸侯国各行其事,不听中央的号令,周朝再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江湖老大的位子,随时都有可能换主。为什么周厉王要南征荆楚呢?因为在周夷王时,江汉间强大起来的楚国,已经开始称王了。周厉王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势得到恢复,楚王立即害怕,马上归服,去王称臣,这是周厉王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明显功效。西北面,戎狄不断进攻,曾经臣服的东南淮夷,也在周厉王时期,不断起兵反抗。说周厉王时的周,四面楚歌,一点也不夸张。不改革,周厉王的位子,肯定不保;改革,也许还有可能多做两天龙椅,这,就是周厉王要面对的烂摊子,他必须对此做出选择。史记上说芮良夫劝周厉王不要国家专利,这一方面真是书生之见,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这样的收归国有,已触及了这些士大夫竟得利益者的土地与财富,什么“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扯淡,这些古之贤者,为了自已的那一点点小收成,不计国家的大成本,其面目之可憎,真可杀也!试想,国之不存,利将安在?

    周厉王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基本成功的。但,周厉王的政治体制改革,完全失败了。周厉王的政改,主要的办法,就是派出卫巫这样的锦衣卫,对周民进行严密的政治监视。如果发现有诽谤朝政的,汇报后,就立即一刀杀之。虽然说,危急之秋,铁血手腕是必须的,但,这样一刀切的高压政治,必然会引起全体周民的不满。召公的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谏议,是中肯的,可惜的是,这个周厉王,只有经济之术,而无治国之策。周厉王用刀子说话的解决之道,虽然直接,但,是一记臭招,大好的经改局面,就被如此可惜地浪费了。要知道,经济体改,就是如何找钱?而,政治体改,就是如何分钱?这周厉王,只懂如何找钱,却不知道如何分钱,焉有不败之呢?从这个意思上看,周厉王只能算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完全地!

    最后,周民不堪重压,“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政改三年后,人民就起来造反了,周厉王仓皇出逃,闪到彘地去了。周厉王这一出戏,落幕了。周厉王的成与败,功与过,似乎有一些历史的经验,在散场后,是值得回味和总结的。其一:不要忘了,民就是一把野火,一旦烧起来,天王老子,都没法制住;其二,自由这种东西,的确金贵,特别是言论的自由,屠刀与杀头,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其三,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远比经济体制的改革,要复杂得多。虽然,经济体改是具体的利,但,政治体改,却是抽象的权。权利,权利,永远是历史唯一不变的永恒主题!

    鲁迅先生在《风波》中塑造了一个很有趣的老人,叫“九斤太太”。这老太太的名言是:一代不如一代!从周穆王到周厉王,周朝的各个大爷们,的确如此,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历史就是这样,周朝至周穆王时,达到了一个朝代的波峰,随之而来的,是慢慢走向波谷,这很正常,不是宿命,更不是虚无。对周朝的式微,感叹吗?有点。感伤吗?不必!历史滚滚而来,有一份淡定的心,是我所要的,要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