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知否之护姐狂魔 > 第329章 功成

第329章 功成

    礼议之争后,赵宗全的权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

    龙图阁中,韩、文、申、彭四位大学士都是唯赵宗全马首是瞻,剩下一个华青锋有名无实,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六部五寺、御史台、都察院,各部的要害职位也都被清洗了一遍。

    如也就是说,如今的大周官场, 已经形成了以赵宗全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基本不存在什么外部的政敌了。

    不过,即便如今朝廷中大部分官员都是忠于赵宗全的,但这只是大方向的一致,细分起来,其中还是有着形形色色的小团体, 各自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

    赵宗全要稳固自己的地位, 就必须平衡各方势力,让他们互相合作的同时又要互相牵制,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朝中的官员很少有明目张胆经商的,但绝大部分都与工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亲属经商,有的是家奴经商,还有的是通过权钱交易,成为商人背后的保护伞。

    而这其中,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又以江浙一带的经商之风最为浓厚,官员掺和工商之中,甚至已经到了不加遮掩的地步。

    如果要废除海禁,势必就会触及这些人的利益,阻力也是因此而生。

    江浙士子作为科举重地,文风浓厚,每年都有大量的士子迈入官场,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成为海禁的坚定拥护者。

    剩下的, 也会因为乡党之间的牵扯,涉入其中。

    一旦关于海禁存废的争论,那可就不是一点零星反对的意见了,而将是一场席卷朝堂的轩然大波。

    而且禁海派还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海禁乃祖制,不遵从就是不忠不孝。海禁一开,万民皆因利浮于海外,沿海农事必将毁弃。

    海贸刺激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工人需求,从而会占用农业的劳动力,这点盛长桢是认可的。

    王世昌治下的江浙道就是如此,十数年之间,从粮食的净输出地成了净流入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坚守海禁。

    其实,盛长桢早就针对性地作出了布置。

    那就是土豆的培植和推广。

    土豆的作用太大了,它可以开发原本贫瘠的土地,让原本不产粮的地区成为产粮地,甚至还可以输出到其他地区。

    而且土豆的高产还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解放劳动力。

    简单算一算就可以明白,原本一个人种出的粮食只能养活一个人,现在却翻倍了,可以养活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人。

    由此而来的,就是农业人口需求的下降。这部分人,完全可以投身到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之中去。

    当然,一种新作物的推广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少说也是用十年这种尺度来计算的,并不能解除大周粮食缺口的燃眉之急。

    盛长桢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除了推广土豆外,他还有另外两手准备。

    一是交趾的开发。

    交趾沃土千里,气候又十分适宜水稻的种植,只要开发得宜,就是一个全新的粮食供应地。

    如今,由于海门港的带动,还有交趾的优惠政策,大批的大周百姓已经拖家带口去到交趾开荒。

    大周子民可不像交趾人那样懒惰,勤劳能干是刻在骨子里的,在他们的精耕细作下,交趾必然会成为大周的大粮仓。

    除此之外,盛长桢还向赵宗全建议,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应用,这是见效最快的方法。

    板甲的打造,带动了大周官营造铁业的发展,但在板甲大批量的换装完成后,官营铁坊失去了需求骤减,必然会陷入衰落。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及时转向,在完成官造任务后,转为民间制造铁器,尤其是铁制的农具。

    如今的普通百姓耕地大多还在使用木制农具,比起铁制农具来,既不耐用,效果又差,一旦铁制农具普及开来,定然会立竿见影地提高大周农业的生产力。

    当然,铁制农具昂贵,不是所有百姓都可以负担得起的,解决的方法就是由官府出面买铁农具,然后低价租赁给普通百姓。

    如果海贸发展顺利,朝廷税收必然大涨,也不差这点买农具的钱,这就相当于是工商业反哺农业,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推广土豆、开发交趾、普及铁农具,三管齐下,这就是盛长桢的应对。

    解决了开海可能影响农业的问题,剩下需要面对的,其实就是朝中官员利益的调和。

    政治上一切争端的目的,都是利益使然。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局面就很明晰了。

    其实殷若虚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浙士绅,从他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这类人对于海禁的态度。

    海禁不开,他们就只能偷偷摸摸地通过大型海贼团伙进行贸易,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中承担供货商的作用。

    比起开海之后能够光明正大地卖货,这样做风险当然更大,还要忍受倭寇在中间盘剥,甚至有人财两失的可能。

    因此,其实海商们的心理时是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朝廷不要禁海,意思是不要禁得太厉害,得过且过就行了。

    另一方面,又希望朝廷不要开海,主要是不想缴纳高昂的商税,也怕因此而失去原本的垄断地位。

    对此,盛长桢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降税。

    也就是像在海门港一样,只收一成的商税。

    而且,盛长桢还会着手剿灭沿海的倭寇,给海商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贸易环境。

    xiaoshuting.info

    这样一来,中小海商都会为之心动,开海所面临的阻力立时就没了大半。

    朝会之上,赵宗全召集群臣商议废除海禁之时,盛长桢轻飘飘地抛出这个杀手锏,顿时就让原本要开始变得嘈杂的朝堂为之一静。

    大家闹来闹去,还不都是为了自己争取利益么?

    如今既然利益诉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再闹下去也就没有了意义。

    自此之后,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也再难成什么气候了,剩下那些不知趣的,赵宗全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强权压服。

    只有那些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海商,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伤,可能会不情愿,从而搅风搅雨。

    但大势所趋下,要么顺应大势改变自己,要么就是以卵击石,彻底灰飞烟灭。

    违逆大势者只能黯然退场,取代他们的人很快就会涌现出来,并且会比他们发展得更好。

    眼下,在盛长桢的推波助澜下,废除海禁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它的推行了。

    正式确认开海的那一日,志得意满的赵宗全兴奋地拍着盛长桢的肩膀:“卿真乃无双国士也!”

    多年的苦心筹谋,终于一朝功成,盛长桢心中也不禁生出些感慨,长长吁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