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我靠给古人直播发家致富了 > 第123章 第 123 章

第123章 第 123 章

    进入十二月,&nbp;&nbp;大地一片萧寒。

    又到了官员们年末升迁考核的时候,周显和周宸烨于勤政殿内,挨个翻看吏部报上来的折子。

    殿内一片寂静,&nbp;&nbp;檀香缭绕,&nbp;&nbp;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nbp;&nbp;冬日惨淡的日光透过玻璃,在淡青色的地砖上落下一层斑驳的光晕。

    过了许久,&nbp;&nbp;周宸烨微笑着说道:“父皇,&nbp;&nbp;从今年来看,官员们渎职懒政的情况,&nbp;&nbp;比往年少了许多,看来去年定下的那套考核的政策,&nbp;&nbp;是行之有效的。”

    “嗯,&nbp;&nbp;你说得不错。”周显丢开折子,&nbp;&nbp;心情颇为愉悦,“还是你想的办法好。清退一点事不干还鱼肉百姓的,&nbp;&nbp;训诫无功无过随大流的的,奖励真正办实事的,再鼓励下级检举上级,百姓检举官府,这样一来,人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刀,他们自然就得对公务上一百个心。”

    周宸烨轻笑着摇头:“儿臣不敢居功,此种方法能奏效,&nbp;&nbp;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消息传递的时效性,若没有随处可见的直播屏幕,&nbp;&nbp;就是再好的政令,到了地方上,也会遇到诸多阻碍。”

    “唉。”周显长长叹了口气,“这倒是,如今我只想着,钟娘子能长长久久的把直播继续做下去就好了。”

    怎么能不希望呢,体验过政令高效无比的传达速度,再让他回到四年前那种原始人一样的生活,真是哪哪都难受。

    “可是,钟娘子早晚有一天会离开的。”周宸烨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与其将所有希望寄于一个外人身上,不如咱们早些把电话给做出来。”

    这话就说的当谁不想吗?为什么他们没有电话,那是他不喜欢吗?

    四年多时光过去,他们也早就知道,通讯设备从无到有,要经过一个怎样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们现在连蒸汽机都搞不定,别说技术比这不知道要难多少的电话了。

    周宸烨摸了摸鼻子,也发现自己说了句傻话,等他有生之年,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电话问世的这一天。

    “别气馁嘛,虽然电话不可能,但可以试试电报啊。”

    脑中响起清脆悦耳的声音,二人连表情都不变一下,足见有多习以为常了。

    “电报?”周宸烨怔了下,迅速反应过来,“你说的可是按字计费的那种通讯方式?”

    钟荧笑眯眯说道:“太子殿下您看的书很多啊,这都有了解。”

    周显急忙追问:“你快说说,这个电报是怎么回事?”

    “电报就是现如今我们用的电话的前身,也是一种即时远距离通讯技术。”钟荧解释完什么叫电报,接着又道,“肯定没有手机这么方便,限制非常多,在我们国家早就淘汰几十年了。”

    就算限制再多,那也是即时通讯啊!他们现在传个十分重要的信息,还靠着烽火台和骑马呢,效率有多差自不必说。华国再落后的技术,放在大黎,也是惊为天人的神仙技术了。

    “电报到底要怎么做?多长时间能做出来?”

    钟荧有些心虚地咳嗽了一声:“这么嘛我就是给你们说说,可以着手研究下这方面,早点研究肯定没坏处的。”

    周显皱起眉头:“你的意思是,现在还做不出来?”

    “这个也许五六年,也许一二十年,也许四五十年,反正研究的时间不会短的。”

    周显憋下一口闷气,忍住那句“那你说个屁”,运气几息,才重新问道:“钟娘子这会来可是有事?”

    “的确有件事。”钟荧道,“陛下,太子殿下,我只是突然有个想法,并且觉得大有可为,若是能做得好,定能为朝廷挖掘许多可用之才。”

    周显:“什么事?”

    钟荧神秘一笑:“不知二位可知道报纸?”

    纸媒落寞的时代,报纸已经不多见了,直播这么久,她从没接触过一次报纸,自然大黎的人也就很少有知道它的。

    他们唯一一次跟报纸最近的距离,还是四年多前看《恰同学少年》时,里面的人物开报社办报纸,才有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周显也是如此,他只知道报纸是一种可重复印刷,刊载实事,能在多地发行的一种纸,再详细深入一些就没有想过了。

    而经常泡图书馆的周宸烨,看过大量建国初期或民国时对报纸的描述,立刻领悟了为什么钟荧要提起报纸。

    看到周显脸上非常明显的疑惑,钟荧二话不说,直接把网上买的一份旧报纸传给他们。

    父子二人一拿到报纸,立刻头碰头凑在一起观看。

    这一份是她特意找的90年代的报纸,上面都是黑白印刷的图像和字体,广告都很少,大多是新闻时政,年代感满满。

    花了十来分钟,二人将报纸大致浏览了一遍,对它的认知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周显拧着眉头:“你提起报纸,莫非要朕也效仿这样做?”

    钟荧道:“是啊,难道陛下不觉得,这是引导舆论,传递新闻,挖掘优秀人才非常好的一种手段吗?”

    周宸烨已经明白过了,周显则明显固有思维作祟,转不过弯来。

    “朝廷大事怎能随便刊登出来,让百姓品头论足。”

    “这有什么不可以。”钟荧奇道,“又不是男女私事,让人知道了又能怎样,越是捂着不让人看,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它好奇,不然为什么民间有关宫闱秘事的话本会卖得那么火。若是摊开来,让大家随便看,要不了多久,百姓也就没兴趣了。”

    周宸烨则对她说的另一点比较感兴趣:“钟娘子说,还可以靠报纸挖掘可用之才,可否再详细讲一下。”

    “你想想,一份完整的报纸,上面得有多少内容,光靠官府的人写稿,肯定写不过来的。等它在民间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就可以对外接收投稿,不论是诗赋,策论,小说,哪怕是点评朝政,只要言之有物,说得有道理,都可以刊登在上面,再加上署名,印刷给天下所有人看,我就不信会有哪个文人对上报纸不动心。”

    周宸烨在心里使劲点头,其他人动不动心他不知道,反正他现在已经动心了,想想自己写的东西能广为流传,这是每一个读书人最高的梦想。有些人可能不爱做官,但是对出名没有半点抵抗力。

    看到周显脸上仍旧有些犹豫,钟荧继续抛出诱饵:“人才还在其次,报纸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反应和引导舆论,让民间的言论有个发泄口,陛下可以通过报纸传递想要传递的思想,也可以通过投稿,看到民间主流的想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有着绝对的益处的。”

    当然她没说的是,对封建统治来说,危害也是毁灭性的。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仁人志士都会选择办报纸,正是因为,报纸能影响新的社会思潮与运动,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但这个时候,谁又能看到几十几百年后的事,只要一句能引导舆论,就够了。

    周显这会也动了心,他又拿起报纸看了会,突然问道:“若是在京城开报社,你可有什么建议?”

    那可就多了去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各种影视剧里,小说里随便看一些,都足够洋洋洒洒说上一大堆。

    “首先肯定是把人招够啊,负责核对文字和稿件的编辑,跑新闻的记者,印刷的小工,主编社长等等。”钟荧兴致勃勃地说着,“人找够了之后,就可以开始写稿子了,刚开始没什么人投稿,肯定要自己来,而且这还是第一份报纸,关乎着百姓对它的第一印象,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得慎重一点。”

    “比如说?”

    钟荧继续道:“当然是多种多样啊,内容不能太死板,直接把朝廷的政令搬上去,不然大家都没兴趣。也不能太高傲,居高临下地对百姓指指点点,否则以后投稿的人会大大减少。最好内容丰富一些,比如一份报纸一共八页,可以刊登一部分政令,后面加上重点讲解,还有一部分时事新闻,再刊登几首诗作,或是一篇小说,又或是某些趣事,笑话等都可以。”

    周显心里一动:“朕的诗作能否刊登在上面?”

    “当然可以啊!”钟荧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正常,“有陛下带头,各地的文人志士一定会踊跃投稿的,而且您还可以发表一下讲话,比如对某件事的看法,或是今年的工作总结,下一年的工作目标等等,还可以把宫里不涉及到的趣事拿来讲讲,这些都可以说的,百姓们早就好奇很久了。”

    “父皇,儿臣认为此事可行!”周宸烨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周显,“不如将此事交给儿臣去办,只需要半个月,定能做出我们大黎第一份报纸!”

    周显点头:“行,就交给你去办,头期一定要办好,第一回就得打出名堂。”

    “定不负父皇厚望!”

    正商量着细节问题,宫人来报,工部侍郎崔礼求见。

    父子二人同时眼睛一亮,异口同声道:“快让他进来。”

    崔礼?钟荧一时没想起来这人是谁,一看夫子二人脸上的期待,突然就记起来了。

    不就是那个报喜鸟,这次又发明出什么好东西来了?

    不过他这次却不是一个人来的,身后还有两个侍卫,抬着一个大件,上面盖着一块红布,完全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恭喜陛”

    崔礼的一句话噎在嗓子里,就被周显打断了,他直接走到两个侍卫面前,掀开红布,看了半晌,不确定地问道:“这是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