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借道汉堡 > 第二章 和平是艺术的保姆

第二章 和平是艺术的保姆

    一 凯旋门

    早餐后,顾不上一天一夜没有睡觉的劳顿,大家要求先去闻名遐迩的莫斯科红场。杨导告诉大家,十点前红场不开放。他先带我们去二战凯旋门和胜利广场。

    凯旋门屹立在莫斯科城西,繁忙的库图佐夫大街中央,与之毗邻的就是二战胜利广场。

    库图佐夫是俄国元帅、大军事家。一生战功卓著。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时,再次出任俄军总司令。这条大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大巴车停在大街一边,钻过地下通道,就到了凯旋门前广场。这是一个被两边大街夹在中间的长方形广场,广场两边是花坛,挨着花坛的是绿油油的草坪。凯旋门矗立在广场中间。凯旋门前一个游人都没有,只有花坛里盛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它们是在欢迎我们这群曾经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吗?

    莎士比亚说过,“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

    翻开俄罗斯的历史,有两场彪炳史册的战争。一场是1812年反击法国入侵的卫国战争;一场是1941年反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

    莫斯科凯旋门就是为纪念1812年由库图佐夫将军,率领的俄军击溃入侵法军而建。

    那一年,拿破仑集结了六十四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对俄国不宣而战。面对气势汹汹的强敌,俄军被迫后撤。库图佐夫总司令深知,为了保存俄军的有生力量,必须诱敌深入,于是不顾一切阻挠,下令俄军和所有市民坚壁清野,撤离莫斯科。他说:“拿破仑就像一阵狂飓的风暴,我们无力阻挡,但莫斯科却会像海棉一样把他吸进去。”

    第二天,拿破仑望着莫斯科教堂高高的金色圆顶,肆无忌惮地占领了这座城市。但是,莫斯科城里寂然无声,空无一人,迎接侵略者的只有他们自己脚步寂寞的回声。有人写道:“莫斯科在我们的眼里像一具巨大的尸体……一个寂静的王国。”

    法国士兵洗劫了这座城市。

    然而,就在拿破仑在睡梦中狂言“五年后我将成为世界的主宰,只剩下一个俄国了,我一定要击溃它”的时候,一场大火迅速燃烧起来,并在城内四处蔓延。大火整整燃烧了六天。拿破仑看到这场大火后,他大喊:“亲手放火烧掉自己的家园!……多么野蛮!这是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民族啊!”

    最终,还是一场大雨将大火扑灭。但是,莫斯科已经有五分之四化为灰烬。拿破仑的法军的口粮也已所剩无几,饥饿随时威胁着他们。在这个废墟般的城市中,无奈地滞留五个星期之后,拿破仑的梦想破灭了。他不得不带着他的残部无功而退,踏上了溃败的归程……

    莫斯科人当然胜利了!在拿破仑撤退途中,他们频频予以狙击,让法军吃尽了苦头,打破了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住了祖国,使欧洲人民摆脱了一场被奴役的浩劫。

    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俄军将士从西欧远征归来,莫斯科人在特维尔关卡建立了一个木制凯旋门,不过十二年后就因木头腐朽倒塌了。

    木制凯旋门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凯旋门的前身。

    后来,几经商议,决定用石料重新建一个新的凯旋门。

    新的凯旋门高二十八米,是按照古罗马康斯坦丁凯旋门的样式历时五年建成的。它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造型一样,只是略小了一点儿。尤其让世人惊诧的是,这两座凯旋门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纪念同一场战争而建,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纪念意义上都不相上下,都是艺术珍品。

    这里不得不先说几句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巴黎凯旋门原本是为了纪念拿破仑一连串的胜利,期待拿破仑率领军队凯旋归来,在此接受欢迎而建。它是拿破仑盛世的象征。1806年奠基后,没想到拿破仑在战场上不断失利,被俄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凯旋门工程便停滞不前,直到三十年后,这座高达五十米的雄伟拱门才得以完工。但是,拿破仑已经无缘在这里接受鲜花和礼炮了。

    过了四年,拿破仑的遗体和军队通过了这座凯旋门。也有人说,巴黎凯旋门的背后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说是拿破仑因原配不孕,要另娶奥皇的女儿为妻。为了举办一个风光豪华、终生难忘的婚礼,拿破仑才下令建造一个凯旋门,准备让新娘穿越凯旋门到罗浮宫举行婚礼。

    莫斯科的凯旋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凯旋门。

    新建起的凯旋门的基座上,竖立着六组十二根圆柱。圆柱用生铁铸成,高十二米、重十六吨。圆柱之间站立着手持盾牌和长矛的勇士,勇士头顶的墙壁上,是反映俄军同法军作战的浮雕。凯旋门顶上是一尊背有双翅、手执月桂花环、乘着六匹马拉战车的胜利女神雕塑;下面雕塑的是几位生龙活虎的武士,有的手持利剑,有的高举橄榄枝,还有的手捧月桂花环,表情生动,栩栩如生;再往下便是底层的深色高圆柱,分列着四尊身着古时盔甲、执枪持盾,表情严肃的俄军士兵雕塑,其手指上刻有“驱逐法兰西,解放莫斯科”的字样。

    整座建筑用白石贴面,古典大方,在黑色圆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当然,现在屹立在我们眼前的,还不是上面说的那座新凯旋门。

    那座新凯旋门早在1936年,规划白俄罗斯车站广场时被推倒,大量雕刻饰品被收入博物馆保存了起来。

    三十年后的1966年,莫斯科劳动代表大会决定,在新的地址上重建凯旋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1968年在这个地方,重新建成的凯旋门。

    它,距离当年的木制凯旋门,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五十四年!

    导游指着凯旋门大街两边的,一幢幢六层红砖楼告诉我们,前苏联的高官,大多都居住在那里。

    站在凯旋门朝胜利广场那边看去,我首先看到一座高高的雕塑,上面的雕像大概就是库图佐夫将军了。

    我们分不清哪边是凯旋门的正面,哪边是背面。在一边拍了几张照片后,因为逆光,又走过凯旋门的另一边继续拍照。

    拍完照片,我们穿过街道去胜利广场。那是为纪念另一场抗击侵略的卫国战争而建的广场。

    二 胜利广场

    胜利广场离凯旋门不足百米,坐落在俯首山顶。

    俯首山是莫斯科的最高点之一。站在山顶,可以把莫斯科全城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所以,它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年,拿破仑就是在这里,期待着莫斯科人把克里姆林宫的钥匙拱手送到他手中;当年,莫斯科人也是从这里,前赴后继奔赴保卫莫斯科的前线。

    俯首,在俄语中是“鞠躬”的意思。因为这里是从西面进入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人们每到这里,都会对这个国家的首都—莫斯科“鞠躬”表示敬意。

    我想,之所以把胜利广场建在这里,恐怕多少也与这个有点关系。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不是也应该向曾经浴血奋战的二战的英雄们鞠躬致敬吗?

    可以说,俯首山是前苏联革命纪念的集散地。胜利广场、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碑、二战胜利纪念馆等多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都在这里落座。

    今年,是二战胜利七十周年。听说,今年还要在这里为二战牺牲的佛教徒建造一座佛塔。佛教是俄罗斯第四大宗教。这几年,俄罗斯佛教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族和其它民族人们的欢迎,目前已有一百多万佛教徒。而作为俄罗斯首都的莫斯科,迄今还没有一座佛教寺院。有关方面说,目前寺庙的图纸正在完善。寺庙也已经奠基,很快就会动工。普京总统访问蒙古时,蒙古许诺在二战胜利七十周年到来之际,赠送俄罗斯一尊佛像。这座佛像就将安放在这座新建的传统寺庙里。

    可是,我却怎么都想不通,这些年来,为什么佛教在俄罗斯、在中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是因为道德缺失还是因为信仰危机所致?

    前不久,我去一个眼镜店配眼镜,老板一边磨研镜片,一边和我聊起了佛教。还劝我读读《圣经》,老板娘也忍不住插话告诉我,他们一家全信奉佛教。他们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还是重点大学,但他们劝他去读佛学院。儿子开始没有同意。他们就带着儿子去了哪里的一个佛学院,让他先体验一个星期。如果体验完他还想上大学,就让他去上。没想到,儿子只体验了三天,就决定不去上大学了,要留下读佛学。我要走时,老板娘还送给我一本小书,和《毛主席语录》一般大小的书,是简约版的《圣经》。

    他们说佛是教人向善的,做好事的人死了上天堂,做坏事的人死了下地狱。佛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你做了什么,佛都看得一清二楚。

    我有点儿不明白了。刚才老板娘和一个来修眼镜的顾客,为了几块钱争得脸红脖子粗,那人走了之后还不依不饶地在背后骂人家。我不知道佛看见没有?我也不知道佛会说这是做坏事还做恶事?当然,我只是心里这么想,没有说出口。我怕佛说我不敬,说我亵渎。

    也许是早晨的缘故,辽阔宽大的胜利广场上冷冷清清。除了我们中国的两个旅游团,几乎没有别的游人。偶尔,可以看见一两个晨跑或者匆匆赶路的莫斯科市民。还有,无名烈士纪念碑下,孤零零摆着的几束悼念英灵的鲜花……

    一进入广场,南边一角有一面鲜花砌就的墙,墙上有一座也是鲜花造就的时钟。开始,我以为它只是一个造型。后来发现,时钟在不停地走动,和我们手表、手机上的时间一摸一样。再往前走,是常胜圣格奥尔基大教堂。它外观简单典雅,金色的圆顶,象征圣洁的白色墙面,细致的浮雕,无不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

    广场北边是两排造型优雅的蘑菇水池,和一组大型喷泉。二百多个水柱状喷泉冲天喷涌,水声回荡,犹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蔚为壮观。

    广场西面,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胜利女神纪念碑。三棱形的碑身好似一把犀利的宝剑,直刺蓝天;一千四百一十八米高的碑体,象征着莫斯科人民在卫国中经历的一千四百一十八个不眠的日日夜夜;碑顶高举月桂花环的胜利女神,在一男一女吹起胜利号角的天使陪伴下,向人们报告着胜利的喜讯。

    碑上还雕刻有很多人物浮雕,再现了战争中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难忘的战役的画面。碑上还刻着这次战争中被战火波及的莫斯科等十二个英雄城市。

    碑体下部,是俄罗斯勇士格奥尔基持长矛英勇刺杀毒蛇的雕像。

    纪念碑下,象征着五年艰苦战争的五层阶梯式台阶设计颇具匠心,每一层代表战争的一年。台阶很宽很缓,走起来让人感到幽幽的沉重。我们每在台阶上迈出一步,似乎都能听到当年惨烈的炮火还在轰鸣,英雄的苏联红军正在同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

    纪念碑两旁的大草坪上,用不同的植物拼出了“1941―1945”两组数字,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记和平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历史,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战争带给人类的无尽伤痛。

    广场上还矗立着很多雕塑,一座雕有国旗和众多英雄的雕塑尤为引人瞩目!

    纪念碑后面是一个扇形环抱的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听说,馆内收藏了众多珍贵的纪念品,如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原件、战争中苏军使用的方形喇叭、士兵日记、插在柏林国会大厦上的红旗等等。

    我还听进去过的人说,馆内还有一个哀悼厅。厅里宽敞巨大的顶棚上垂下一条条缀满玻璃珠的灯绳,这些灯绳共使用了两千七百多万颗玻璃珠,代表二战中苏联两千七百多万死难者流下的泪珠。进去过的人感慨地说,那些玻璃珠晶莹剔透,神圣而纯洁,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残忍残酷!

    因为才早晨七点多钟,没到开馆时间,此时博物馆的大门紧闭。我们只能在馆前一边看一边思索。

    馆前除了我们再没有一个游人,只有两个俄罗斯士兵笔直地站在门前,恪尽职守地守护在那里。

    门前空地上有两处长明火熊熊燃烧。这是抗击法西斯的火焰,这是象征和平的火焰!

    胜利广场占地一百三十五万平方米,建成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它是俄罗斯人民对曾经战争的纪念,寄托着他们对和平的祈祷。

    1995年5月7日,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这里举行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盛大庆典,并与前来参加庆典的美国、中国、英国、格鲁吉亚元首们共同检阅了气势磅礴的俄罗斯三军队列。

    我们围着广场转了一圈,一个来小时。虽然早晨凉爽,也还是走了一身薄汗。

    八时多,我们离开了胜利广场。

    离红场开放的时间还早,杨导带我们驱车去早已如雷贯耳的莫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