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世清 > 后序
    宇宙从整体来看,基本上是不断缩小并且还是不断膨胀的。我们的宇宙究竟缩小了多少遍,又究竟向外扩散了多少遍,这个恐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当两个物体由于引力的原因而接近的时候,这两个物体就形成一种相互接近的势,如果这种势没有外力的阻挡,那么这两个物体就会不断地接近,直到它们之间的斥力将其分开。或者有一天,当宇宙开始收缩的时候,我们人类就能以我们自己的所学去切断这种势,或者说趋向。

    宇宙在分散和收缩的过程中,其局部也有与其相反的动态。这就像我们地球上刮的风一样,比如,我们北方一到冬天,整体上是刮西北风的,不过由于局部能量的不平衡,某些地方可能会刮东风。当宇宙从分散状态凝聚成一个点时,其中所有的物质就顺着引力产生的势无限地接近挤压。其中的物质就会在这种强烈地挤压中,紧密地融合在一块。就算宇宙中所有的物质融合在了一块,原来的空间还是空间,它是不变的。只不过这个空间是一无所有的,是真空的,我们可能感觉不到这种空间的存在。宇宙在开始分散的时候,就会在挤压中散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并且所有的物质还会分解成相同的粒子,这些相同的粒子可能就是所有物质的起点。

    所谓物质的分散,只不过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其速度和方向不一样罢了,如果在宇宙爆炸的过程中,一块物质中的粒子速度和方向都一样,那么这个物质就不会分散,纵使它达到了光速,甚至比光速还快,它也不会分散。当那个终极天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其中所有的物质就会被挤碎并向外散发,而且在它们断开的一瞬间还会产生一股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就是光,光里面有很多速度不一的粒子,光子也是具有质量的,能量只不过是物质的速度而已。

    比如,当这些光子穿过我们的身体时,我们也会随之变化。还有我们平常感觉到的温度,温度越高就说明光子的数量越多,速度越快。温度高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身体发胀,其实所有的物体在高温的时候都会发胀。因为当速度极快的光子不断地冲击我们的身体时,我们身体中物质的速度就会不断随之加快,当我们身体中的物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分散消亡,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燃烧,我们的身体在光子的带领下达到了光速。我们感受到的冷热其实就是我们身体中物质运动的快慢,物质运动快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胀,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强烈地刺激我们的神经,我们就会感到疼。

    我相信我们的宇宙是有限的,并且这个“有限”还是个无尽头的空间。因为这个“有限”是循环的。可能宇宙就像我们以前玩的贪吃蛇那个游戏的空间,你从左边进去,接着你就会从右边出来。任何地方都可以说是宇宙的终点和起点,每一个地方都是宇宙的边缘,这样的宇宙就是个无穷大的空间。我们以前所说的时间穿梭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如果说有两个宇宙,那么两个宇宙之外是什么,它总会有终点,何况宇宙中还不存在时间这个东西。“时间”只不过是我们计量生活的一种工具而已。宇宙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推进的。既然我们在这里提到了“向前”,那么应该是有“向后”的。不过这里的“向前”并不是真正的向前,宇宙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前后之分,“向前”只是我们人类对宇宙变化的一种表达。

    我们平常所说的历史,就是宇宙变化过的一种形态,并且历史中的一切在现在都能找到。或许我们认为的多重宇宙就是当初宇宙创始的时候,很多黑洞先后爆发给我们的一种错觉。

    在宇宙中是没有对错、高低、上下之分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人类以自己的角度来衡量出来的。宇宙万物本无名,因为名字对它们没有任何用处。

    当宇宙开始收缩的时候,空间中的所有物质就像水流一样,顺力而动,它们的运转对谁都没有害处,因为它们的身上没有得失二字。宇宙的扩张是能量在推动,宇宙的收缩就说明这股能量变弱了。这股能量,主要应该就是宇宙创始时和稳定下来后黑洞的爆发产生的。

    在这黑暗而又带有一丝光亮的空间中,这些物质到处游荡,它们的动作好像一点规律也没有。当两个物体在这里碰巧“撞到”时,它们之间就会“挤出”一丝火花,或融合或向背开去。它们通过碰撞产生的光亮,就是由物质转变成的能量,其实这种光亮也是一种物质,只不过它们改变了速度。我们之所以看到的不是所谓的实体,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跟不上光变动的频率。

    比如我们看一个飞快奔跑的人,我们看到的腿一般会有四条,这就是我们眼睛的频率跟不上快速奔跑频率的原因。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是由现在比较稳定的环境创造出来的。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开始就生活在所谓的光速的环境里,那么我们的眼睛就能清晰地看到达到光速的物质。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光速其实并不是最快的速度,它只是相对而言的速度。或者对某些物体来说,我们现在的常态就是光速。如果我们的眼睛是在所谓的光速的环境里创造出来的,可能对我们来说还会有“光速”。光速我们起码还能看见,有些速度我们可能都感受不到。宇宙中只有相对,没有绝对,我们认为光速最快只是主观的一种认识,我们并没有跳出“人”这一位置去看世界。佛家中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之理,就是让我们放下,并跳出人的“身体”去看世界。

    随着宇宙中的物质不断地扩张,它们所占领的空间也在随之扩大。当它们向外扩散的势被引力阻挡住的时候,引力就开始主导这些物质的走向,这些物质就形成了一种相互接近的势,此刻的宇宙就会顺着这种势开始收缩。这种收缩从整体上来看就是整个空间中所有物质的融合。说到这里又有问题了,这些物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就算我们所说的宇宙像地球一样,有很多的同伴,那我们再向外追溯,会不会找到源头呢?我觉着我们还是应该低头去研究地球。因为地球就是由宇宙之道形成的,我们只要好好地研究地球,就能找出宇宙的源头。或者宇宙中的物质本来就存在,它们本身就是源头。宇宙中的物质或者也没到达空间的边界,这些物质通过收缩和扩张可能就是为了到达空间的边界。这就像我们用锤子砸钉一样,我们必须不断地提起落下……

    我认为主导宇宙扩张和收缩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稳定”,另一个是“不稳定”。稳定就是互补,就是向内收缩,不稳定就是向背,物质的速度和方向不一。阻止互补进行的就是“光”,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它们自己。因为当物质收缩到极点时,所有的物质都会被挤碎,这一挤不要紧,所有的物质都出去了。这就像我们用手使劲抓一个西红柿,我们把西红柿抓破了,里面的物质都被抓力给挤出来了。同时这也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光”,光绝对是一种带有质量的物质。当宇宙向外扩张的时候,其中会有很多黑洞爆发并产生能量,这些产生的能量无疑加快了宇宙扩张的速度。当宇宙中向外膨胀的能量弱了,引力强了,这些物质就会开始慢慢靠近。在这一情况下,有些区域可能会由一个非常大的物体为主导而形成一个“黑洞”。慢慢地,宇宙中形成的黑洞就会越来越多。黑洞就是由物质相互吸引形成的,“黑洞”之所以叫黑洞,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法更贴切地去了解这一天体。其实我们的地球就可以看作一个黑洞,只不过地球和“黑洞”的引力大小不一样罢了。当宇宙中的物质全部以很多黑洞形式存在时,那么这些黑洞就开始相互吸引,最后可能会形成终极天体。

    当那些“黑洞”互相接近以后,由于它们之间无穷大的吸力,它们之间的融合就像水与酒精的结合一般。虽然“黑洞”很坚硬,但是它们在非常强大的吸力之下,它们就像水一样柔软。比如,钢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坚硬的,但是钢铁对于一些非常庞大的机器来说,可能就像海绵一般。

    我们都知道当光经过一些黑洞时,它就改变了它原来的路线,变弯曲了,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我们地球上的物体如果想要脱离地球的话,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上的同一高度,一个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飞得越远,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越难受控制。其实光在经过普通天体时,它也会因那些天体的引力而变得弯曲,只是这一变化太小,我们无法察觉。光其实就是由光子组成的一种物质,光是有质量的。可能,光子就是所有物质的本源,任何物质彻底分解之后其根本粒子都是一样的,这个根本粒子应该就是光子。光子就是最细小的宇宙微粒。可惜我们人类不是由那些达到光速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创造的,如果是的话,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光子了。

    其实所有的物质都是光的聚合,只不过光子的数量不一样罢了,每个原子的质量之所以不一样,应该就是因为光子的数量不同,宇宙一开始应该就是一团光束。当那些黑洞融合的时候,其内的物质也在互相挤压。当这个终极天体中的物质挤压到一定程度时,所有的物质都会在这种强烈的挤压中变得粉碎,并向外散去,这种向外散去的能量就是“光”。随着这些光束在空间中飘荡的时间,就会慢慢“冷却”下来,并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这些新形成的物质到底有多少种类,那应该看光不同“冷却”时间的多少。虽然那些光束变回了“实体”形态,但是这些物质还依旧保留着光向外散发的那种势,并继续远离那个“终极天体”。当那个终极天体向外散发能量的时候,可能很多物质向外散发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光再快它也有速度,何况相对光速来说还有“光速”。终极天体分散的时候,可能会长时间以光团的形式存在,因为光要想减速必须得遇到阻力,必须得和其它光子相撞。

    我觉着道家中的一些话对宇宙创世的描述非常准确。道家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言语里的“太极”和“一”就是就是宇宙的原始形态“光团”。“两仪”和“二”就是光“冷却”之后组成的质子和原子。这里我要解释一下这个“冷却”,“冷却”就是指光子由于互相碰撞导致的减速,光子通过碰撞融合在了一起,它们就会变回实体。光子究竟是怎样具体形成原子的,这个还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难道原子的本源真的是氢吗?真的是质子吗?毕竟质子也能变成光……

    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变成光子之后,如果再进行聚合,可能会形成另一种物质。或者我们以后科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光子。一个人一瞬间传送到千里之外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只要把一个人分解成光子,然后再把这些光子的组成顺序通过数据传送到目的地,然后再用机器将其重新组合不就行了。不过这些东西光想想就很难。

    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按道理来说都可以互相转化。牛顿力学之所以不适合微观,就是因为微观中不存在阴和阳,光子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没了阴和阳就没了力这个概念。其实宇宙中也不存在微观和宏观这两个概念,这只不过是物质的变化而已。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道”和“无极”。道就是万物身上的事理,或者说规律。在宇宙还是一团光的时候,万物中的事理就已存在。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自然形态,那么这一事理应该在还没有三角形之前就存在。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看不到这种形态,就说没有这种形态所包含的事理。一些事理可能还没有实体作为依托,它们无法表现在我们面前,不过它还是存在的。有人说,宇宙因其事理而成万物,人则以万物之形而知其事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是相当准确的。

    当光子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之后,这些物质就又有了相互的作用力,或疏远或相合。这种力就是一种势,一种趋向。就这样,质量大的物体就会把质量小的物体吸到自己的身体里,并且这样的物体会变得越来越庞大,直到它们谁也吸不走谁为止,这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天体与天体之间就会进入和谐阶段。开始光子组成的实体是原子,并且同一时间“冷却”的光子所形成的原子应该是同一类,那么一个原子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同类。这些原子互相吸引,就会形成大的物体,同一类的原子组合完了,这些不同类的物质之间就会相互吸引。地球上为什么铁矿石会在一块?金刚石矿为什么会在一块?天然气为什么会在一块?我想应该就是这个原因。我们都知道,在这相互吸引的过程中,谁的质量大谁就会作为中心。在我们的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质应该是在地心,不过这只是猜测,究竟对与否还得我们来看实际情况。

    由于不同的物质相合在了一块,它们之间就会发生互补反应。由于不同种物质的原子大小不一样,并且原子之间还有空隙,所以这些物质就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互补反应就包括物理和化学反应。有人说,万物因需而动,少之得之,无过无不及,这个互补反应就是这样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不稳定的使之稳定,不足的使之丰实。宇宙这个大的空间一开始是个真空,并且没有任何力(力就是一种势,一种趋向)的存在,所以,物质在其中的活动是非常自由的。我们可以把宇宙的整个空间看作地球上的水体,其中的物质在这里不断碰撞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组成生命的有机物。就这样,宇宙随着物质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慢慢就会变得稳定下来。宇宙中的天体之所以会不停地自转,我认为这和龙卷风的形成和转动基本上一致的。我们地球上由于气温的原因,一些区域可能会形成中间气压极低,四周的气压非常高的一种状态,这样四周的气体就会如江河绝堤一般向中间冲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气体的碰撞,就会出现一种旋转力。如果我在大街上走路时,一个人猛地碰到了我的肩膀,那么我就会被动地转过身,或者会转一圈。当宇宙中的物质互相吸引的时候,这种碰撞是很普通的。

    一些物质通过不断地凝聚,其产生的引力也在随之变大,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也会形成我们所说的黑洞。上面也说了,黑洞其实跟那个终极天体差不多,只不过引力大小不一样罢了,其道是相同的。当一个黑洞经过长时间的凝聚之后可能会达到极点,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斥力就会主导它们的行为,接着它们之间就会断开并形成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就能让这些物质成为光子并向外散发。这样就又把宇宙爆发的初始画面给“重放”了一遍。

    我们的太阳系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现在我们的太阳依旧向外散发着能量,我们看到了太阳几乎就等于看到了宇宙的爆发。

    接下来,我们就以地球为例来阐述生命。其实我们看我们自己,就能看到生命开始的那个时代。生命就是具有转换外界物质功能的一个机器,或者说一个物体。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出现生命的关键物质。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几乎都能融合到水里面,水的流动性相对于其它物质是很强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如果物质与物质之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那么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或者说,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率就会很低,那么就很难产生新的物质,更不用说转换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就是因为水可以帮我们的身体运输所需的物质,水一种介质。其实没有水的星球也能创造出生命,只要那个星球上具有和水相似功能的物质就行,关键是这种介质能不能给物质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

    如果我们地球上的温度不能够使水保持液体的形态,那么生命也很难产生。有些星球上充当“水”这一角色的可能是岩浆,也有可能是汞,只要是流动行的物质就行,温度倒是次要的。有人说,汞有毒,其实宇宙中的物质都没有毒。毒是相对来说的一种物质,只要对我们身体有害的物质都可以叫做毒,毒只是对我们来说的,大烟中的毒素对它本身是没有害的,我们不要把那些我们承受不了的东西叫做毒,这样称它们就是对它们本身的一种不尊重。

    有人说,温度太高会把生命杀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很狭隘的。温度是一种环境,地球上独特的温度创造了我们,如果地球上的温度突然改变了很多,我们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这种突发“事件”而消失。不过这只单单是我们承受不了而已,其它的生命可能还喜欢呢。在太阳里面可能就有生命,可能还会有高级生命,因为生命是由环境创造的。蛋白质虽然不能经过高温,但是蛋白质只不过是我们地球上独特产物而已。在其它的星球上,组成生命的物质未必就是蛋白质,只要那个星球上有和蛋白质功能相似的物质就行,虽然我们地球上有很多种语言,不过这些语言的功能都是一样的。我们所说的黑洞中可能也有很多生命存在,只要它的环境足够稳定,并且能够提供物质交流的平台就够了。

    生命的产生与其身边的环境是否稳定还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一种环境创造出了生命之后,由于外界的因素这种环境被破坏了,那么其创造出的生命就会因适应不了新环境而消失。比如一个在一千度的环境下孕育出来的生命,你把它放到一百度的环境里,它可能会因物质运输速率的变慢而死亡。如果你把这种生命放到一万度的环境里,它可能会因体内物质的强烈碰撞而消失。

    同样,我们地球上的生物需要有氧呼吸也是我们这里的一种特性。氧气只是创造能量的反应物,其它星球上可能是其它物质替代氧气的这一过程,因为环境创造生命。地球刚形成之时,是非常混乱的,它不知被小行星撞了多少回。在这一过程中,地壳里的岩浆就会极其容易地被挤压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地面布满岩浆的场景,地面经过岩浆和太阳的洗炼自然就会变得松动,其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当大量的物质在水里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之后,它们就会创造出大量的新物质,我们所说的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核酸和氨基酸,应该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其实这些组成生命的物质本身就有“生命”,因为它们可以变化,或者说可以转换外界的物质。当这些物质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它们就和组成天体的物质一样融合在了一起,并形成单独的个体,也就是细胞。

    天下万物其道(互补和均衡。因需而动,无过无不及)相同,这些新形成的个体所走的路跟组成天体的物质应该是差不多的。这些细胞在随着海洋翻滚的过程中,它们也在不断地“交流”,同时它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由于环境的不同,它们组合成的个体也不一样,这就像宇宙中的天体有大也有小一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些在海洋中生活的个体就会主动地奔向令它们十分“好奇”并且极其空荡的陆地,海陆相合万物其乐融融。

    当地球上的初始细胞开始在海洋中分化的时候就决定了植物和动物所处的环境。当初植物刚形成的时候,它们都在海面上活动,后来由于海洋的翻滚,它们一部分沉到了海底形成了海洋植物,一部分被冲到了海边形成了现在的森林,并且它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大海的冲刷。万物因需而动,无过无不及,环境就是生命的创造者。由于光、大海、陆地共同对它们的洗炼,它们的变化也在一点一点进行着,我们现在看到的森林就是它们变化的一个过程。当植物们随着狂风飘向陆地深处时,海底动物的原始细胞也在悄悄地“交流”着。

    为什么动物会有敏感的神经,而植物没有?就是因为陆地和海洋的性质造成的。水柔和,它可以让细胞在这里的“交流”更加舒畅,更加“随意”。由于陆地缺少水的那种柔韧性,所以生活在坚硬陆地上的植物之间碰撞的频率也就减小了,进而影响植物的敏感性。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要比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灵活得多,同时信息的传递也更加迅速。动物们进入到了陆地,它们就会受到新环境的指导。为什么海洋中的动物比陆地上的动物产生得早,反而其大脑运转的速度却没有陆地上的动物快。这也跟海陆的环境有关。陆地上气流的速度要比海洋流动的速度要快,那么陆地上信息更换的频率也就相对快一些。陆地的动物在信息高频率地运的环境下,其大脑的运转速度也会随之变快。海洋中动物与陆地上的动物进化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虽然陆地上的动物相对聪明,但是陆地上动物的结构远远没有海洋中动物的结构复杂,因为海洋中物质的交流更容易,更随意。坚硬的陆地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如海洋的。总之不管怎么样,这一切的生命都要归功于海洋,因为生命的基本形态都是在海洋中确立的。

    如果我们想继续提高我们大脑的运转速度,那我们就要找一个信息交流频率更快,环境更稳定的地方去居住。大脑运转速度最快的人类应该是在赤道附近,因为那里是地球上能量最足信息交流速度最快的地方……

    当动物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物质的时候,它们往往会显得很低沉,这与细胞的供能上有很大的关系。当细胞供能不足时,它们活动力肯定会下降,进而导致它们信息的交流变得缓慢,而我们人类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变得很低沉,不过这种低沉只是生理上的。

    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这些生命每时每刻都在随着环境的走向而变动,这种变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并且这种变动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接下来我想以人类为代表,来阐述生命,因为人类身上的特性很全面,我们身上几乎聚集了所有生物的活动性质。

    随着细胞之间交流频率的增加,其信息的传递也跟着变得更加庞杂,慢慢变得越来越通畅,我们人类应该就是细胞“交流”的一个新高度。一个细胞要想不断地进行化学反应,必须从外界获取反应物,慢慢地它的这种行为就形成了一种少之则补之的势,其实宇宙刚开始向外扩散的时候,其行动都是由“互补”所主导的。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活动所遵从的都是少之补之的原则,古人将其称为天道。我们大家都说自然界非常残酷,这里的“残酷”不就是指的一个物体的缺失而已吗?其实自然之中没有什么缺失与增长,任何变化都是物体形态的变化,我们所说的“缺失”,只不过是一个物体换了一种存在形态。上面我们也看见了,宇宙一开始就是一团光,我们现在的实体就是光的汇聚。宇宙的收缩和扩散就是一种探索,人类的出现就是宇宙探索的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去获取外界的物质。当外界的事物开始频繁地冲击我们的大脑时,我们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思考与探索。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对外界事物探索的一个成果。当外界的事物大量地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转时,这些事物就会向外冲撞我们的大脑,随着冲撞次数的增加,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释放这些“冲击力”,所以我们才有了语言。我们知道了一个物体多么好以后,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获得,就算超过了自己的所需,我们依然会非常兴奋地去索取。有些人只知道一个物体好,却不知道这个物体哪里好,反正只要认为好的,他就想要。我们的存在到底为了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又到底为了什么?你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思考过。

    衣暖身,鞋护脚,食充能,方地可居。这是“本”!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有哪些合乎于此?我们现在的人几乎都是以此为耻,历史好像又在重演了。事物的本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得看清。一个人所需要的很少,只要一人使用的超过了自己的所需,他就会出事。我们人类之间的矛盾和所谓的经济危机都是“过量”所致。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放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致使我们自己拥有的欲望太强烈了。其实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得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让我们主动去探索宇宙的,这就像政府拿了人民的钱,必须归之于民一样。

    宇宙中的物质从一开始都在探索着这个神秘的空间,探索着宇宙本来就存在的事理,现在的宇宙中可能还有很多事理没有物质作为依托。万物皆有其性,宇宙则顺其性而为,无过无不及。我们做事也得“顺其性”,我们有能力做的而不做,这对我们本身是没有一点好处的,而且还会导致自己的堕落。如果一个人非得去搬一个一吨重的石头,你说后果会是什么?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也得这样处理,因“怜爱”不让一个人去做事,那这个人就会被你毁于一旦,而且你也会跟着遭殃。你恨一个人也得权衡利弊得失,我们知道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放下。祸莫大于身,只要自己本身没什么伤害,什么都无所谓。我们再退一步,就算自己消亡了,我们自己也不会失去什么。什么是余食赘行,我们自己不得不看清。

    马克思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由“矛盾”产生的。这句话拿到现在来看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宇宙一开始就没有“阴阳”,没有矛盾。我们人类只要了解宇宙中的由来始末,知万物之本用,我们才能安定,无得失之心。这样就没了“多少”,没了“利害”,事物之间本来就不存在的矛盾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自己手里做的事到底有什么用,你到底想得到什么?虚华(对自己没什么实际用处,自己还认为非常好。)的东西只会让人的迷惑越来越深,心中就会越来越空荡,越来越狂乱。我们人类的所有活动基本上都是因争“利”而进行的,而战争就是争利的终极形态。人们在经过这一终极形态后,内心就会陷入沉思。其实宇宙开始爆发的时候也很狂乱,就像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一样,“狂乱”是为了寻找“稳态”。

    宇宙中有相对之物是为了探索,而我们人类内心产生了矛盾也是为了探索。矛盾之后是“透彻”,是“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归纳出事理中的规律,最后并回归其本真。

    我们人类几乎人人都有一些自己的观念,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只要我们都只看事物的本用,世界想不大同都难。给大家举一些贴身相关的例子。吃饭我们是为了补充能量,穿衣我们是为了保暖,我们用的桌子是为了承载物体。我们说话是为了表达情感,言语皆由心而发。不要因内心的空荡而乱用语言,毕竟本不能失。丧本了你就会感到沉重,感到无力,感到无尽地空虚。

    希望大家能够认清事物的本用,试着去放下,我们只有心力专一,我们才能更好的进步。以事物的本用权衡一下自己的所需,静和养气之理才是我们做事的根本。静下心使自己身体中的细胞各有所需,这样我们就会身心和畅,看到一件事物的由来始末。慢慢来不要急,因为你什么都不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