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苦乐人生 > 第三部 磨难 第八章 奋发图强 (三)

第三部 磨难 第八章 奋发图强 (三)

    五、婚姻历程

    一九六四年正当大哥而立之年,他终于在这一年成家了,但成家而没有“家”,给他带来无穷的烦恼。因没房住,嫂子(后来有了孩子)常年“住娘家”,文革中父亲回去盖了房继母杨秀莲不让他们住,最终导至离婚。大哥妻离子散的教训对我震动很大,我拿定主意决不蹈他的覆辙,没有房子宁可一辈子独身也不娶农村媳妇。可在老家盖房谈何容易,即使有了钱家里没人也盖不成。

    为我的婚事父亲没少操心,他托情靠友到处给我介绍对像,从老家榆社到石家庄郊区,从平定城到阳泉市,我多次相亲都未成功。不是没人愿嫁,那个年代农村姑娘都想嫁个城市工人,每月有几十块钱收入(即使只有三二十元),比农民几毛钱(最低有七八分的)的工价简直是天壤之别。父亲曾让他的同事吕老师在他的家乡平定胡家庄给我提过,还让他的学生在石家庄郊区给我介绍了一个。每次都女方愿意而我不敢接受,尤其石家庄那个姑娘见面后十分愿意,我以没有房子为由拒绝,她仍不甘心,来信说:没房不要紧,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建家园。我没再回信,从此断绝了联系。

    我们小组一位工友也给介绍过一个,她家就在矿区附近的河坡村。她妈就两个女儿,大姐已出嫁到本村,父亲早年去世,有个继父赵儒是河北人,跑黑市(那时叫”投机倒把”)上来的。姑娘长的白净靓丽很有几分姿色,我有心娶她,她家离矿区近婚后可以租房住。征求父亲意见他也愿意,不料赵儒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要我给他当招女婿,且要立约把他养老送终,字约还须加盖单位公章。

    我遇上了第二个龚三红!这事在工地传开后,工友们就拿这事取笑我,常念叨“小儿无能,自卖本身,改名换姓,养老送终”(旧社会招女婿立约套语),令我十分尴尬。姑娘也很愿意,介绍人几次催我明确答复,我迫于精神压力借口丢了钱无心娶媳妇婉言拒绝了。后来她嫁给我矿另一个工人梁建,介绍人梁桂当过法院审判员,很会做思想工作,他对赵儒说:“现在是什么社会还写约?你若对她好,不写约将来也会赡养你,不好写了约也是一纸空文。”最终使赵儒放弃了苛刻条件,答应姑娘不写约结了婚,女孩的生母死后父女关系日渐恶化最终分道扬镳。

    老家也有闺女愿嫁我,二姐夫提过一个三泉峪的女孩,她叔父和二姐夫都在县城副食品厂工作,几次催我去见面,我慑于没房不敢去会面。我曾想娶侯家庄的赵媚婵,我觉得她忠厚老实,而且可以常年住在娘家,大叔回信说她已嫁给本村王三,遂作罢。

    娶农村媳妇没条件,找城市姑娘几乎是痴心妄想。那个年代上班族中女性很少,在婚姻方面她们占相当大的优势。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说城市姑娘找对像要求对方须是“三员”:党员、技术员、八十元(那时一个十七级的科长才挣七十多元)。这话虽未免有些夸张,却充分表明那时城市女青年的婚姻观。铝矿的保卫科长四十多岁娶一个二十岁的女售货员,另一个六级工党员娶了个年轻女护士,他们都是二婚。普通工人就只能娶个农村媳妇,何况像我这样的劳力工,等同于煤矿工人,想找个“自带米票”的老婆,无异于“赖蛤蟆想吃天鹅肉”。在农村广大教师和一般干部的家眷大多是农村户口,生了孩子要随母亲上户,也都是农村户口,可谓隔“户”如隔山。有个老工人说得好:干部永远是干部,工人永远是工人;市民永远吃供应,农民祖辈分口粮。不知这样的等级差别是否属于新的阶级特权。

    我曾尝试与世俗抗争,有人给我在义井村介绍了一个小学教师,初次见面她全家都表示愿意,可没过多久就收到她的“退婚”信。信里说:“因我们工作性质差别很大,难以相互沟通,我们的事我觉得不合适。”并把我去她家买的点心折成钱和粮票一并退回,还附了一条毛主席语录: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令人哭笑不得。

    这期间我还遇到过一个骗子。那天在市里喝茶结识了一个中年男子,他自称家住平坦垴二百一十号,吹嘘他如何讲朋友义气,说什么“为朋友卖了黄膘马”,这大约是从隋唐演义里的单雄信演化而来。交谈间得知我尚无妻室,就提出给我介绍牙科诊所的一位护士,并领我在临近她家的街边等她下班,让我俩先无意间碰个面(但不交言)。姑娘确实生得风姿绰约,他见我动了心,就开始实施诈骗。几天后找到我说,姑娘也愿意,定个时间你们就可正式见面。接着就提出向我借钱,说平定有个朋友给小孩过生日他必须去祝贺,但“囊中羞涩”,要我先借他五十元钱以解燃眉之急。我翻遍口袋凑了六块钱他嫌少不要,我说钱都存在银行,身边就这些。“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你别嫌少,这是朋友的一点心意,他才勉强收下。过后我按约定时间去会面,他却没到,我不知道他向女方介绍我的情况全是一派胡言,说我全家都在矿务局马家坪矿,父亲是副矿长,我是七级电工,每月工资八九十元等等。

    “介绍人”未到,我不好冒然闯进她家,就敲开她邻居的门,邻居大娘说姑娘不在家,给他妈抓药去了,又主动把她妈叫来。老太太一一盘问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我的回答竟是“驴唇不对马胯”。那老太太还算有涵养,没有太给我难堪,只说她女儿暂时还不想结婚,不必见面了。老太太走后大娘告我以实情,他们和那个“介绍人”也并不是老相识,不久前在街上买西瓜刚认识,认识几天就提出要给姑娘介绍对象。此时我才知道遇到了骗子,气愤之下我立即去找他算账,谁知平坦垴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门牌号!他的话没一句是真的。后来我终于打听到他是李家庄人,家里就一个老爹。他自幼好吃懒做,不跟农业社上工,常年在外流窜招摇撞骗,先把老爹气死,随后自己也被人告发进了看守所。

    六四年暑期,我和父亲准备回趟老家,在张鸣处谈起这事,她悻悻地说:“你真是有眼无珠。”她的话一针见血恰中要害,我半生遭难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有眼无珠,不识好赖人。

    那次回乡探亲又牵出一段婚事。

    父亲离开家乡二十四年了,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父老,五四年那次回乡被人以仍存在潜在危险劝阻未能成行。时光又过去十年,“镇反”、“肃反”运动早已结束,他的历史问题也有了结论,是一般历史问题,现在可以放心回去了。

    在家乡父子俩到处探亲访友,最后去了赵道峪老姑家看望他两位表哥。二表大爷的女儿裴华中师毕业后在县城当小学教师,由六婆牵线在她家见了面。当时双方都有意,互留地址建立了通信关系,通了几次信表兄妹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感情。不料她突然变卦,来信向我道歉,说父母不同意,父命难违只得分手,并说她已和别人定了亲。原因是她家和我大舅同宗,她的辈份高,我娘还叫她姑,因此大舅在酒席宴上说不可卖辈云云。为此我曾一度对大舅心有微嗔,认为他不该借“卖辈”之说破坏我的婚事,他们的族亲已相当远了,我们才是二伏上的表兄妹,农村的旧乡俗真害人不浅。其实“卖辈”未必是真正的原因,多半是她对我的政治背景心存顾虑。她家是响当当的贫雇农,她妈原是地主的小妾,他爹给人家当长工,土改时地主被打死,把她妈分配给他爹,才有今天的儿女满堂。定是她爹娘怕嫁给我受牵累,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抉择是对的。她找了个公安干部,有了一把可靠的政治保护伞,可保一生平安。但她中年后身体不好,因医生误诊长期服用激素导致肾功能受损,长年疾病缠身,早就病休在家不上班了。

    我很该为这桩婚事的泡汤而庆幸,即使我和这位表妹结了婚也不可能维持长久,文革中我一旦出事她必须和我“划清界线”,反给双方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正是:

    男大当婚女当嫁,阶级鸿沟难逾跨;

    多次相亲尴尬事,几番真爱终虚话。

    附加短篇书香伴我终生

    我自幼喜欢读书。但我生于战乱年月,三岁父亲离家出走,家贫无法上学。我给人放牛,看到别的孩子结伴去学校念书,心里十分羡慕,常趁主家用牛耕地之机偷偷跑进学校混在那些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背书做算术。解放后父亲有了信息,我找到他才开始读书,那时我已十一岁。我上学的道路很短,几乎全是速成,小学读了一年半,初中也只二年,连中专三年、俄专一年,满打满算七年半。刚上初中时有点跟不上,非常吃力,那时每学一篇课文老师都会在黑板上抄出中心大意和词语解释,我照抄不误,却根本不懂,只会照背应付考试。但我对书籍如饥似渴,开始借阅一些通俗小说,如《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小二黑结婚》等,慢慢地我的语文水平有了提高;接着就看稍难点的如苏联的《宁死不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并开始接触诗歌。

    我上中专读的是化工系,但我求知欲很强,爱好广泛,各方面的知识都想涉猎。读完一本《少年无线电爱好者》和五本《实验电子管收音机(一至五册)》,我给父亲装了一台五灯收音机,那时一台五灯收音机要一百多块钱,一般人是买不起的。

    可是我读书读成了书呆子,不了解社会现实,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与人交际;参加工作后在政治运动的大风大浪里注定翻了船,“反右”运动锒铛入狱,“文革”中两次被遣送回乡。在二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每天为生存而奔波,做着各种苦力活,几乎与书籍绝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将过去的所有冤案和污蔑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历次整的“黑材料”彻底销毁,我开始了后半生的教书生涯。

    在近二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数理化都代过,只未代过汉语,与文学更是一点不沾边;但我喜好文学,业余时间到县图书馆借了大量文学和历史书籍,每晚贪婪阅读,到夜里十一二点才睡。我上学那阵还通行繁体字,教书初始不会写简化字,写教案都感困难,看过大量新出版的书才学会简体写法。五十年代初的字典用的是注音字母,波泼末佛,后来改用拼音字母,B、P、M、F,我硬是蚂蚁啃骨头,学会了汉语拼音,为现在在电脑上写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退休后我萌生了写自传的念头,想把我一生的离奇经历写出来留给子孙,留给后代年轻人。读书帮了我大忙,由于读了大量文学书籍,肚子里的词汇积攒了不少,提起笔来就有话可说,写出来文笔流畅,脍炙人口。二OO八年我学会电脑打字,开始在电脑上写自传,去年终于完成了近三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苦乐人生——一个普通老人的回忆录》,并付梓成书。

    如我今已过古稀之年,仍然不断读书。不但读古典名著,也爱读历史书,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我不但期期不误收看,还买回《易中天品三国》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书重读。我认为作为一个华夏子孙,应该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懂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祖孙四代都是读书人,可谓“书香门第”。我常想,《书香门第》这个成语不知起自何时,出自何人,但把无色无味的“书”和色味俱全的“香”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确绝妙之极。就是说读书如食美味佳肴,如身临百花园中,不仅能让我们吸取丰富的营养,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能使我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做一个有能力有品位的完人。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会让书香伴我终生,但凡一息尚存,我就要读书,读书,一直读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