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学者之死 > 第一章 励志上进 第二节 第一印象

第一章 励志上进 第二节 第一印象

    2.第一印象

    8月30号,沈士亮挑着行李去七中报到,他的行李很简单,还是他读师专的那套装备,一根小扁担一头挂着一口老红漆的旧木箱,里面装着他的秋衣秋裤,还有在师专读过的几本专业书籍,教书先生当然离不开书本。另一头是一个铺盖卷,时过立秋处暑,但天气还是很炎热,跟盛夏酷暑无异,只是夜晚稍稍凉爽一点,他也就带了一床薄棉被,一床床单,一个枕头和一床草席。七中离家近,随时都可以回家拿厚实的铺盖。另外还挂了一个白铁皮的提水桶,里面放着洗漱吃饭的用具。

    从石桥村到镇上,有10里路程,有一条机耕道,原本是大跃进时修的,现在早已废弃了,但小型的农用车还是可以行驶,只是路面坑坑洼洼,车子颠波得很历害。沈士亮走得很快,走得慢就会在阳光下暴晒的时间长,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七中。

    七中一面临公路,一面与街上的民居相连,另外两面为稻田所围。从公路左拐,不到10米,是一栋三层的红砖楼房,底层的中间开了一个大门洞,是七中的校门,此时校门洞开。

    沈士亮走进门洞,放下行李休息,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看到这个宽大的门洞,一面墙上张贴着迎新标语和“入学须知”,另一面墙上张贴的是“七中校园平面示意图”,不时有学生或是家长进出门洞,这一切告诉人们,新的学期开始了。

    沈士亮没在七中读的高中,对七中是陌生的,他仔细地看着示意图,这栋三层的楼房,也就是学校的办公楼,办公楼前是一个不大的操场,立了两副破旧的篮球架,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体育设施,更谈不上有田径跑道了。

    操场的正前方是学校的教学楼,也是三层,每层四间教室,共计12间教室;操场的左边是学生宿舍,右边是教工宿舍。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背后,还有学校食堂、浴室、厕所。在教工宿舍的背后,零乱的有些小方块,有的小方块上写有字,如器材室、库房,贮藏室等,有的没有写字,不知是何时用途。给沈士亮的印象是,比他就读的一中,规模小多了,也破旧多了。

    门洞旁边有一个楼梯间,沈士亮上到二楼,很快就找到了校长室,门开着,从里面传出争吵声。他把行李放在校长室的门口,朝里面望去,里面有几个人在争吵,是一对几的争吵,一是个穿白衬衫的中年人,看上去50岁的样子,沈士亮听出来了,此人就是校长岳平,其余的便是当地的农民。他们争吵的内容是,学校的生活污水流到了农民的田里,毒坏了他们的禾苗,要求学校赔偿。

    岳平说,这事就奇怪了,七中在这里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从未听说过生活污水流到你们的田里,况且这两个月学校放假,学生都不在学校,哪来的污水?

    农民说,我不管放不放假,污水反正是流到我们的田里,不信我带你去看就知道了;臭袜子脏内裤,还有月经带,还堆在那里。

    岳平说,这些脏东西也不能说明,是从我们学校里流出去的。农民说,不是你们学校里流出去的,还会是我们家里流出去的?我们家住得远,流不到自己的田里。

    农民说是,岳平说不是,双方争吵起来,但争吵的态度很友善,没有一个脸红脖子粗,凶神恶煞的,还不时说几句俏皮话,逗得双方都笑了。沈士亮看出来了,岳平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岳平看到了沈士亮站在门口,问:“你有什么事?”

    沈士亮说:“我是新分配来的沈士亮,今天来报到。”

    岳平马上对农民说:“你看看,我很忙,我会要杨主任去看看,要真是我们学校的污水,我们答应赔,你们满意了吧。你们还是走吧,现在开学了,我的事情蛮多。”

    岳平好说歹说,才把农民打发走。沈士亮走进去,把调令交给岳平。岳平看了一眼,说:“欢迎你来七中工作,先安顿下来,具体安排明天开会宣布。”

    沈士亮说:“岳校长,我家在石桥村,离学校有10里路,我得住校才行,请给我安排一间住房,我的行李都带来了。”

    岳平说:“学校房间倒是有,只是不好,但能住人,我给你写个条子,要总务主任杨成山给你安排。”

    岳平返身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伏在办公桌上写条子。沈士亮到门外的提桶里拿出一个纸包,进来说:“岳校长,我给你带了点火焙鱼来。”说着把纸包放在桌上。

    岳平真的很随和,他打开带有油渍的纸包,里面是一条条三寸来长烤得焦黄的干鱼。他闻了闻,说:“不错,喷香的,谢谢你了。多少钱?”

    沈士亮说:“自家田里养的,没花钱,不用谢。”

    稻田养鱼,是一项农业技术,春暖花开,早稻分孽,将买来的鲫鱼苗放入稻田里,不用特意投放饲料,稻田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特别是谷粒灌浆时,稻花落到水里,都是上好的鱼饲料。稻田养鱼,还可以为水稻中耕,除害虫,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收割早稻时,农民腰系鱼篓,一边割稻,一边抓鱼,一般情况下,一亩稻田能收获20、30斤小鲫鱼,一举两得。当然,这种浅水养鱼,生长的周期短,鱼儿长不大,二三两一条,最大的也不超过半斤。

    制作火焙鱼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清水把鱼儿洗净,划破鱼肚,扔掉内脏,放进容器里,用盐腌上一至两个小时,捞出来风干表面的水份,再放进铁丝编制的筛子里,用柴火细细的熏烤,将鱼儿里面的水份基本烤干,表面成了焦黄色,即可。火焙鱼有一股柴火烤制的香味,肉质紧密,很有口感,只是颜色欠佳,不中看,上不了高档宴席的桌面,倒不失是家常便饭的一道好菜。沈家刚刚腌制了几十斤的火焙鱼,放在生石灰垫底的坛子里,细水长流,慢慢享用。

    沈士亮知道,他已经步入社会了,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尤其是与领导的关系,与领导搞好关系,能得到领导的关照,自己在奋斗的路上就可以少走弯路。校长是他的直接领导,首先得和校长搞好关系,送点土特产打开局面。今天早饭时,沈士亮向父亲提出,要带点火焙鱼到学校去。

    沈父问:“你又不自己开伙,带火焙鱼干什么?”

    沈士亮说:“送给校长。”

    沈父说:“你小子学会巴结领导了。”

    沈士亮不耐烦的说:“别说得这么难听,以后我在他手下工作,要求得他的关照,就得和他搞好关系,加深他对我的印象。现在就是这么个风气,你不送人家送了,你就亏了。”

    沈父说:“虾公钓鲤,吃小亏占大便宜。”嘴上这么说,还是包了一包火焙鱼给沈士亮。

    沈士亮见岳平收下了火焙鱼,知道目的已经达到,给岳平留下了好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岳平会给他提供方便的。

    沈士亮拿着岳平写的纸条,来到后勤处,刚好杨成山在办公室,他看了看纸条,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说:“你跟我来。”

    沈士亮挑着行李,跟在杨成山后面,向教工宿舍楼后面走去,沈士亮知道是示意图上标有方块的地方。他们在一栋青砖小平房前停下了,小平房只有两扇房门,也就是说,这栋小平房只有两个房间,从山墙处留下的犬齿般的缺口看,其他的房间已经拆除了,只留下两个房间。

    杨成山打开一扇房门,沈士往里一看,房间不大,乱七八糟的堆放着旧家具,家具上还挂有蜘蛛网,黑乎乎的,脏兮兮的,看得出好久都没人住过了。他心中不悦,这样的房间怎么住人?

    杨成山看出沈士亮的不乐意,说:“学校的住房因难,不然,这栋房子早就拆了。将就住吧,你还有一间房,后到的老师怕只有两人住一间了。”

    初来乍到,沈士亮知道没有讲条件的资格,只得接受这样的安排,说:“总得打扫一下,不然怎么住?”他的意思是学校应该派人把房间打扫干净,自己只管搬进来住,他认为这个要求很合理。

    杨成山似乎很不好讲话,他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不用的东西扔到外面,有用的就留下来,扫一扫抹一抹就行了,这又不是以难事。”他的意思很明白,学校提供了住房就不错了,打扫卫生是房主的事。

    沈士亮说:“自己打扫也得给个扫把抹布,空手怎么打扫?”

    这回杨成山没有拒绝沈士亮的要求,他敲了敲隔壁的门,不一会,门开了一半,从里面伸出个脑袋,很年轻,跟沈士亮的年纪差不多。杨成山说:“谭老师,给你安排了个邻居,沈士亮老师,借你的扫把抹布还有灰斗给沈老师用一下,打扫完了再还给你。”

    谭老师从房内拿出扫把抹布和灰斗,放到门外,转身又把门给关上了。杨成山从钥匙串上解下钥匙,交给沈士亮,说:“那就辛苦你了,扫把灰斗开学后学校会发的,等一下我叫电工把你房间的电接通。”说完也就走了。

    沈士亮动手打扫房门,忙了一个钟头,才基本上搞定,留下一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还有几条凳子,屋内所剩的空间也不多了,没办法的事,将就对付吧。

    沈士亮拿着扫把抹布和灰斗还给谭老师,他敲了敲门,门又是半开,谭老师又是伸出个脑袋,沈士亮说:“谭老师,还给你。”

    谭老师接过后,返身又把门给关上了。沈士亮好生奇怪,一个大男人,大白天干嘛房门紧闭,也不怕热?难道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譬如藏了个女人在房里?沈士亮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就是藏了个女人,也不是他该管的事。他认为这个谭老师的架子大,有傲气,隔壁邻居,两次打照面,一声不吭,招呼都不打一个,好像不屑与自己打交道似的,令沈士亮心里很不爽。

    沈士亮觉得肚子饿了,看看手表,也到了开饭的时间,就拿了搪瓷饭盒到食堂打饭,可到食堂里一看,工友倒是在厨房里忙碌着,就是没见一个人在吃饭。他问了工友,为什么不开饭?工友说,明天才开饭,我们今天是在作准备。

    沈士亮只好拿着空饭盒往回走,刚走出食堂,就听到有人叫他,他定眼一看,是游先初。游先初与沈士亮都是洪山镇人,但不是一个村,俩人在初中是同年级不同班级,高中是同班同学,但高三分科时,沈士亮读的是理科班,游先初读的是文科班。俩人都考上南平师专,沈士亮在数学专业,游先初在中文专业,他们又成了同级同乡校友,关系就更密切了。

    沈士亮说:“你也分配到了七中?”

    游先初说:“我早就知道你分配到七中。”

    “你是怎么知道的?”毕业后,因为俩人家庭住址不同,也就没有来往,接理说游先初不会知道自己分配的事。

    “分配表上我们都搒上有名。”

    沈士亮这才清楚,游先初不单是看了自己的分配,还看了别人的分配,而自己除了关注自己,却没有关注游先初。他说:“你什么时候来的?”

    游先初说:“来了有一阵子了,学校安排间破旧的房间,典型的贫民窟,打扫房间忙到现在,才安顿下来。”

    沈士亮说,我也一样。他见游先初也拿了个饭盒,知道也是来吃饭的,就告诉他,食堂还没开餐,没有饭吃。游先初说,只有到小街上的饮食店对付了。俩人用调羹敲打着饭盒,向校外走去,多少发泄了对学校没有饭吃的不满。

    第二天上午九点,学校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教工大会,会议室就在办公楼一楼的西端,只有一间教室大小,听众席是一排排长条木椅,前面是主席台,主席台并没有高于听众席,跟听众席在一条水平线上,只是摆了一个讲台,学校领导作报告,就坐在讲台前,报告完了就回到听众席上就坐。这些桌椅都很陈旧,看得出来是有些年头了。窗户之间的墙壁上张贴有名人格言,表现出了这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单位:

    古之君子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陶行知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

    会议准时开始,由党支书陈会真主持会议,简单的开场白后,说:“首先向大家介绍几位新老师,我叫一个名字,就请该老师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陈会真依次叫了,语文老师游先初,数学老师沈士亮,英语老师张小明,历史老师刘洪波。这四位新老师也依次站了起来,他们四人都坐在最后排,很规矩地站成了一条横线,像是一条战壕的战友。

    陈会真说:“下面请岳平校长作工作报告。”

    岳平走到主席台前坐下,拿出发言稿,对本宣科说道:“上一个学年里,通过全体老师的努力,我们学校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共上线16人,在七个乡镇中学中,名列第二,我们学校基础薄弱,办学条件也差,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老师们辛苦了,我代表学校领导向全体老师表示感谢。”

    普阳县有10所高级中学,按数字序号排列命名,其中一中、二中和三中在县城,一中是市重点中学,二中是县重点中学,三中虽非重点,但它地处县城,历史悠久,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无形中就有了县重点中学的地位。其余七所中学则分布在各个乡镇。城区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源都要优于乡镇中学,七中在乡镇中学中排名第二,不能不说是取得了成绩。

    岳平又说到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完成教育局下达的指令性上线指标。他说:“教育局分配给我们的上线指标是20人,还差4人才算完成任务,我们是文理四个班,除了王安华老师的文科班完成了任务外,其他三个班都没有完成,完成任务的应该表扬,没完成任务的我们也不批评了,希望在新的学年里,出色完成上线任务。”

    说到这里,岳平显得比较激动,他放下发言稿,望着台下的老师,随口说道:“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能怪我们吗?我们头上有三座大山压着,已经喘不过气翻不了身,很难提高升学率,我们普通高中有两个教育任务,一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二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前一个任务是一中二中三中他们的事,我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台下的老师都笑了,因为岳平说出了他们心里话。全县的高中学校实行统一招生,中考成绩好的,先由一中录取,再是二中三中录取,谓之保证重点,剩下的就由乡镇中学录取,很自然就形成了生源的差异,虽然在分配高考上线指标时,一中二中三中分配得多,但乡镇中学多多少少也要分配一些,还是因为生源的原因,乡镇中学要完成分配的指标,也是很困难的。

    岳平话语一转,又说:“不过,话得说回来,社会上却不管你普通中学的两个任务,他们评价一所中学的好坏就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升学率高的就是好学校,老师也就是好老师名教师,升学率低的就是差学校,老师也就是差老师。教育主管部门虽不赞同这种共识,但在具体做法上,又顺应了这种共识。现实的情况也要求我们提高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没有生源,我们的学校就办不下去。”

    岳平接着说:“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新学期的打算……”

    岳平说的第一个打算就是,星期天不休息,照常上课,实行月假制度,每月集中放假三天,让学生回家拿生活费。他说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基础差,就得花比旁人更多的时间学习,有句话说得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成正比,有一定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也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乡镇中学。第二个好处是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星期天不上课,学生就天南地北的到处跑,有的就到小街上打桌球、看录相,还有的男女学生跑到山里去谈情说爱,夏天还有到塘里洗澡,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万一出了事,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星期天上课,就把学生关在了校园里,避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放假学生出了事,就与我们学校无关了。

    岳平说,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星期天给学生上课,老师的报酬问题,可以适当的向学生收一点补课费,用来补贴上课的老师,这个矛盾也就解决了,至于补课费收多少,我们领导开会再定。

    岳平说的第二个打算是,提高高考奖金,激励老师们的积极性,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具体提高多少,学校领导开会研究后再定。总的一句话,要千方百计提高我们的升学率,只有提高了升学率,我们学校才能生存发展。

    岳平的工作报告作完了,党支书陈会真接着说:“对于岳校长的报告,我补充几句,请老师们不要产生错觉,我们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说不追求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招不到学生,没有学生学校也就办不下去,不说别的,老师们的各项津贴就无法开支,这就是客观现实。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齐心合力,把升学率搞上去,使我们的学校有较好的发展。”

    接着是教务主任谢正龙作工作安排,沈士亮听到了自己是教高一两个班的数学,其他的与自己无关,就没听了。心里盘算着,看来七中真不是个理想的学校,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福利也差,在这样的学校教书,很难有出息,得想办法调到城区中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