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红楼梦》传 > 第5章 关于甲戌本和甲戌本凡例

第5章 关于甲戌本和甲戌本凡例

    对于《甲戌本凡例》的研究,几乎是甲戌本出现之后的后来所有的红学研究者逃不过的关口。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揭开并推动《甲戌本凡例》的主题论述,起首于胡适对甲戌本的发现,也因此推动了红学研究的考证之说和“新红学”的视角进入。

    先来了解一下甲戌本的简单经过:

    甲戌本也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残本、脂铨本。第一回楔子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名。原为清朝大兴刘位坦得之于京中打鼓担中,传其子刘铨福。内有刘铨福在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所作的跋。另有刘铨福的友人绵州孙桐生(署“左绵痴道人”)批语三十余条。1927年胡适在上海购得,认为甲戌本“为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所以适之先生视此本为平生秘本,向不轻易示人。1928年胡适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说: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红楼梦》写本,前面有凡例400字,有自题七言律诗。1961年胡适在《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缘起》再次重复这观点,并手书“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甲戌本曹雪芹自题诗”,钤“胡适之印”。1948年12月16日胡适南下,随身带走了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1年5月,胡适将此本交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1962年6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该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发行。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现被上海博物馆购藏?。据所知,甲戌本是目前现存《红楼梦》无论是纸质还是内容上都是属于较早的版本之一。该本子只存了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其中还有很多书页残缺。

    具体内容情形如下:

    关于《甲戌本凡例》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整。红楼梦旨义,有的人写作“旨意”,是错误的。这二个词语的意思天壤之别。

    凡例中“是书题名极□□□□□(胡适补为“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除此之外,其他基本上没啥大问题。

    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教庚辰本少94字。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叶十二行,行十八字。因每页版心下部都有脂砚斋的署名,有些地方虚以待补,如若干回的回前诗,仅有“诗曰”空悬。可证这是脂砚斋的编辑本,是脂砚斋精心抄写,并准备提供审稿的,这里可有力说明我起初的判断,写上并整理出《甲戌本凡例》的目的,就是企图对《石头记》进行刊印发行的,并且敲定书名叫做《红楼梦》,故有“红楼梦旨义”一说。

    该钞本关于林黛玉眉目描写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笔空围。底本无拼凑现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语系从另本移录。此本第一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侧朱批,墨抄总评也有作于丁亥的记录。

    第一回第一页第一行顶格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行空一字书“凡例”二字,第三行空二字起凡例五则,末题诗一首。其中第一至四则及题诗,共四百一十四字,为此本独有。第五则“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始。

    第一回第四页下第一行“丰神迥异”句下至第五页上末行“大展幻术,将”句之间,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两页,424字。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警幻之妹兼美成亲的一段情节,与各本也不同。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如第一回“满纸荒唐言”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第十三回有署名梅溪和松斋批各一条。

    关于甲戌本和《甲戌本凡例》的内容,基本情形就是上面这些为主要,在后来人们红学研究的观点以及挖掘资料方面相关进展甚微。我这里就不予以介绍了。

    《甲戌本凡例》总共分五个部分的内容:

    1,《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红楼梦》旨义分列四小点:

    a,是书题名极多,但没有提及改名为《情僧录》的记录。凡例敲定《红楼梦》这个书名。那么,这里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情僧录》仅仅是参与改名并书稿原封不动整理在一起,改名者没有对书稿进行动笔的迹象。而提及《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这三个题名中开始出现提名者对书稿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动手动脚。

    b,介绍《石头记》《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的书名缘起的点睛意义。

    c,批驳《金陵十二钗》的题名。该文也见于第五回:“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

    d,“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这个记录,说明有关十二钗的说法和改写都是基于曹雪芹的想法,并以十二支曲为考据。凡例里虽然对“十二钗”提出了批驳,但也保留关于“簿籍”的观点。

    《红楼梦》第十八回中畸笏叟的批语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己卯(庚辰)眉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畸笏叟这个批语是出现在己卯本和庚辰本中,在甲戌本中并没有出现。

    2,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这里表明一个态度就是对“天子之邦”的尊重。这个概念运用非常有诗意。既起到避免人们误解的作用,也发挥了作者的那种思想和希望寄托。

    那么“中京”是指什么?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历史典故在此。它来源于周朝营成周的历史。周朝原来的首都在丰镐即西安,西安即长安。后来称为召公管理的核心地域。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把首都移到洛阳。相当于明代朱棣迁都北京的事件。周公旦则封地在鲁,故称为东鲁。也就是说,中京就是指洛阳。《南齐书?明帝纪》:「昔中京沦覆,鼎玉东迁。」此指洛阳。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序》:「中京重睹于汉仪,列郡还闻于舜乐。」此指长安。周朝迁都有二个事件,即周公营成周的周朝兴起历史事件和周平王东迁的周朝衰败历史事件。到了汉代,刘邦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汉代进入兴起。到了东汉末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洛阳成了废墟。于是洛阳北邙山这个概念就出来了。《红楼梦》第一回:“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三国演义》第三回:“且说张让、段珪劫拥少帝及陈留王,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洛阳北邙山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道教圣地,也是古今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坟场。吴梅村《鸳湖曲》:“东市朝衣一旦休,北邙抔土亦难留”。由上所知,所以,中京,在这里不是一个很好的现实写照,而是一种进入衰退败落死亡的比喻。

    3,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这个写女子的行文主题始终是《红楼梦》的文本主题。在这个文本之中,想追究“略涉于外事者”的内容,其实已经是离题千里了。因为这会引渡到作者为主题的历史性质中去。因此,这里存在一个文本界限。因为“外事者”的情况也不一定就是作者所能知道的详略事情。我们诠释《红楼梦》一旦离开了文本,那就是缘木求鱼。

    4,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这个免责声明在楔子中多次强调。即“毫不干涉时世”,“非伤时骂世之旨”“不敢干涉朝廷”。

    “毫不干涉时世”,就是说对当时社会风俗礼教传统并没有什么离经叛道的语言。事实上作者不但毁僧谤道,也骂儒士文人为禄蠹,统统一棍子打死,显得非常轻松。是因为当时人们能够承受得起,也进入了一种思想变化的历史时期,进入一种当时反思各种传统的时期。

    “非伤时骂世之旨”,指也没有对当时形势和当时的人物进行褒贬,说三道四,不作评价,只发悲音。

    “不敢干涉朝廷”,此书同朝廷没有任何关系,即同历史也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明朝的还是清朝的,都无关。

    因此,很多诠释《红楼梦》在具体事件描述上都有意无意地往历史上靠,比如说,蔡元培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观点等等,无论是内容也好,还是作者探索也好,一旦把《红楼梦》同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则必走歪路。因为《红楼梦》所谈及这些略带情况仅仅是描述,而不是阐述。这是凡例中确定这个《红楼梦》本子之后,才会说这些话的。

    5,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后面就是有一首诗。自云就是作者自序。前后文本有增文。作者自序的内容被镶嵌在其中了。这首诗仅见于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我前文也解释过,四句诗歌,分别对应概括的是《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

    为什么早前的甲戌本反而有凡例,而后起的己卯本和庚辰本却没有凡例?个中理由还是没有整理润色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