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都市言情 > 最后的神迹 > 第14章:不要打草惊蛇

第14章:不要打草惊蛇

    汤包就是小笼包,做工精细、小巧玲珑,皮儿薄、馅儿多,虾肉、蟹肉,不管哪一种馅,都咸淡适度、口感极好。吃汤包有讲究,一笼放十个,用松针垫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来,观其形、闻气味,就已经食指大动,咬开皮儿,包里的汤汁就跟着你的哈喇子一起流出来,当真回味无穷。

    百叶不是牛百叶,而是一种用豆精皮做的小吃,有若干层,所以上海本地人也叫它“千张”,拿沸水煮熟,放到装有骨汤的碗里,自己按喜好加上精盐、葱花,吃起来清爽可口。

    油面精是用面粉做的小团子,滚油里炸好,放到骨汤碗里,加上作料,吃起来油而不腻,正对我胃口。

    我虽然祖籍在南方,现在也住在临江市,但我从小在山东长大,算是半个山东人。口味重,食量也大,好容易来趟上海,不能亏待了自己。三主件我各点了一份,自己剥了蒜瓣就着吃的正嗨,关贝勒的电话又来了。

    “吴爷,我昨晚去查了查,常琨那孙子料可不好啊!随便一件抖出来,就够他喝一壶的。”

    “你够效率的啊,认真研究研究,我们要确凿证据,打蛇打七寸,一击致命!”

    “是啊,这不等你回来嘛。”

    “我在这呆两天就回去,你先按兵不动,不要打草惊蛇。”

    “好嘞,吴爷,您吧嗒着嘴吃什么呢?”

    “汤包、百叶、油面精。”

    “我去!我昨晚查常琨一宿没合眼,您那边过得到挺滋润!”

    “社会分工不同嘛!关同志你不能有情绪啊,能者多劳,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我不理关贝勒抱怨,挂了电话,端起碗来把汤喝完,抹抹嘴就向图书馆走去。

    上学的时候总是听到一句话,在书的海洋里如何如何,等我办好卡,走进图书馆,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

    5200万册藏书,单是想想就让我头皮发麻。我打着饱嗝来到电子检索处,输入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史前文明。

    这是我在窃听神农跟精卫谈话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话题。关于史前文明有若干说法和研究,但都因缺少有力的证据,不被主流科学界接受,至今理论繁多冗杂,莫衷一是。

    我对史前文明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科幻片和小说,这几天真正研究起来,却发现这是一个很枯燥乏味的事情,远不如科幻片里来的精彩。不少非主流学者和宗教人士从古籍或世界各地的勘探中找到蛛丝马迹,企图证明史前文明的存在。他们中的不少人被看做是疯子。毕竟,这是对全人类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挑战,更是对主流科学家理论的挑衅,遭到科学界的猛烈抨击也在所难免。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但通过窃听发现,史前文明竟然的确是存在的,而且世界各国和许多秘密组织都在进行研究。

    我按照检索到的提示找到了相关书籍,搬着厚厚的一摞来到阅览室,嘬着牙花子翻了起来。

    大同小异的理论不断出现让我哈欠连连,笔记也懒得记,只是很机械的翻着书,直到在一本1964年出版的《科学画报》上,看到了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名字:吴敬森。

    我摘下眼镜揉揉眼睛,平时我很少戴眼镜,这几天的刻苦学习让我的视力下降了不少。我重新戴上眼镜,按目录找到那篇文章,有一小段作者简介:吴敬森,1927年生人,江苏临江人士……

    这不我爷爷吗!

    就像在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如一团乱麻的信息中,我猛地揪住了一条线索,整个事件的大概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串连在一起被我扯了出来。

    我也不用在这跟这5200万本书较劲了,直奔车站坐上回临江的汽车,又是四个半小时,回到了临江市车站。我没回家,直接坐上了回老家临江镇的汽车,又奔波两个多小时,等回到老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

    我从小在山东长大,后来到南京上大学。大学毕业后,爸妈也退休了,落叶归根,回到临江市区居住,我也就在临江安顿下来。对于临江镇老家的印象,仅仅是过年一起回来聚聚。记得当时爷爷还在世,整天喝茶下棋,没事爱哼两句昆曲。但最大的爱好还要数看书,他的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其他地方几乎全是书。当时我还小,也没注意那些书是关于什么的。每次见到爷爷都缠着他,让他讲故事。爷爷的故事似乎永远讲不完,印象中都是古代传说,东方的、西方的,说的有板有眼,有根有据,现在回忆起来,这不正是讲的史前文明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