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126章 火烧连营

第126章 火烧连营

    6月下旬,江南进入梅雨季。镇江接连下雨,城外泥泞不堪,低洼处积满了雨水,宛如一片泽国。

    吴捷令左七军坚守不出。吴如孝和雷振邦在城外孤守釜鼎山、京砚山,苦不堪言,屡次请求入城休整。

    吴捷执意不让他们入城。

    清军那边更糟糕。

    太平军西征军进入安徽、江西,一路势如破竹。这两地也是清军江南大营的重要饷源。

    西征军攻入安徽、江西,清军江南大营粮饷不继,士气更加低落。

    邓绍良陈兵镇江城外,军队欠饷数月,长官又肆意克扣下级军饷。士卒极为不满,邓绍良难以节制。

    他本来自恃人多,可与太平军一战。但太平军坚守城池、营垒,拒不出战。清军粮饷不继,无心战斗。

    双方就这样相持起来。

    雨季一来,太平军倒还好,或驻守在城内,或驻扎在城外高地。

    清军那边,邓绍良将兵力分散在城外东、西、南三面,试图围困镇江城。到了梅雨季,军营水深盈尺,官兵苦不堪言。

    于是,不少绿营将士干脆到老百姓家宿营。

    绿营本来军纪就败坏,官兵们缺少军饷,便肆无忌惮地抢劫百姓、**民妇。

    这一天,川兵与楚兵发生械斗。究其原因,竟是两军争夺民妇。当时,有人作诗讥讽他们“从来攻城时,未见今日武”。

    消息传到邓绍良那里,邓主帅也无可奈何,只是把手下将官申饬了一顿,要他们顾及同袍情谊,不要私下争斗。

    至于**民妇一事,邓绍良只字不提。此事在绿营中已成风气,上至将官,下至卒长,莫不知晓,莫不参与。邓绍良不敢纠察此事,生怕引起将士哗变。

    粮食倒还够,江南大营军饷却已积欠多时。向荣没办法给邓绍良补发军饷,便买了一批鸦片送到镇江。邓绍良将鸦片分发手下诸营,官兵“士气大震”。

    官兵为争夺民妇械斗,长官分发鸦片鼓舞士气。这种事放到今天,实在出乎我们今人的想象力。但此事确实发生在号称精锐的清军江南大营里,由当时的文人白纸黑字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绿营长官在军营里蓄养小妾,军队下乡洗劫村庄,旗兵在军营里逗鸟唱戏……种种丑端,不一而足。

    与之相反,吴捷镇守镇江,严厉约束部下,绝不允许违反群众纪律。

    镇江城内,吴捷一直以战事仍频为借口,不肯推行男女别营、圣库制度。百姓对左七军并无恶感,待看到城外清军的丑态,两相比较,反而拥护起左七军来。

    7月上旬,天气转晴,由之而来是溽热不堪的酷暑。

    天不下雨,左七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火器优势。将士们纷纷向吴捷请战,吴捷仍然不许,要大家耐心等待。

    10日,清军总兵音德布率一千五百人离开镇江,驰援南昌。

    太平军赖汉英部已经进逼南昌,将南昌城团团包围。南昌是江西省会,清军不得不防。

    音德布一走,清军防线空虚。邓绍良上奏清廷,吹嘘已将镇江团团包围,太平军不敢出战。其实,他的包围圈已是千疮百孔,处处都是漏洞。

    13日,吴捷开始酝酿出城战斗。众将踊跃报名,急不可耐地要求打大仗。

    出乎众将意料的是,吴将似乎与往日大不相同,显得格外胆小。他说:

    “诸位,邓绍良手下仍有一万兵马,都是绿营精锐。邓绍良也并非酒囊饭袋,为人骁勇善战。咱们人少,不可与之硬拼,只能智取。

    “我们这边,城内有两千男军、两千女军。城外,吴如孝在釜鼎山有两千人,雷振邦在京砚山有一千人。城外吴、雷两军,我仍令两人坚守营垒,不得浪战。

    “城内这边,由女军负责城防,男军这边,全部从城墙上撤下来,到城中待命。这两千人中,火器营四百人不参战,剩下一千六百人分为四队,每队四百人。

    “从明天起,白天派两队人马出城挑战,两队人马休息。晚上时,白天出城的人马回城休息,白天在城内休息的人马出城作战。如此轮流战斗、休息。

    “切记,出城挑战时,不得与清军死战,不得与大队清军纠缠。每次出城八百人,只管骚扰清军,让他们日夜不得休息。”

    众将面面相觑。徐琛说:“大帅,这是什么打法?疲敌战术吗?我们以区区四百人马出城挑战,万一惹怒了清军,被他们团团围住,岂不糟糕?”

    吴捷环顾众将,指了下镇江地图,说:“敌军虽多,兵力却很分散。两队人马,主要骚扰釜鼎山、京砚山附近的敌人。若敌人大举来围,人马即可逃回城内,也可逃入吴如孝、雷振邦的军营。”

    众将稍微宽心。吴捷勉励大家道:“我知道大家都急于战斗,可是敌众我寡,假如我们与之硬拼,胜算不大。请大家辛苦三天,敌军疲惫,必有破绽。然后,我们再乘隙进攻,必能破敌。”

    左七军连续三天疲扰清军,清军疲惫不堪。加上天气炎热,梅雨过后疫病横行,清军厌战情绪浓烈。

    时机终于到了。

    18日正中午,左七军出动一千男军、一千女军,前往京砚山进攻清军。

    太平军在城外有京砚山、釜鼎山两个孤点,清军也在此厚集兵力。尤其是京砚山,是城外制高点,乃双方必争之地。

    清军已经围困京砚山多日。奈何太平军守将雷振邦以善守著称,清军师老无功,拿不下京砚山。

    京砚山为两争必争之地。太平军进攻京砚山清营,邓绍良随即从釜鼎山调兵助战。

    双方在京砚山附近展开激战。

    战至申时,吴捷孤注一掷,令城内一千男军尽数出城,前往釜鼎山进攻清军。镇江城内,仅留一千女军守城。

    这一千左七军以火器营和骑兵营为主,乃是左七军精锐。

    吴如孝也憋了一肚子气,率后二军冲下釜鼎山,与左七军合军一处,会攻釜鼎山之敌。

    釜鼎山的清军已被调往京砚山,此刻尚有两千五百人,人数略多于太平军,但他们士气低落,战斗意志一般。

    清军知道太平军装备有先进的火枪,试图坚守营垒,拒不出战。他们依靠火枪火炮,与太平平对射,不甘示弱。

    太平军随即改变战术,以火器营正面进攻清军,凭借火器优势与清军对射。

    骑兵营绕至清军侧后,抵近清军营垒前,向清军营内发射火箭,投掷火筒、火罐。

    此时,天气火热干燥。太平军的火器引燃了帐篷、木栅,清军营垒顿成火海。

    釜鼎山清军心理崩溃,抱头鼠窜。他们哪跑得过左七军骑兵营的骑兵?

    骑兵营一顿砍杀,杀死清军无数。

    京砚山那边,清军见自家釜鼎山大营起火,军心动摇。吴如孝也引军支援京砚山,清军更加胆寒,纷纷败下阵来。

    太平军乘机掩杀,连烧清军七座营垒,打破了清军对镇江的包围。

    邓绍良率军退保丹阳,镇江之围终得破解。

    太平军诸将还想进逼丹阳,被吴捷制止。丹阳离镇江远,离清军江南大营近,太平军本来就人数过多,追至丹阳胜算不大。

    此役,太平军大获全胜。邓绍良勇悍一时,颇被太平军忌惮。如今,就连他也败下阵来,清军更加胆寒,从此不敢窥视镇江。

    清军水师见邓绍良大败,也主动从丹徒江面后撤至常州。

    镇江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西征战场上,赖汉英围攻南昌,久攻不下。吴捷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镇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