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完美侧福晋 > 103 钦差

103 钦差

    胤礽对胤禛说的招商是很有兴趣的,虽然胤禛说,这事情成功后,后期的收入是很大的,利润绝对够丰厚,但是他不稀罕,他身为大清朝的太子,难道还会缺钱?

    他最缺少的,是名声,不管是在朝堂上的还是在民间的,他都需要 一个契机让大家知道,当朝的太子不是个只会吃饭念书的书呆子,也是可以做大事情的。

    至今,他在康熙的允许下,显摆名声的方法就两种,一种是康熙不断的对人说我这个太子是人中龙凤啊,绝对是很优秀的。还有一种就是太子出阁讲书,显摆肚子里的材料。

    胤礽以前很是骄傲,认为这是皇父对自己的器重。但是这次他初次掌权,心里就有些微妙的变化了,那些大臣们明里暗里的绕圈子,并非是他一个命令,那些人就立马冲过去抵死效劳的,而是争取各种利益。这会儿胤礽才明白过来,没有什么,比自己做出来的成绩更真实了。

    所以,他现在很是急切的需要这个契机。他已经大婚了,已经长大了,而康熙,已经快老了,他不知道康熙什么时候会过世,但是他知道,一旦康熙过世了,他要当这个国家的主人,那么他最需要的,就不是金钱,从小到大,从他当太子一直到他当皇上,这国库和皇家的私库,哪个不是他的?

    胤禛将两种方法分析的很是透彻,一种就是胤礽死压着户部和内务府弄银子,然后用朝廷的名义改革交通。这种利益是大方面的,日后的收益也是必然要进国库的,百姓的赞誉也是要给朝廷的。

    另外一种的招商,是相当于将这日后庞大的利润平均分给了那些商人,让他们现在就给国库捐了一笔银子。但是这会儿,这个事情是胤礽自己倡导的,甚至是胤礽从头到尾策划的,百姓不会记得收钱的商家,但是却会记得给他们带来了便利的大清太子。

    不管是名还是利,最后都是要落到胤礽一个人身上的。

    于是,这还用想吗?胤礽当即就给康熙写了折子,胤禛的分析他也只是挑了几个侧重点写,当然,他也不会说这是胤禛的想法,他甚至都没有提到胤禛。

    康熙收到信的时候,是已经到了辉发,并且根据行程,马上就要祭拜留在盛京的祖宗了。看着折子,康熙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将大阿哥等人叫了过来,将胤礽的折子给他们看,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毫无意外的,大阿哥首先反对了起来,他和胤礽作对已经成了习惯,甚至都没想好用什么理由反对,单纯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等康熙问他理由的时候,这才开始绞尽脑汁的想。

    三阿哥倒是文雅多了,想了一会儿才说道:“太子殿下的本意是好的,若是这样一来,人人都能遵守规则行走,光从表面上看就要好看很多,但是儿臣比较担心的是,百姓都是人,又不是训练有素的牲畜,你说让他们这样走,可是他们偏偏习惯那样走,大街上又没人看着,到时候可能就会造成混乱了。”

    这就关系到交警和培养深入人心的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了,下面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大臣们也来了不少,索额图这次也是跟着出来的,他是完全没有别的理由的支持太子,哪怕太子说今天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他也要想个理由借口将这句话给圆过来,让大家知道太子是高深莫测的,而不是分不清楚方向的。

    所以,当即就站出来说道:“皇上,奴才以为太子殿下的这个提议很好,一开始确实可能是有人不习惯这种规矩,但是老话说习惯成自然,这规矩也是人定出来的,照着办的人多了,这就成习惯了,日后不用人管着,他们也会自动按照那个规矩来了。但是三阿哥说的也是有点儿道理的,奴才就想着,咱们可以组织一些人,在先前几天的时候看着他们,强制让他们遵守规矩,等过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或者三个月,就可以不用管这件事情了。”

    “索相说的容易,我问你,你让人看着大家走路,那么这人从哪里找?八旗士兵都是要上战场保家卫国的,若是让他们去,岂不是太大材小用了一些?”明珠也很自然的站出来反对索额图的话。

    大家都见怪不怪的听他们两个在下面争吵,一个说,八旗子弟既然拿了朝廷的月俸,为朝廷做事是应当的,什么事情大什么事情小?若是事情都来个大小之分,那何必让人去巡城司呢?

    另一个马上就说巡城司怎么了?巡城司也是大衙门,他们身上也是有重担子的,他们也是要维护京城的治安的。而八旗子弟,他们现在拿着月俸,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上了战场。朝廷现在是在用银子养士兵,现在朝廷给出了银子,将来他们就会用性命来保护大清,这才是八旗子弟活着的意义。

    索额图脸色通红,就差指着明珠骂了:“你倒是牙尖嘴利,那我问你,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就因为他们将来可能会去打仗,你就能纵容着他们欺压到皇上头上?而且,你个乌鸦嘴,就看不得大清安安稳稳的吗?非得想着整天打仗,大清风雨漂泊才行吗?”

    “你可别往我头上戴帽子,这话可是你自己说的,我半点儿也没这个意思。”明珠自然是不甘示弱,也跟着吵,从索额图的话里找漏洞,死抓着不放,然后两个人吵着吵着就偏题了。

    原本的辩论会主题是这个交通改革能不能行,现在变成了索额图衷心还是明珠衷心了。

    康熙也不恼,等他们吵的渐入佳境了,轻咳了一声。这声音就跟个开关一样,两个就差扭打起来的半老男人迅速收声,互相瞪了对方一眼,然后一起过来请罪。

    “这件事情容朕再想想,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的。只是,千百年来大家都是这么走路的,忽然换个走法,大家可能会不习惯,所以这事情不急着办。”康熙慢慢的下决定,又抽出来另一个折子:“胤礽前几日还说了一件事情,就是朝鲜的救灾问题,这个问题倒是比较急,问题属实呢,朝鲜那边可还等着大清的粮食呢。你们也看看,然后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程序差不多是一样的,九阿哥十阿哥和十三阿哥虽然都跟过来了,但是他们年纪小,只能听不能说,就算是说了也没人听,所以这会儿只能干站着,听上面有资格说话的大阿哥和三阿哥侃侃而谈。

    再听一向不和的索额图和明珠吵架,满臣们分成两队跟着吵,然后汉臣们和稀泥,等的肚子都饿了,他们的汗阿玛才终于决定,先派个人去查看一番。大清虽然富饶,但是这粮食也不是说给就给的,更不允许你一个小小的属国将大清当傻子看。

    至于让谁去,这个问题牵扯的就比较多了。两边人马都不想去,但是又都不愿意对方的人去,左右一想,居然很有默契的都想到了目前还算是中间的四皇子胤禛。

    其实胤礽也是想让胤禛去的,虽然胤禛现在隐隐约约有投靠他的意思,但胤禛这人太不好捉摸,平时脸上根本看不出什么端倪,对待每个人都好像是一个态度。所以太子就有些拿不准,一般情况下,他拿不准了,就会将人留在自己身边继续观察。

    但是这次情况不一样,去朝鲜一趟,最快了,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最慢了,也得四个月的时间。而胤禛不在,他才能更好的将那个功劳全部的占据下来,省得半路中间出现什么幺蛾子。

    他倒不是不相信胤禛,胤禛虽然不是他的人,但他也知道胤禛说话一向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出来的话是绝对算数的。既然胤禛说这事情他绝对不会插手,那他就肯定不会插手。

    可是他不放心老大这家伙,胤禛对兄弟们都是很好的,若是老大不要脸的威胁胤禛了,或者是求胤禛了,那事情可就说不好会不会出现什么转机了。

    太子属意胤禛,大阿哥那边也属意胤禛,康熙就开始认真的考虑让胤禛去的可能了。说实话,他是觉得有些委屈胤禛的,一个皇子,现在还是除了太子之外最高贵的皇子,居然去一个属国调查情况,太对不起杀鸡的牛刀了。

    可是不让胤禛去,又没有别的合适的人选。若是朝鲜真有了二心,那铁定是需要有人镇压一番的,一个属国虽然不值得一个皇子去调查,但是镇压一个属国,还是需要一个皇子出面的。

    这样想来想去,没等他想明白,那边胤禛就写了折子过来,要自请钦差一职,顺便提出了一个建议——派几个汉人大儒跟他一起去朝鲜,带上各种史书典籍之类的东西,到朝鲜去教化朝鲜人。

    若是朝鲜有二心,大清能对朝鲜做什么?开战?不说国库空虚,只说康熙的面子,以大欺小,到时候他都会绷不住,闹到最后,肯定只是发个圣旨去斥责朝鲜一顿。

    以往多少次的年号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虽然朝鲜人后来聪明了,写国书的时候从来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绝对不会写成万历年。但朝鲜民间,还是普遍流行这种写法的。

    所以,要彻底收服朝鲜,就不能这么放任下去了,圣旨不管用,打仗没必要,那咱们就派人过去给他们上课吧,专门教导他们忠君爱国的重要性,顺带还能解决康熙最头疼的顽固汉人大儒的事情。

    让他们留在大清,天天也都是吃饱了撑的说满人是蛮夷各种规矩不合格什么的,让康熙杀不得又不想留,既然你们这么的能说,那就到国外去说吧,什么时候能将朝鲜人说的彻底以大清为尊了再回来。

    康熙摸着自己的小胡子,很是为胤禛的这个歪点子乐呵,没想到自家的四小子平日里看起来倒是严肃死板的不行,大夏天穿个衣服也得扣到脖子下面,上朝的时候衣服上连个褶子都不能有,私底下却能想出这样的主意为他这个亲爹分忧,不错不错,是个聪明的。

    于是,康熙很快就下旨,将钦差的差事给了胤禛,顺便给了个名单,让胤禛都带去朝鲜,那些人的责任就是每天去给朝鲜的国王官员包括有身份有地位有钱财的人讲课,讲课的中心思想就是忠君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