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网事作品汇 > 守护“亲戚”

守护“亲戚”


    

    

      

    老邓的“亲戚”住得不远,一抬脚就到了,就是门前那六亩玉米田地。

    一千二百米的高山上,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玉米粥喂养长大的老邓,恋家、怀旧的情节像个死扣一样系得很牢。村里有人嫌土里刨食富不了,荒芜着农田跑到城里打工挣钱去了。老邓不跟风,吃了秤砣铁了心留了下来。日出日作,日落日息,辛勤耕耘着那六亩当家田。

    “一物长得真奇怪,腰里长出胡子来,拨开胡子开一开,露出牙齿一排排。”夏天时节,不管门前有陌生人、熟悉人路过,老邓爽快地搬出板凳、椅子,热情地招呼他们停一站、坐会儿,抽支烟、喝杯茶,面对面“粉白(秭归县方言“聊天”)”。话讲得高潮时,老邓就把上面这则玉米的谜语和盘托出,让他们现场想一想、猜一猜。路过、见过、听过,千万不能错过。门前绿油油的玉米很争气,株株长势茂盛。一个人“独唱”开心还不如和大家“合唱”快乐。每天,老邓喜笑颜开,爱动脑筋的他不走寻常路、总用一些“馊点子”吸引客人驻足观光,预期分享一下粮食丰收的场面!

    忙七忙八,晚上也要白搭。秋天是老邓最为忙碌的时候。玉米成熟抢收的节点上,恰是野猪来扫荡的“窗口期”。猪口夺粮的拉锯战上演了。与野猪作战没有过硬的御防工程是不行的。老邓摆起了龙门阵,屋檐瓦角处,装了探照灯,光线辐射到玉米田的正前方,居高临下,便于侦察野猪的活动轨迹。田坎边缘的死角处,老邓挖了一米深的战壕,让野猪陷进沟内阻止对庄稼的进攻。另外,还在一处路口燃起了篝火,噼哩叭啦的柴火声可以吓阂野猪。一野猪二熊三老虎。野猪凶得狠,七八条狼狗还对付不了,同时又是国家保护动物。老邓对付它们真的想了好多土办法,不亚于一场考试,在一头不伤害野猪、一头保护庄稼的翘翘板上,老邓努力地试探着平衡点。夜间,拄着棍子,打着手电筒,老邓巡查不掉场,不间断。只要玉米地里有异样响动,老邓马上点响一挂鞭炮朝那儿扔去。做贼心虚,罕见的炮竹之音把偷袭的野猪撵得远远的,有时几天看不到它们出没了。有人问老邓,你天天晚上与野猪作战,怕不怕?老邓说“开始没有勇气,但一想到野猪啃了我的口粮,我就有了勇气,勇气一打开也就关不上了。”难怪乎,老邓敢单干,敢挑战呢。真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种粮,辛苦;守粮,要命。野猪多了是村里退耕还林工作的进步,想到这些,老邓心中的怨言就少了。一个月的护粮,一个月的坚守。老邓胜利了,六亩三百公斤玉米颗粒归仓。脱贫攻尖战役中老邓是我名下的帮扶户,摘帽不丢责任,乡村振兴活动中老邓依旧是我的联系户,俩人经常走动,俨然成了“亲戚”。磨坪乡距秭归县城有一百多公里的盘旋公路。不守野猪了老邓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前天,老邓不怕晕车,专程坐客车进城来看我,进屋时肩上扛了一个鼓胀的塑料袋子,还没落座就出谜语让我猜“包起我好笑,打开你好笑,你笑我也笑,人情无大小。”我抓耳挠腮,不明究竟,老邓心急、连忙给我解难了。他打开袋子扎口,黄澄澄的玉米面粉尽收眼底,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回上门,七十挂零的老邓情趣好极了,要我马上做饭,蒸玉米面,享受这份拿老命换来的劳动果实。

    顿时,厨房里响起了锅盆瓢碗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