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天光云影待晚霞作品汇 > 故乡的社火

故乡的社火


    赵胜来

      故乡的年味,是以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出马”走向高潮,正月十四、十五闹元宵,观宫灯、转灯、莲花灯,猜灯谜,挂高灯,烟花助兴,又在正月十七、十八“烧”社火中渐退的。

      旱船纸马宜呈春,通渭民风千古秀,八方社火闹元宵,平襄古镇涌春潮。

      小时候过年,孩子们盼望的除了“压岁钱”,便是打鼓和看社火凑热闹了。听着那位豁掉牙的民间艺人咿咿呀呀的小曲,等到看完旦娃子跳舞和耍狮子,孩子们早已失去了耐心,便嚷着要让父母们背着回家,免不了惹得大人们生气,因为他们看社火的趣味正浓呢!

       “钟黄土高原之灵秀,沐濡谥道教之熏陶”,故乡的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大抵起源于祖先们辞旧迎新的祭祀社稷活动,其独特魅力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古老风韵,融汇着古老艺术的博大精深,颇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充满着祈求风调雨顺太平年,庆丰收的喜悦,也渐变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盼社火,是一件谁也不敢马虎的很庄重的事。社火雄动不雄动,灯的多少是关键。虎头灯一般两个,正面画有虎头,侧面写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五谷丰登”,腊花盆一般为四到八个,形似宫灯,瓜灯四个;以前狮子一般是手工编的,狮子的头一般用簸箕,现在全部用新式对的。

      提社火的一般是社老或当地德高望重之人,提前联系好支社火的人家。当夜幕降临,鼓锣喧天,主人家备好烟酒饭菜,当然少不了“土锅子”,在鞭炮声中和那位前来提灯笼老者的互相行作揖礼完成接社火。

      在河东和宁夏的有些地方,当两村社火相遇,还有仪表堂堂,以诗词对话问答形式“谝官”的春官,其来源于清朝前祭祀“芒神”、“打春”,祈祷新春吉祥如意,来年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

      接下来开始跑场子,一般由执旗领头两人,各领两路纵队,在鼓锣声中碎步前移,“钻花眼”、“二龙戏珠”、最气势磅礴的要数“太子游四门”了,伴随着风调雨顺太平年的小曲。要是有跑马灯的,那气氛就更粗狂奔放了。骑马人披衣围裙,引马者手执长鞭,吹哨“驯马”,铜铃声和锣鼓声融合在一起,达到刚健豪放的完美结合。

      旦娃子载旦,一般由四到八名巧装打扮的小姑娘演出,有的地方必须是小男孩。她们左手托纸糊的腊花盆,绚丽夺目,右手提丝绸彩帕,有的拿彩扇,踏十字舞步,也称腊花舞,伴随着民歌小调,管弦齐鸣,罄碗叮当,边载边唱,彩扇猎猎,丝帕飘飘,给人以欢快的享受。

      故乡的小曲,大概来源于牧歌樵歌情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兄妹观灯》《刘海打柴》《割麦》《绣荷包》《剪窗花》《元贵卖水》《王翔卧冰》《张连卖布》《南桥担水》《华亭相会》等伴随着民间艺人欢快明朗的唱腔和二胡、弦子、竹板、铜铃等乐器声飘出,要是还看到有 “天官赐福”和“刘海撒金钱”,是值得庆幸的。

      跑旱船一般有单双船两种。船姑娘船内看着艄公的船桨方向内外对舞,木竹扎成的四角悬挂绣球的旱船随着鼓点子悠然荡漾,跌宕起伏。

      最后便是耍狮子了。拳棒手(武术拳师)威风凛凛,手持“小瓜灯”,或用五尺棍、铁连枷,九节鞭,引狮子绕场,打开场地,狮子顾盼望寻,咬痒、跳桌凳、上高杆、滚绣球,打完四门,但千万不能绊倒在院子里。

      故乡的社火,从华岭山巅到牛谷河畔,从秦嘉徐淑故里到笔架山下,处处流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在远方看着快手里充满家乡父老乡亲智慧与才艺,伴有乐舞、曲艺、武术、戏曲和古艺美术的社火,我终究是禁不住诱惑,又想回到那人杰地灵的老家,看看那位手持黑墨大刷的蛤蟆娃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