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父亲的锄头作品汇 > 连年发是家面条加工厂(外二首)

连年发是家面条加工厂(外二首)


    【】连年发是家面条加工厂

      

      云阳是面工之乡,二十万面工习惯走南闯北

      连年发是家面条加工厂。连年发立足云阳

      

      走进连年发是个多云渐晴的上午

      我们在现代化的车间里,感受传统技术的薪火相传

      这是从四千年前出发的一条路

      小麦磨成粉、面粉压成面、面条做出各种美食

      这条路已从最初的狭窄走成现在的康庄

      

      机器声轰鸣。我们在轰鸣的声音里

      嗅到那熟悉的麦香,以及听到

      麦粒,落仓的声音

      面工师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准确

      让每一根面条的样子,必须完美

      他们心里最大的欣慰,是听到别人吃完连年发面条后

      满意的那个饱隔

      

      在连年发参观的这个上午

      我们了解了连年发的创业、理念以及方向

      但最最突出的只有一件——老总冯小艳

      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

      

      【】云小面

      

      云阳是个地名,云小面是个面名

      这个地名和面名对我来说,都很亲切

      

      吃面条的记忆很小就有了

      那时候父亲还在,我家的土地还没荒芜

      那时候我背麦子去换面条时,给面坊的黑狗吓得

      稀哭。那时候的面条一直没有名字

      只有宽刀和细刀这个简单的区别

      那时候,我吃面条,一直没怎么吃饱过

      

      年近半百回到云阳

      喜欢吃面条的我,厨柜里变换着各种有名字的面条

      其中最多的是云小面

      每次撑到吃不下的时候,我才明白

      那些年没怎么吃饱

      一直与面条没取名有关

      

      【】冯小艳与她的连年发

      

      十五岁的肩膀太嫩,还无法承重

      但可以学做面条了。三代相传的技术

      学会后完全能养家糊口

      那一年,冯小艳从盛堡同乐村出发

      

      湖南和湖北是两个省份,那些年里

      她一直随家人南征北战。她的压面技术

      越加娴熟。成家立业后

      她的事业也起飞了,但

      她只想回故乡发展,云阳

      绐终是那根牵住风筝的线

      

      从水口到体育场,从体育场到人和工业园区

      变换的地址是曲折的路程

      至于跌到的次数,真的记不得了

      只知道从年产几百吨到年产一万两千吨

      用了好些年。而每一次跌倒

      连年发就多出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