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二姥爷作品汇 > 巴盟面精店歇菜记

巴盟面精店歇菜记


    面精这个东西,本地叫凉皮,蒙地唤面精,其实叫什么都无所谓,面精就是凉皮子,凉皮子也叫面精!

      当年,农贸市场的大门北面,谁也没注意什么时候开张了一家“巴盟面精店”。这家小店的出现,很快就吸引了吃货们的视线。

      巴盟面精店,门面虽不大,桌几也不多,却素雅,精致、清爽、干净。更难得的是面精的味道特别正宗,老板是正儿八经的巴盟五原人。这也可以从侧面佐证,店里卖的是货真价实的巴盟面精。

      我每次来店里吃面精,都会怀念起自己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一中时的情景。那时那地,因为喜欢美食,所以就喜欢上了巴盟面精。因为喜欢巴盟面精,所以记忆里的巴盟面精情结,就总是丝丝缕缕,千头万绪,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感觉在阴山北面的日子里,每一时、每一段,都和吃面精息息相关。记得后旗一中门口有一个卖面精的小片儿店,那里的面精吃起来软腻清爽,余味绵长,常常让我和朋友流连忘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我一起住的室友,也极好面精这一口,二人脾胃相投,惺惺相惜,一个比一个,爱面精之心,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年的暑假,因为工资无多,囊中羞涩,我和朋友两个就利用这个假期去一处叫乌兰敖包的地方,采挖一种玉翠石矿,此矿,石头也。但据说可做化工原料。矿石埋藏不深,可以说浅之又浅,只是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戈壁滩的表层。因此一把铁锹,一个萝筐,就可以放手开矿。当然,无须任何手续。而且有二道贩子专门在现场收购,大可以即挖即卖,按当地人的说法:“来钱很快”。

      乌兰敖包离一中所在的乌拉特后旗城市大约有三四十公里,是草原深处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当时,挖矿的人极多,根本找不到食宿场所。我们白天挖矿石,晚上就睡在当地唯一的一户蒙古包的羊圈里。半夜风紧,冷得不行,就抱着绵羊入梦。早上起来,呵!沙土味夹杂羊粪味要多浓有多浓,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五味杂陈。

      至于吃饭,民以食为天,本来是一个大难题,好在我的朋友是蒙古族,凭着稔熟的蒙语和三寸不烂之舌,常常化险为夷。他希里哇啦地和蒙古包的主人套上半天近乎,听上去像天方夜谭,却最终讨来了面粉和锅案,于是选一平坦处,自己动手,埋锅造饭。我在打下手之余去草滩上拨沙葱用来下面,这是一种草原上独有的类似韭菜那样的野味,结果辛辛苦苦捧回一大把,朋友却说拔的是和沙葱形似的一种牧草,闹出了一场笑话。

      就这样风餐露宿,与牧民谋锅,与绵羊谋皮,灰头土脸的三天下来,日子终于难以为继,看看扛不住,挖好的矿石原本要待价而沽,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就忍痛割爱,将玉翠石就地卖给二道贩子,依稀记得共卖了二百三十元钱。于是,两人骑一个除了铃铛不响,其它地方都响的破自行车虽然行囊空空,但满载而归。

      路上,朋友问我:“回去以后,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吃面精”。又补充道:“一直吃到撑”。朋友会心地一笑,仰天长叹道:“英雄所见莫过于此啊”!

      于是,两个人合计一番,将那笔卖矿石的巨款,每人分了一百元后余下的充公。三十元钱除了各理了一次发外,全部在一中门口的那个小店里吃了面精。那时候,一碗面精八毛钱,我俩放开肚皮一直吃了三天。假期里老板娘的生意本来不好,却让我们的奢侈消费乐的眉开眼笑。那种挥金如土的派头,直到多少年后想起来,都觉得很牛。

      话题有点扯远了,不过,旧事的点点滴滴,足以旁证我由来已久的巴盟面精情结。不是在这儿胡吹,而是记忆中的巴盟面精实在给力。

      面精这种东西,貌似简单,其实极不一般,可以是小吃,也可以当大餐。既可以卖在街头小巷,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其中精髓,深入骨髓;个中三味,在于品味;品味之余,细加回味。对于吃货而言,真的越想越吃,越吃越馋,越馋越上瘾,越上瘾越喜欢。

      面精有多少种类,我没有做过统计。不过府谷本地的凉皮子,汉中热面皮、岐山擀面皮,都是耳熟能详的东西。面精以薄柔为美,但当年我在甘肃金昌市做书生意时,还见识过一种很厚很筋道的面精。吃的时候,除了蘸一碟酸辣糊,再没有任何佐料。偿之,却别是一番滋味。当然,依旧不能和巴盟面精媲美、因为,所有面精里面,巴盟面精绝对是精品,极品、姚黄魏品。

      对于吃惯了凉皮子的府谷人而言,巴盟面精有点“长在深闺人未识”,可一旦识了巴盟面精,就会心心念念越发而不可收拾,或者就会成了生活里的不可或缺。

      这样说吧:如果面精讲品味,那么巴盟面精之于其他地方的面精,就是阳春白雪之于下里巴人。如果面精是美色,则其他地方的面精VS巴盟面精,就是东施遇见西施,黯然失色。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前面都是铺垫,回头再说市场门口的这家巴盟面精店。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人利落精干,店面布置的整洁简单,室雅人和美,连桌子、凳子、盘碗碟子、也拾掇的很耐看。而且,面精从制作到调料配制;人员从厨师到服务打理,都是他们自己。所以,这个片儿店,是正宗的巴盟面精店,也是货真价实的夫妻店。

      夫妻店有夫妻店的好:就是成本低,利润高。回头客人多,不回头的客人少。小本经营,但负责、认真。

      那面皮儿,从揉面到蒸锅,都是自己亲手制作。调料比照蒙地的泡弄方法,什么芹菜、香菜齐全;蒜泥、花生米都有;香油、陈醋必备。此外:辣面,芥末、味精、生葱,各类小料,总计有二十多种。

      那面皮儿:玲珑剔透,晶莹凝润,柔而不沾,腻而有型。如玉,玉洁冰清;似酥,酥软绵和;若筋,坚滑还韧。再浇上红绿白黄、五颜六色的小料、高汤,一时间好评如潮,声名远扬。

      所以,这个店里卖的面精,让人:一看,就不忍离开,一吃,就想着再来,一来,就会三番五次还来。当此时也,食客们呼朋唤友,蜂屯蚁聚,有些吃货更是吃不饱不走,吃饱了还要兜着走。

      巴盟面精店开张不久,我就慕名而来,因为有巴盟情结在,又兼人家的面精的的确确让人吃过以后不能释怀。所以,凭着手中秃笔,我没少为之宣传招徕。身边的朋友,隔三差五都会邀约他们到此小聚。美其名曰:巴盟面精下酒,越喝越有。有时候,朋友来的多,空间窄,太过拥挤,就临时起意,把几个小方条桌子拼凑一起,反正是想尽千方百计,给他们兜揽生意。一来二去,我们没少吃了面精,他们没少赚了纹银。

      这样,大概有半年多时间吧!日子一去不回,买卖风生水起。吃惯了索然无味本地凉皮的府谷人,已经欲罢不能地爱上了秀色可餐的巴盟面精。其间,有登门品味的,有打包带走的,有排队等待的。眼见得:小小片店,却门庭若市;区区小吃,已风靡一时。

      就在小本生意,日日走红,红的发紫之际,小老板夫妻做了一番合计,随后接二连三地推出了猪肉烩酸菜,羊杂碎、炖猪大骨头等几种风味。这些新增的美食在蒙地颇有名气,可是在本地就不一定合时宜。他们本意可能是:想多给府谷人民带来几种蒙地的绝味,也可能是想把现时的日进十金升级到日进百金以致千金。但不敢相信,以两人之力能把这么多美食面面俱到。

      这样,本来正宗的巴盟面精店,就成了内蒙风味馆。内蒙风味菜开卖,巴盟面精就开始歇菜。因为小老板夫妇的移情别恋,让许多老顾客便不再情有独钟。结果,面精食客走了,其它食客也没有多来。

      没有过多久,巴盟面精店门外就贴出一张告示:“本店转租,价格面议”。至于原因,他们给的理由:“房租贵了不少”。当然,潜台词是生意萧条了许多。因为房租再贵,人家那房子也没有空置的。我劝小老板二人再坚持一段时间,静观其变。或者,好马吃一次回头草,把那些新增添的菜肴都去了。但是老板觉得,一来:事情已经走到这般地步;二来:单一卖巴盟面精利润不高。所以,权衡再三,巴盟面精店的老板最终选择了义无反顾。

      不久之后,这家名噪一时的小店,也是府谷县唯一一家正宗的巴盟面精店,就歇菜停业,关门大吉。

      总是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假的东西越来越多,真的东西越来越少。无论做人还是做巴盟面精,要想做到真实,本色,一以贯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自此以后,府谷县乃至周围的晋蒙边境,再没有出现过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巴盟面精,当然也常有一些自诩巴盟面精的店面开张,但无一不是本地凉皮子在东施效颦,一经品尝,就会贻笑大方。

      市场门口的这家巴盟面精店,营业的时间,前前后后也就是大半年,尽管给死水一潭的本地凉皮子生意,带来了一点生机,但终不过昙花一现,反倒让人在鄙弃的同时,愈加怀念。

      做为吃货一枚的我,每当路过原来的面精小店时,都由不得心心念念,也终究会怅然若失。或许,对这家巴盟面精不能割舍的还有人在,只是,大家碍着面子没有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