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阳台上的三角梅作品汇 > 从电视到手机(原创)

从电视到手机(原创)


    闫会作

      我们曾经那么渴望拥有一台电视机,那怕是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为此,很多人家情愿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甚至不惜求人借钱,只为能早日看上电视。

      那时,有一台电视机是多么荣耀的事啊。不仅四邻八舍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既是平日不常来往,甚至过往有点嫌隙矛盾的,也会笑脸相迎,老远就热情地打上了招呼,为的就是晚上能来看一会儿电视节目。那个时候电视机属于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的奢侈品。所以,有电视的人家比有钱的人家还少。

      电视以综合了电影、广播、戏曲演出等多种娱乐形式长处的优势,一走入寻常百姓家,就成了凝聚人气的明星。早些时候,能买得起电视机的人家极少,等到很多人家都想买时,电视机却紧俏得供不应求,不仅要有钱,还得关系硬、有门路,一段时间还要先交钱,半年甚至一年后才能拿到电视机。有了电视机自然就有了好人缘。周末假日晚饭后,左邻右舍都会聚到电视机前,一边看着节目,一边闲话家常、交流见闻,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自然是越聊越近、越聚越亲。开始的时候电视节目少,播出时间有限,到晚上十二点,屏幕上就会出现“再见”两个大字,接着变成满屏彩虹一般的光谱或是一片耀眼的雪花。所以,看电视也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加上那个时候,生活用电也不很正常,时有时停,有时还划片停电,常常在阴差阳错中错过了看电视的时间。你家有电,电视台那片停电;电视台有电,可你家这一片却停了。所以说有电视看、能完整地看完自己心仪的节目,或是能安心地看到“再见”,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

      我记得我刚到边防的时候,荒无人烟、偏远封闭的边防连全靠一部小发电机供电。而发电机原本是供收发电报用的,功率远满足不了生活照明和看电视的需要。连队精打细算地交替用于照明和看电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对发电机的违规使用。不过这也方便了连队管理,到了晚上,开了电视机,其他地方便一片漆黑。当时正是《霍元甲》、《陈真》热播之时,吃过晚饭大家都急切地等着连长下令发电。

      那时有了电视机,只要在室外架上天线,就不用再花钱了。不像现在不仅有收视费,还有许多额外收费的频道套餐,先交钱才能看节目。因为是无线传播,电视信号也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偏远的地方,不仅受停电或电压不稳的左右,地形环境、风霜雨雪、天线高低、方向和稳固性,都会影响信号强弱,稍有偏离、晃动,屏幕上要么是一幅幅扭曲的图像,要么是一片噪音和刺眼的雪花。大家都相信天线越高信号越强。所以,有电视的人家房前屋后都要栽一根高高的杆子。这一度成了判断人们生活水准的一个标志,那里天线杆子林立,那里的生活条件肯定比较好。

      因为天线决定信号,所以看电视时,常常能看到有人转杆子,或是爬上房顶调整天线方向的情景。一群人站在下面,盯着屏幕指挥方向,“向左”、“向右”,人多嘴杂,调整的人很多时候不知听谁的好。调好了皆大欢喜,调不好难免就有嘟嘟嚷嚷的,还不如回家睡觉呢。嘴上说,人却不走。虽说影响点心情,但都能平静地看完节目。既是突然停电或是电视机出了故障,几天不看电视,顶多见面问一声,今晚能看电视了么?生活依然照常。人们喜欢看电视但并不依赖电视,有则看,没有也无所谓,极少有人会被一部电视剧迷到神魂颠倒的程度。

      尽管如此,电视仍然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和享受。虽说节目除了新闻就是影视剧,再就是戏曲、评书、曲艺类的娱乐节目,往后有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实况转播,以及世界风光类的纪录片,再往后又有了各个年龄人群的节目,也就出现了一家人争遥控、争频道的现象。而一下了把世界拉到眼前,坐在家里就能目睹隆重盛大的仪式庆典、风情万种的异域生活、触目惊心的灾难现场、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足不出户就能游览天下风光名胜的惊喜,以及打开电视就能陶醉在经典戏剧、明星演唱、体育比赛与现场一样的狂热激烈气氛之中的魅力,无不显示出电视的神奇,无不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当年那些曾经着迷的电视剧,恰如丰盛的精神大餐让人们兴奋异常,而那种万人空巷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渴望》、《排球女将》、《红楼梦》、《西游记》……,还有持续多年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等等,无一不成为精神的陪伴、时代的记忆。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对它们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主题歌曲、经典台词等,都如数家珍。而女排五连冠的每一场比赛,不仅成就了女排的英雄形象,传扬了女排精神,更让“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成就了一段激情传奇。难忘电视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难忘那些让我们与电视不见不散的时光。

      电视的发展和这个时代一样神速,一夜之间就跌下子神坛,由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家电。很快从买不起、买不到,变成了在数不清的品牌和堆积如山的电视机中,不知买那一款好了,很多家里客厅、餐厅、卧室,各有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电视机。而电视机的品质更是日新月异,从黑白到彩色,从卧式到平面直角,从液晶到等离子,从模拟到数字,从平面到曲面,从4Κ到8Κ……,更新速度之快、普及范围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刚刚还一机难求,突然电视就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楼上、大街边,旅馆内、饭馆里,到处挂着不同规格的屏幕;商场、电梯、车厢、飞机里,随时都能看到电视画面;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走廊门厅,到处都摆放着电视机。比起电视机数量的暴涨,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更是多到眼花缭乱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宣传、资讯、娱乐功能,成了人们交往、购物、感情交流、日常生活的基本平台。电视机比人还多,节目更是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

      让人恐惧的不是电视节目五花八门的繁多,而是各类节目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收礼率、经济效益左右了节目的目的意图,甚至到了是非分界限模糊的地步,由此而来的真假难辩的广告直销、喋喋不休的主持人、道貌岸然的“学者”、毫无底线的“专家”、无所适从的养生保健、吃喝玩乐的娱乐节目、名目繁多的选秀、自以为是的“雷人”导师评委等等,充斥于种种屏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休闲、娱乐、购物、消遣,以及生活态度。而嘻哈喧闹的节目,让很多人面对电视更加地百无聊赖,在繁地变换着频道之中,甚至长时间开着电视竟不知看的是什么节目。节目的鱼龙混杂,很快让电视从休闲娱乐平台变成了生活的烦恼。无处不在的电视充斥于我们的视野,烦躁了我们的精神,也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幅接一幅毫无关联的画面。也许没有电视的日子,会轻松一些、清静一点,也更自由自在一些。我们渴望有一个能帮助我们摆脱电视的东西。

      这个时代就是这么神奇。当我们想有一个替代电视的东西时,手机马上就来了。

      手机从单纯的通信工具,一转眼就成为一个高智能、全方位、无所不能的生活伴侣,无形之中就取代了电视。电视有的手机都有,电视没有的手机也有;电视能做到的手机都能做到,电视做不到的手机也能做到。电视最多只是一件家电,可手机却是伙伴、是情人、是精神伴侣。电视可以有而不看,可手机却成了不能不看、须臾离不开的东西,一机在手,世界拥有;一时忘记,魂不附体。

      手机确实是个好东西,把世界变小、把距离拉近、把万事简单,衣食住行、新闻资讯、咨询交流、休闲娱乐、日常管理等,一部手机足以。比起电视由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用专门时间制作节目的讲究与烦琐,手机则简单到无论男女老少,随时随地都能发言论、传视频、播实况,这种极大满足个人参与感、表现欲的功能,以及简便到无师自通的操作使用,自然让手机成为大众如影随形生活伙伴。大数据显示,人们平均每天看手机110次,有75%的人开车时用过手机,61%的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枕头下,40%的人上厕所时都会看手机,77%的父母与孩子因用手机与孩子争吵过……,任何人既是对至爱亲朋也做不到如此的如影随形吧!可见人与手机已远胜过了人与人的亲密程度。手机已经与水、空气和食物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了。但凡睁着眼睛的,无论男女、不分老少,几乎都在看手机。不管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手机能想人们之所想,见人们之所见,满足人们之所需。手机让人类都改成低头族了。而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就这样渐渐被冷落到墙上,很难让人们抬起头来了。

      从电视到手机,也许只是技术智能化的一个小进步,却是机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大步,也许还是机器控制人类的一个跨越。电视机只是被动地等着人们去看,而手机却无时不在主动诱惑着人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产生精神依赖,。

      这也许正是发展的困惑所在。人类千方百计地通过技术创新进步,提升生产生活工具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但每一次的提升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受制于工具的控制。人类发明了汽车,方便了出行。可我们为制造汽车,建了多少厂子、开了多少矿、钻了多少油井气井,修了多少道路停车场;制定了多少法律规章、设立多少机构、占用了多少人力;我们有多少资源耗费在汽车上?又用了多少人力、财富、资源来治理汽车造成的污染?发展在解决了生存困境的同时,也不断地解放和刺激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无限欲望。

      手机更是如此。我们用最大的智力、财力、物力来实现手机的更新换代,却使自己还没有摆脱电视的摆布,马上又陷入了手机的控制之中。手机确实有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但这种便捷是不是也建立在左右我们的行为,麻醉我们的精神,甚至迟钝我们思想的基础上呢?

      从手机到电视,既是发展的成果,也是进化的代价,更是走向文明的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