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活着作品汇 > 热血边关杨柳情

热血边关杨柳情


    杨柳,在江南,是春天的使者,是农人春耕的动员令。历代文人常寄情杨柳,赋其以丰富诗情画意,作品不胜枚举。而在高原边关,杨柳就象是入编的战士,是将士们的精神图腾。它们与兵一道,坚强地站成一行行、一排排、一域域,给红褐色的戈壁大漠披上一层绿色的外衣,矗立成戍边卫士,是边关将士的慰藉和希望,也给清冷边关以热血和力量,戍边将士与杨柳相依相衬相拥,很多故事真是凄凉悲壮、感天动地。

      一

      《诗经.采薇》有云:“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年从军时杨柳轻柔随风荡漾,如今归乡途中却大雪满天。行走在满是泥泞的路上真是又渴又饥又劳累。我的满心伤感满腔悲又有谁能体会。但再苦再难,杨柳在心思念就在心中,有思念就有动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彰显的是边关将士在戍边卫国的艰苦环境中以柳为介,牺牲小我成就国家安宁之大我的奉献精神。但我感到诗中总有些无奈和消极的愁绪,缺少了血性虎气。

      清朝名将左宗棠,为镇守边关收复新疆失地,沙场点兵、抬棺征战、誓死卫国,一路栽种杨柳数万万,如今茁壮成长的二十余万株,在甘新驿道一线绵延数千里,以“道柳”堪称为“左公忠魂”。从此,便有了超越史前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统一祖国的无声誓言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壮举。如今,为了表达对左公的景仰和默默守防的坚强决心,很多战士探亲时都要捎带家乡杨柳树种或树苗,这些生长在边关的杨柳树,被官兵亲切地通称为“左公柳”。

      二

      折枝能插活、送枝寄深情的杨柳,因“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故人昔别难舍之情。在我的家乡,杨柳通常长在美丽的澧水河畔,它们把千千万万的深红色根须伸向河堤淤泥中,垂下满头的鹅黄嫩绿,有着喝不完的清泉和营养,与大西北边陲长在高原和戈壁荒滩上的杨柳有着天壤之别。“无心插柳也成荫”,这些剪一小段儿插在土地上就能成活的杨柳,在高原则像是初生的婴儿般娇柔,需要百般呵护。

      新疆塔城军分区塔斯提边防哨所,有一颗小白杨,扎根边防几十年仍茁壮成长,其故事生动感人。1993年,我曾莫名从军于塔城军分区,小白杨的故事让我亲身体悟到,军人与杨柳有着同根同源的奉献和大爱特征。

      “塔斯提”哈萨克族语译为“石头堆”。我的亲密战友吴扬庭曾在这个连队担任过政治指导员,他们每年都要组织官兵重温这个“小白杨”故事:1983年,一名战士回家探亲,将边关军人的奉献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听后决定让这名战士带10颗小白杨种在边防。然而因恶劣的气候环境最终只活了一棵,这就是如今《小白杨》中所唱讼的那棵亲情树、乡情树、老兵树、扎根树。责任、担当、奉献是它的深刻内涵。

      三

      祖国广袤的边关,还有一种柳,在春、夏、秋季中,红叶子、红树枝、红花朵,满身的红,装扮着戈壁大漠。尤其是秋天那一簇簇、一团团、一朵朵,细密簇拥着的红红火火的红艳,十分壮观,人们称之为红柳。但红柳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外在之美,而在于不争、不鸣、不张,坚定、坚强、坚韧,用生命书写着大漠长歌。这一红一绿,是大漠边关的生态之魂。

      凡是在西北当过兵的人,从来都不缺执行新栽杨柳的光荣使命。新疆阿克苏的“柯柯牙”生态防护工程,就是一代代官兵同当地百姓接续奋斗的战果,科学家在月球上看,那列列白杨,笔直参天,像一条伸向沙漠的绿飘带,醒目亮眼,堪称地球上的生命奇迹。千万株白杨立立向上不弯曲,层层阻挡风沙不退缩,扎下去就是一枚钢钉,站起来则是一尊雕像,这些特征与边关军人用绿军衣书写的人间大奉献,又是何等的相似啊!

      冷的边关热的血,杨柳依依将士情。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农业加快发展,科技信息化迅猛高速,边关将士的各方面条件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军人与杨柳的依念情结始终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