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隐姓埋名燃星火作品汇 > 隐姓埋名燃星火

隐姓埋名燃星火


    徐 军

    1939年的秋天,龙门县平陵圩来了一位年轻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着逃难人群而来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但这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却有着与普通的逃难人不同,面对着严峻的抗战形势,他面色沉稳,眉字间看不出有怨天尤人的愁苦。

    来到平陵圩后,为了生计的他先是做挑夫,替人挑担运货。虽然担子沉重,汗如雨下,但他依然力劲如松,步子沉稳,是个性格实在、不谈空话的人。后来他又去了另外一家店铺,做跑堂伙计维持生计。街坊邻居们见他机灵可靠,干活勤奋踏实,人缘也好,可怜他孤苦无依,便将他介绍给了乌泥坎村有两个女儿的张兰做继子。张兰已故的丈夫姓刘,便给这个小伙子取名刘安德,也有人叫他青山。

    对这个小伙子颇为满意的张兰,曾有意将大女儿刘木娜许配给他。但刘安德每次都对她解释说自己已有婚配,因逃难而走散,等将来找到她了,他们会如亲儿子、亲儿媳一般侍奉张兰。

    当时人们并不知晓其中的原委,直到新中国成立许多年以后,人们才了解到,原来刘安德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也是中共秘密党员。他隐姓埋名在平陵安身,是为了开展抗日宣传,搜集敌寇情报,组织参加地下抗日活动,发动群众保家卫国。后来他与从南洋回来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共产党员、自芒坑村人洪月冲取得了联系,随后又联系上了共产党员刘少长等人,一起在平陵开展抗日活动。洪月冲知晓刘安德的身份,但为了更隐秘地开展工作,始终对刘安德的身世守口如瓶。1944年10月,洪月冲在铲头凹伏击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东纵北撤,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春,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张奕生、朱湘祺受中共龙河博区工委派遣,到平陵圩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和武装斗争,在白芒坑后山天湖庵组建人民武装“铁流队”,以白芒坑为中心,活动于龙门、河源、博罗三县交界地带。刘安德参与宣传工作,动员了同村许多青年自愿参加武装队伍,发动一些支持革命的群众捐献枪支等物品。这一群青年熟悉当地的环境、地形、地貌,了解当地民情,对革命活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像一粒粒星星火苗,点燃了一粒又一粒革命的星火。

    1947年8、9月间,为建立以桂山为中心的游击区,摧毁国民党基层乡镇政权,黄干率领队伍50多人进入平陵境内,刘安德负责做好国民党平陵圩各政府官员的统战工作,迫使平陵粮仓主任交出钥匙,开仓将粮食分给贫苦民众。11月17日,刘安德也参与了平陵除“两霸”的行动。

    1949年,刘安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一团平陵交通站的负责人、税站站长,税站设在九龙桥头。

    九龙桥位于平陵圩南门,桥面有一米多宽。这条桥是从平陵圩去相思潭、杨梅塘盘石、洞尾等地的重要交通道路。

    7月16日,晨光微露的早晨,刘安德和郑火胜(郑解)等游击队员们正在平陵圩收税。国民党保安八团叶营一个连和吴伯梅自卫队联合发动突然袭击,游击队员们措手不及有些慌乱。刘安德镇定指挥税站的队员们沿着安全方向迅速撤离,然后提着驳壳枪,顶上子弹,迅速朝着敌人来的方向迎战,掩护战友们撤退。

    刘安德在交错的巷道里一边穿行射击,一边寻找机会脱身。无奈敌众我寡,刘安德以一敌众始终无法脱身,只好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到与战友相反的撤退方向,直至被敌人包围,无路可退。为了让战友们撤退的时间更充足,肩膀和大腿已中数枪的刘安德尽力拖延时间,在他向敌人射出最后一粒子弹时,不幸颈部中弹,壮烈牺牲。

    税站的其他队员在当地进步群众的倾力掩护下,顺利突围。

    刘安德牺牲的时候只有28岁,关于他到底是哪里人,真实姓名是什么,从此再也无人知晓。直至今天,当地的百姓仍然记得他,知道他是中共秘密党员。每年清明节,当地的小学都会组织学生们到他长眠的地方上香祭奠;喝茶闲谈的老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将那些逝去的故事讲起,将对革命战士的缅怀和敬意,流传给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