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水兵札记作品汇 > 积土成山 潮涌兴峙

积土成山 潮涌兴峙


    金秋时节,我又回了一趟老家,空闲之余,去了位于海边的积峙村,沿路过去,两旁的田地翠翠绿绿,翠绿丛中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片片的金黄,很多的村民正在田头劳作,一片丰收的景色。

      积峙村位于浙江六横岛的东南面,很久以前逐渐积累的淤泥土地形成了一个隆起的小山,成了一个四面环海的悬水小岛,村里的祖先们开始在这里生活着。现在积峙村辖积峙、捕厂湾、骑马湾、后沙塘四个自然村,村庄由五条海塘围成,和周围的邻村连成了一片,面向大海,能明显看到村庄的左右两边有二条长长的海塘,左边的一条是振奋海塘,右边的一条是靖余海塘。

      我欣喜的快步走到了振奋海塘上面,一看脚下是一片滩涂,远远望去,外面又竖起了一条海塘,在围海造田,可能又是积峙村人民战天斗地的一项杰作吧。站在这海塘上,凉爽的丝丝海风,吹来了我关于这海塘的点点记忆。

      振奋海塘什么时候建成,我不太清楚,但我很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振奋海塘的建设场景,不知道是新建还是修筑。因为这海塘也关乎我们村庄的利益,我们村里的人也参加了这海塘的建设,包括我父母,父母无法照顾我时,就把我带到了建设现场,现场人山人海,旌旗飞舞,只见一块块的泥块在村民的一根根滑泥撬的作用下,飞快的在用木头搭成的四通八达的泥桥上“滴溜溜”的滑动着,如一辆辆小汽车穿梭如流,川流不息,最终滑落海塘,成了阻挡狂潮大浪的坚强壁垒,保护着包括我们村庄在内的大批的田地。海塘建成后,这里又成为了我们捡螺拾壳的欢乐的场所,每当潮水退潮的时候,就会聚集一大批的少男少女、姑娘小伙,赤着脚,在滩涂上欢快的捡泥螺、黄螺等,在滩涂的穴中开心的捉螃蟹,一直到潮水涨上来时才慌慌张张的逃上岸,带着满盆的收获回到家。有的人吃了新鲜的泥螺,太阳一晒,脸上浮肿,眼睛都成了一条眯缝的线,称之为发“泥螺胖”,经常会被小伙伴们取笑,发着“泥螺胖”的小伙伴也忍不住笑了,可这笑容如同剥开的石榴,红红的僵硬的,想笑笑不出,想说说不溜。

      收回回忆,走下海塘,缓步走在干净宽阔的水泥路上,我看到了一座庙:“岐山庙”,这庙也叫刘家祠堂,是刘家的祖先修的,村里的刘姓占了有95%。岐山庙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经二百多年,曾经面积达到了1200多平方米,完整而雄壮,成为了当时六横岛的十大庙宇之一,也成为了积峙村村民勇敢拼搏、精诚团结、友爱互助的见证。庙中有一块“地界碑”述说了一个民间故事:油锅捞秤砣。据说当时没有海塘,积峙村和相邻的山西村、嵩山村、小教场村、万金村、协丰村等周围,全是潮水涨时成大海,潮水落时成滩涂,为了争滩涂,邻村之间经常大打出手。为稳定社会,清光绪十一年,当地官员为了决定滩涂归属,居然想出了一个狠点子:在滚烫的油锅中放入一块秤砣,谁能把油锅中的秤砣捞出来,滩涂就由谁要。那官员想谁敢从滚烫的油锅中捞秤砣呢,如果没人捞,就由自己分配了,谁承想,却有一个积峙人铤而走险,居然捞出了秤砣,因此积峙村拥有了大批的滩涂,官府也制作了几块地界碑,明确了滩涂的所有权。

      积峙村后人依靠拥有的广阔的滩涂资源,勤奋劳动,修筑海塘,大批的滩涂变成了旱地,拥有了旱地1000多亩,由此成了六横岛上的农业大村之一,因为是盐碱地改良而来,所以棉花、番薯、玉米、大豆、蚕豆成了村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尤其是棉花占了一半以上,也因此办起了六横岛上的唯一一家村级棉花加工厂。曾经还办起了砂轮厂,开办了岛上第一家村级鱼粉加工厂,七十年代的积峙村靠海吃海,依海造田,成了岛上有名的富裕村,竟然有了“积峙姑娘不外嫁,娶个阿婆当老婆”的传言,乍一听,这传言怪怪的,怎么娶阿婆当老婆呢?原来村里都是同族同辈的,辈份、年纪相仿的有限,少数姑娘只好嫁给了比自己辈分小一辈甚至小二辈的年轻人。

      走过岐山庙,迎面看到了一条长长直直的清澈的河流,河的二岸住满了人家,还有几条小桥横跨期间,几个妇女正在洗衣服,想不到大海边居然也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我记起这里原来确实有条河流,但记忆中没有这样的干净有韵味,沿着河道走过去,看到了一条长寿桥,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人确实可以长寿不少。走着走着,我突然想起,这河流的附近应该有一个大礼堂,不知道是否还在?这时一阵阵的洗麻将牌的“哗拉”声传了过来,原来是旁边的村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玩时传来的,我不由的走了进去,想询问大礼堂的所在,却看到还有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座在公园的树荫下聊天,笑意连连,他们告诉了我大礼堂就在前面的不远处后,我赶紧向前,因为这大礼堂曾经有过我一次“辉煌”的演出,大概八、九岁那年,我站在这大礼堂的舞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毫无惧色的演唱了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曲,至今还回味无穷。没走多少路,一幢二层楼的建筑立在了我的眼前:“积峙村文化大礼堂”,印象中现在这大礼堂的占地面积似乎比我记忆中小了些,我想也许跟我的年龄有关吧,小时候看着觉得大的缘故也未可知。七十年代的这个大礼堂经常歌舞升平、锣鼓喧天,是五星乡组织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在大礼堂周围的宣传窗中,我看到了几个长寿老人的介绍,我只知道深山老林长寿老人多,没想到这大海边的村落长寿老人也不少,颠覆了我的认知,我对小河上那条长寿桥的含义恍然大悟。在宣传窗中我看到了村中进入政界的杰出人物,也看到了在学界做出不俗成绩的学子,看来积峙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大海孕育了这方神奇的土地,是潮涌突兀了这片耀眼的峙山。

      这时候,我想到了村中的一句“贵生状元中,尿壶拎出空”的老话头,这老话头说的是清朝年间,有一个叫贵生的年轻人喜中秀才,官府一大早来报喜,正巧其父起床,拎着尿壶出来,因惊喜紧张,跪谢时把尿壶碰碎的故事。看介绍这里曾经发生了日本鬼子枪杀掩护抗日志士村民的悲惨事件,我还依稀记得父亲和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在这里放牛,日本鬼子的子弹从他的身边“啾啾”飞过的情景,也许悲惨的事件就发生在他放牛的那个时候吧。这里也曾出现过抗美援朝中的烈士。从中说明了这个村落由来已久的一脉相承的知识底蕴和光荣历史。

      走出礼堂折回,又走在村边的干净宽阔的路上,来到了村头,一排熟悉的老屋就在路的旁边,这是一处营房,已经空空落落了,这里曾经驻扎了一个连的部队,守卫着这一片海疆,生龙活虎的解放军战士给这个村落带来的欢乐已经遗落在这营房的片砖片瓦中,亲民助民的子弟兵带给这个村落的美好回忆在海风的吹拂下始终飘荡在峙山的上空。走过已经破旧的营房,我看到了一大片的养殖塘,看着水波荡漾的河塘,我的心神也随之荡漾起来了,因为这里曾作为我们五星中学的运动场,让我们青春激荡飞扬:百米冲刺后的惊喜,投扔铅球、标枪的爆发,跳高跳远的腾跃,4×100米接力赛时的呐喊,拔河比赛时的激动,记录了我们青春少年的奋发。而现在这片土地上记录的是积峙村女子舞龙队的飒爽英姿、老年太极拳队的仙风道骨,记录着积峙村迈向省级体育村的铿锵步伐。

      成片连塘的养殖塘看上去白茫茫的一大片,围塘面积达到了557亩,年产值360万元,每年为村里创收150万元,养殖的虾蟹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除了围塘养殖,张网作业也是村民收入和村里集体经济创收的来源,积峙海域是六横张网最佳作业桁地之一,和小湖、佛渡齐名,是岛上有名的张网村,张网上来的鱼、虾、蟹特别的新鲜埕亮,我家有个亲戚以前也是张网的,就是靠张网迅速建起了漂亮的楼房,现在我们特别爱吃的富贵虾、安康鱼等当时都成了边角料,当垃圾处理了,现在想想真是可惜。积峙村的张网作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迅速发展,小木帆船都变成了铁壳机动船,到八十年代中期,达到了70多条,浩浩荡荡的铁壳机动船在积峙近海一起作业的壮观场面曾给积峙村的村民带来了自豪和激动的心情。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张网船逐渐减少,现在还有8条张网船,年产值130万元。紫菜养殖也曾是上一世纪积峙村的一大特色产业,养殖出来的紫菜又细又软,在附近小有名气。养殖和张网在不同的时代,交替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构成了村里经济的重要支撑,让积峙村始终在六横岛富甲一方。

      面向大海,登上了积峙村右边的靖余海塘后,只见辽阔的海面碧波荡漾,让我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远远的看到了在一个码头边停靠着几条渔船。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我朝码头走去,路旁树木翠绿,草长花开,岩石峭立,如果说村庄的左边弥漫的是农业的气息,那么这村庄的右边完完全全是一个纯粹渔区的味道,也是一个可以开发的风景优美的景区。这真是一个瓜果飘香、海鲜味美的幸福村落,一片风光旖旎、欢乐祥和的美丽家园。

      站在半山上,看着码头上忙碌的人群,听着海浪的阵阵轻响,吹着带有咸味的海风,又唤醒了儿时的记忆,父亲曾在这里乡办的石灰厂工作过,也曾带着我来过这里,童年的记忆虽然已经模模糊糊了,但这里当时礁石林立的场景还是记忆犹新,父亲们用这里天然的原料做成了建筑用的石灰,我为劳动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智慧和力量感到赞叹,为积峙村人民搏击海浪、海中取宝,为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的那种勇敢精神而感动。

      畅想中,我来到了一个坑道中,这是原来部队用的坑道,直通村头那部队的营房。里面干净宽敞,还有滴滴的水声,据说附近的村民经常到这里取水,说是清凉矿物质丰富,对人体有好处,我试着用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一口,真的是清凉甘甜。

      带着甘甜的回味,我回去了,有点恋恋不舍,我多想再呆一会,静静的看着海,听着风,望着云,可是时间不允许,我得赶最后一班次的航船回家。回去的路上,我不时的还回头观望,突然发现,这积峙村积土为山,仿佛是一只海鸥,那突兀而出的部队营房如海鸥的头,那振奋海塘和靖余海塘就如同二条长长的翅膀,这海鸥栖息在即将建成的通往宁波的六横大桥公路的旁边,潮涌而兴,潮起而飞,继续翱翔在振兴乡村、共同奔富的蔚蓝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