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 182 奇迹

182 奇迹

    只是一见面,都没等朱元璋问话,朱标就带着欣喜的表情,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奇迹,香山县堪称奇迹啊!”

    说着话,他连忙指使身后跟着的那个内侍,把他捧着的一叠稿子呈上去。

    与此同时,他又给朱元璋解释道:“这是儿臣到了香山县之后,每天所见所闻,还请父皇过目!”

    朱元璋一听,看到那厚厚的一大叠,很是高兴,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呢,朱标又接着说道:“父皇,香山县的成就,比起去之前在京师听到得传闻,真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得是大开眼界,香山县竟然变得那么繁华!”

    这时候,那一大叠稿子已经送到了朱元璋面前的御案上,朱元璋已经是满脸笑容,对朱标说道:“好好好,我先看看,你旅途劳顿,实在是辛苦的,先回去休息吧!”

    朱标听得一愣,父皇竟然说让自己去休息?这是多久没有听到过的话了?

    心中惊讶了一下,他当即摇头说道:“父皇,儿臣不累,儿臣等着好了,父皇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儿臣的。”

    看到儿子竟然这么兴奋,有种迫不及待地想和自己分享在香山县的所见所闻,朱元璋终于再也忍不住,当即吩咐身边的轮值太监道:“搬条舒服的椅子,让太子坐了,糕点、茶水也备些。”

    随后,他便拿起朱标所写得那些稿子看了起来。

    朱标难得在他爹面前能不用站着,可以一边坐着一边吃东西,对此,他很是高兴。

    不过,朱标倒没有吃东西,只是坐着,然后看着他父皇的脸色。

    果然,朱标就发现,他爹的脸上,露出了惊讶之色,还有惊喜,不可置信等等表情。

    他就知道,父皇知道香山县的真正成就之后,铁定也会震惊地。

    实际上,朱标感觉,他爹再怎么震惊,都不可能有他震惊。

    特别是他前往香山县的途中所见,和到达香山县之后所见的对比,能一下感觉出非常大的差距。

    一个天上,一個地上,就这种感觉!

    朱元璋看完了第一份稿子之后,立刻伸手,去拿了第二份稿子看,中间并没有去问朱标什么。

    看完第二份的时候,他又迫不及待地去拿第三份稿子看,总之,是一份接着一份地看,没有任何停顿。

    偶尔的时候,他又会去找之前看过的稿子,查看下什么之后又返回去继续看。

    就这么的,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朱元璋才算是看完了朱标所写得所有稿子。

    放下最后一份稿子,朱元璋抬头,带着惊喜万分的表情看向朱标,确认道:“这些都是没有夸张的,对不对?”

    朱标一听就笑了,父皇还是觉得难以置信吧!

    于是,他便立刻站起来,给朱元璋回答道:“父皇,绝无半点夸张之处,全都是如实陈述。宋、方等随行,他们亦是见证了香山县的奇迹!”

    朱元璋当然是相信朱标的,因此,听到这话之后,当即笑呵呵地说道:“你三番两次的用奇迹来形容,说得我都想亲眼去看看那香山县的情况了!”

    根据朱标的形容,香山县的百姓,衣食无忧,居有定处,甚至都在识字,人人都能认识一些字,这是什么,这是大同之世啊!如果大明朝的其他地方,都能像香山县一样,那这个洪武之治,当能吊打历史上任何一次盛世了吧?

    当然,说起来简单,作为一名开国皇帝,经历过饿殍遍地的乱世,最是清楚不过,只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这一条,就不知道有多难!

    香山县的底子,朱元璋是清楚的。当初挑选出来让张一凡去折腾,就是因为那里够偏僻、穷困,随便他折腾都没事。

    结果,张一凡硬是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就让香山县换了人间。

    想着这个,朱元璋心中忍不住就感慨,原本以为这个小子嘴边无毛,办事怕是不靠谱,出出点子还行,真要去做事,肯定会抓瞎。

    结果没想到,香山县的一切,证明了自己低估了他!

    想着这个,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自己低估了张一凡就有什么不快,反而笑呵呵地说道:“一个普通的下等县衙,一年的收入,不说明年他说得一百万贯,就只是今年能确定有二十万贯这个事情,就足以证明,他在香山县所做得一切,都是对的了!而且,人口之多,更是多达了二十多万,不可想象啊!”

    根据历史记载,洪武年间,浙江奉化县市18865户,而象山县更是只有17812人,不是户数。以此来对比,一个香山县真得能打浙江一个府了。

    朱标听到这话,立刻就回答道:“父皇,一凡这个粮田归公分配法真得是非常好,不但不会再存在隐田,并且全县当中也不再有隐户,甚至就连逃入山林的隐户,都主动回来登记造册。儿臣有在民间走访过。这个粮田归公分配法,极得民心。”

    顿了顿,他又带着一点兴奋说道:“儿臣为此事和一凡还讨论过,一凡认为,如果这种粮田归公分配法要在全天下推行,就不能例外。包括藩王、功勋等等的粮田,也必须如此处理,否则土地兼并、隐田和隐户必然会又有,这个粮田归公分配法最终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作废。”

    “粮田是一个王朝稳定的基石,历朝历代出问题,引发动乱都是百姓吃不饱饭开始。而吃不饱饭就是从土地兼并开始,赋税便会不公又进一步引发土地兼并。因此,要保证百姓有饭吃,就要推行粮田归公分配法。”

    因为朱元璋之前的时候,其实就有赏给功勋官田,因此,张一凡在和朱标说这个事情的时候,就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引得朱标赞同,此时,朱标便又着重强调了。

    “父皇,粮田归公分配法上面,肯定会让目前拥有大量私田的功勋不高兴。但是,推行的时候一定要公平,不可在这上面开特例。”朱标继续说道,“不过,父皇可以给那些功勋以补偿,比如像香山县一样设立官商做一些赚钱买卖的时候,允许功勋投钱,或者赐股份给他们,这样的好处是……”

    朱标在那些稿子上,主要是列举香山县的成就,和一些能摆在明面上的想法。

    有一些事情,肯定是不好用笔写在纸上的,就由他当面来和他父皇沟通了。

    此时,他就把张一凡所说得共同利益的那一套,用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给朱元璋讲了出来。

    粮田用于传给子孙,股份一样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只要利益够大,同时朱元璋手中又握着屠刀,就不怕推行不下去的。

    在朱标解说的时候,朱元璋的表情慢慢严肃起来,能看出来,他在认真地思考。

    根据他儿子从香山县得来的结论,大明江山的根基要立足到粮田归公分配法上面,这是大事,事关大明江山长长久久的问题,他就非常重视了。

    朱元璋自从当上皇帝之后,想得最多的,就是朱家江山的稳固。

    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多的是,甚至可以说,几百年的王朝才是少见的。他想要的,就是比历史上王朝更好的那种,绝对不愿意在他死了之后,朱明王朝就会完蛋的那种。

    此时,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解说之后,表情严肃地点点头说道:“你回去之后,单独把香山县实施粮田归公分配法的细节,都写下来,我们再讨论一次!”

    这个事情,事关重大,虽然朱元璋已经心动,但是还是比较谨慎的。

    毕竟,这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

    朱标答应一声,然后想到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写下来的,他便先扫视了下殿内,看看都有什么人。

    看到他这样子,朱元璋岂会不知道,当即对他说道:“我刚处理过一个妄图议政的宦官,遣返回乡,永不再用。你有什么要说的,尽管说来,不用顾及他们!”

    那个被处理了的宦官,还是跟了朱元璋非常久的,结果也遭到了严惩,这让许多人都很意外,也真得一下震慑了宫里的宫女宦官。

    朱标听了,看向那轮值太监,果然面无人色,垂手低头,好像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一样。

    于是,他便对朱元璋说道:“父皇不是担心一凡会懒政么?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虽然这个事情是他去香山县“走亲戚”的导火索,但是他一来的时候,就先把香山县成就摆了出来,又先着重强调了粮田归公分配法,因此,这个事情反而没说。

    此时听到他说这个事情,朱元璋果然认真听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有那么多香山县的成就摆在那里,朱元璋的脸色,显然没有他派朱标去时候的严峻了。

    此时,朱元璋听着听着,就有点惊讶了。张一凡的方法,算不算赖政,其实已经分得出来了。

    懒不懒政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香山县的事情决定权,是不是还是把握在县令手中。

    朱标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包括他抽查各类文书,都是井井有条,并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重点说这个,而是为了他接下来的话。

    只听他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想着,一凡的这个做法,其实同样适合一国之君的,这样能减少皇帝处理政务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抽出时间……”

    朱元璋听到这里,却是有点不高兴了。一凡这么做就算了,儿子是太子,竟然也有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确实不错,可要是皇帝不严格要求自己的话,今天有了这个借口,明天就会有更进一步的借口!

    这么想着,他就想训斥儿子的这个念头了。

    结果,朱标察言观色之下,立刻就知道他父皇心中在想什么,便抢先一步,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有一个木桶理论,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是这样的……”

    果然,朱标发现,当他说出这个木桶理论时,就发现他父皇明显有点意外的表情,似乎是以前没有想到的。于是,他赶紧说完之后,诚恳地说道:“父皇,纵观历朝历代,王朝传承,会出现很多意外。如果按照最长木板的要求让历代皇帝遵守,这根本不现实;如果在开国之初就设立一个规则,让历代皇帝以最短木板为要求来治理都可以的话,那其他就更没问题,如此便能让王朝更为长久。”

    朱元璋听得沉默了,按照他的个性,他其实很看不惯不用心尽力的,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说得有道理。

    毕竟历史就在那里,已经发生过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儿子说得有道理。

    自己能勤政,儿子也能勤政,但是他可不敢保证,以后的子孙都会勤政。过于严格的要求,反而会让那些不肖子孙更是自暴自弃。唯有让他们容易做到的规则,他们才会比较愿意遵守。

    这又是一个事关朱明江山是否长久的严肃话题,是朱明江山的地基之一。

    朱元璋考虑了好长时间之后,才抬头看向儿子问道:“那这最短的短板,也不能太短吧?”

    朱标一听,立刻便回答道:“按人性制定规则,确保规则做起来不难,却又能保证江山社稷的稳固!”

    “人性?”朱元璋听了,皱了下眉头,想了想,他忽然问道:“你说得这些,是不是一凡说得?”

    朱标一听,摇摇头说道:“是一凡给儿臣的启示,他在香山县所做得那些,儿臣看着就不错,随后和他聊着聊着,儿臣便以史为镜,想到了这些。”

    朱元璋听了,欣慰地露出了下笑容,点点头说道:“你能自己思考这些问题,很好!”

    不止是考虑当下,还考虑到了以后,这在朱元璋看来,就觉得朱标已经成熟稳重了。

    接班人有如此表现,他当然是很欣慰地。

    看着朱元璋的表情,朱标知道父皇心情不错了,便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儿臣还想着,大明朝的宰相,似乎也可以参考香山县那样的,可以多设几个宰相……”

    他把当初屏退锦衣卫指挥使等人,单独和张一凡聊得内容,小心翼翼地说了出来。

    这个事情,其实不是朱元璋交代他要做的事情,只是他自己观察所得。因此,在说这个事情时,略微有些忐忑。

    他不知道自己说这个事情,父皇会不会嫌他管得太宽了!

    结果,在他说完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发怒,只是靠上了龙椅背,闭上眼睛,同时用手轻轻地揉着自己的脑门。

    看到他这样子,朱标便知道,他父皇在思考这个事情。

    于是,他也不出声了,不打扰朱元璋思考。

    过了好长一会之后,朱元璋睁开眼睛,同时后背也离开了龙椅背,对朱标说道:“此事且先不急,回头再议。除你之外,不得外露。”

    “儿臣明白!”朱标听了,心中一喜,连忙答应下来。

    他知道,父皇是真在考虑这个提议了。

    于是,朱标就开始说下一个重要的话题,主要就是和全民教育有关的这块。

    本来朱元璋就重视教育,正头疼人才的,此时听到这方面的话题,自然也是非常关心。

    全民教育,人才倍增,推陈出新,国力强盛等等,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朱标根据香山县的所见所闻,侃侃而谈,甚至还谈到了香山县千户所那边的见闻,最后对朱元璋说道:“父皇,虽然全民识字很难,但是儿臣综上所述,以为还是有花这个人力物力的必要!”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说道:“我也知道全民识字的好处,可之前科举的结果,你也看到了,民间无有可用之才。要想在此等根基上推行全民识字,实在是不现实。不说别的,光是让他们都识字这一点,就是千难万难,又哪来那么多先生去教授?”

    一听这话,朱标连忙说道:“父皇,一凡有一个提议,就是给汉字标识其读音,给汉字释义。如此,只要百姓掌握了读音之法,自己就能识字了!”

    朱元璋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当即问道:“哦,详细说说?”

    他其实在这方面,就有关注的。洪武八年的时候,就下旨让宋濂等人标准官话发音,也就是发行了《洪武正韵》。

    这是以南京语音为蓝本命令编著,去掉了很多番语化的发音,但是平声不分阴阳,又设立10个入声韵部,有31个声母,并保留全浊音等等。

    朱元璋对于这个初版很不满意,在历史上,几次下旨重新修订,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还不满意,还想修订,不过最终可能是精力不济,最终不了了之。洪武二十三年的版本,成为了最终版本。

    正因为他对语音这块,一直有关注,因此,此时听到朱标转述张一凡用拼音来识字,就立刻来了兴趣,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法子。

    结果,朱标讲完这个之后,又对他说道:“在有关全民识字这块,一凡还给儿臣讲了香山县的一件趣事,儿臣觉得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