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清明祝 > 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四)

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四)

    “叶尚书到了!”

    介文武浑身打着哆嗦,坐在牢房的角落里,突然把眼皮抬了一下,只见叶永甲穿戴着官服,从晦暗的远处逐步走来。

    “你也叫……尚书了?”介文武有些安心,又有些忐忑。

    叶永甲正色作答:“我只是暂时替代您的官职,若朝廷证实大人无罪,我就回去当我的侍郎。”

    听到此处,介文武惊措地抬起头,目光里面满是渴望。

    “但是不可能了。”叶永甲转过身去,那双背着的手抓着一本薄薄的文书——正是他在腊祭那天亲手写下的。

    介文武的心顿时冷了。他的眼睛空虚地盯着那张书信,呼吸逐渐急促,整张脸都苍白了:“这么说……你们要杀了我?”

    “介公,他们杀你不是因为这个……”叶永甲两只手微微颤抖,“但我拿此物来,是想问问您这件事。”

    介文武轻轻冷笑了一声:“此事有什么可问的?难道让这些流民胁迫官府不成?若任着他们进来,难保要扰乱京城。廷龙你动脑子想想,一旦地方被灾,就可开仓赈济,地方上也会备下口粮,送他们回原籍,何苦之有?分明是一小撮人趁机作乱……够清楚了,你还要我怎么说!”

    “介大人!”叶永甲忽然回身,把介文武吓得又一个寒战,“你还以为现在的世道太平吗!山东、河南两省出灾,其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却说仅有这数千流民,您真的相信吗?如若个个安居乐业,无人流离失所,当初为何欺上瞒下!”他眼眶红着,把喊声压得很低。

    介文武见他句句相逼,便摇了摇头,慨然悲叹:“纵算这些事在你看来是伤天害理,但我已为将死之人了,平日待你亦如己出,也从未干过对不起廷龙的事……就不能让我瞑目前,听个好话么,哪怕一句也好……”

    “我……”

    叶永甲的声音沙哑了,他往后退了一步,作了一个深深地揖,哽咽着说:“我作为本朝的官员,为了国家,是要把一些事情弄明白……但作为叶永甲,我感激大人对我一路的扶持,您是我永远的恩人。我还记得那口钟,那本兵书……我会记着的。”

    说罢,他徐徐抬起胳膊,朝身后说了声:“带走吧。”尽管这声音过于微弱,但兵丁们还是领会了他的意图,上前将介文武架了起来。

    叶永甲泪如雨下,不再抬头。

    遵照柳镇年的指示,晏良给介文武定了一个大不敬的死罪。考虑到其为国家重臣,便使卢太监赐了他一条绳索,令其自缢。介文武因身材肥大,举动不便,卢信忠嫌他甚慢,即叫了两个军士,活生生地把他勒死了,然后推出宫外,到荒郊野地里随意埋了。

    与介文武同谋的刘冕则逃过一劫,他未被皇帝亲自点名,所以罪名不重,只是贬去了职,远调京外;陈同袍等人不曾参与,但因列名上奏一事,也被大理寺切责结党营私,吓得吏部上了几大张的请罪表,方才得以宽免,扣了三个月的俸禄而已。

    在这柳党抓人正盛的时节,自然没人敢对新政提一个不字了,纷纷附和着钮奉相的高明决策——于是,尘封已久的新政在一片血雨腥风中,重新拉开了帷幕。

    “什么?叫我派个人去?”

    叶永甲正在镜子前系着乌纱帽,打理着新穿上的尚书官服。

    “是啊,”蔡贤卿走进屋来,略掩上门,“钮奉相言,叶大人已贵为兵部尚书,朝廷之臂膀也,不宜远涉边地,徒增危险。”

    “他可错了,”叶永甲微微笑着,回过身来,“我若不亲自去看,怎能摸清新军的状况?怎能对症下药?新政岂不成了纸上谈兵。”

    “你说的对,”蔡贤卿拍掌说道,“不管咱们升了什么官,多担了什么担子,这回呀,还是你我两个人去!少一个人都不行!”

    钮远看他二人一齐站到了面前,就感觉一阵头疼。他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开口就问:“叶大人,你不会打算让蔡侍郎跟着吧?”

    叶永甲犹豫地看一眼蔡贤卿,继而答道:“是。”

    “啊呀,还不如不升这个官呢!”钮远苦笑道,“这倒好了,两个兵部的主官都跑宣化去了,部里就不管喽!”

    “奉相,”蔡贤卿急忙拱手,“我二人巡边日久,对边关之事已了如指掌,要是派个别的官儿,恐怕是一问三不知,如何办得好新军?不如委屈一下大人,帮着兼顾一点。”

    “好好好,”钮远捋须点头,“蔡侍郎这口舌果然不饶人哪!”

    “岂敢,岂敢。”蔡贤卿低着头,脸上颇有得意之色。

    “你们临走之前,我还有几句吩咐,”钮远站起身说,“饭要一口口地吃,事情要一步步的办。虽然因为介文武之事,那些厮们收敛了不少,但心里总归是怨气,不是服气。万一再次惹毛了他们,还要出一大堆事,人都得累死了。”

    他看叶永甲好像没太明白,更加耐心地解释起来:“当然,这力度不好把握,我很理解。此事呢,一共关联着工、户两部,工部负责原料的运送,户部负责出银子。尤其是户部,虽然撤了一个刘冕,新上来一个曾粱,但他们都是为了本部的利益考虑,绝不会好意施舍你们半分的。只要在银子上让一让步,弄得大家都没多少意见,新政便能稳妥地进行下去。”

    “这个曾……曾大人,是何来历?我见一见他是否更好?”叶永甲一一询问。

    “这位曾粱,乃世家大族出身,是四年前开科选的探花。此人年仅三十三岁,对答如流,深受柳丞相喜爱,当时就赠了他一柄玉剑,望他为之效力。此人近年在礼部作官,因时常主祭,皇帝也赏识他,故而选到户部去任尚书。”

    “他既和柳丞相走得近,办事自当通融许多。”

    钮远摇几下头,笑道:“通融不通融,你见见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