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武侠修真 >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 读《人口原理》之浅见

读《人口原理》之浅见

    水棱  评论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关于人口的学术著作。一气读完之后,感叹从数学专业出生、以政治经济学为业的马尔萨斯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和他专业联系并不怎么紧密的著作,并且引发了当时社会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甚至达尔文和华莱士都深受其影响。而我们如今的青年人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尚且一知半解,对比国外那些大师级通才,不禁汗颜。

    本书自古以来受到的推崇不在少数,许多读者甚至将其中不少观点奉为人口学领域的真理。在读完本书后,除由衷的佩服之外,我也产生了诸多疑问与怀疑。

    的确,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可否认,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的观点就没有丝毫的错误。马尔萨斯自己也说过,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反对社会改革,而有了政治立场的学术研究从来都不可能是完全公正客观的。可以明显看出漏洞的即这本著作的一个基本思想: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马尔萨斯在书中使用的相对应术语是几何增长和算术增长),按此推论,食物的增长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人口增长,故必然产生人口过剩。人口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命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物、人伦等各个层面,马尔萨斯用一个如此简单的小学算术来为他的理论进行论证,未免显得有些可笑。

    不过,讨论一本学术著作的价值不仅要从其阐释的思想和观点来衡量,还要将放在它产生的特定时代和环境里评估。在18世纪,古代国家人口稠密是著名的争论主题。关于英格兰人口究竟是递增还是递减也有许多讨论。再者,贫困问题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一部分是由于产业革命,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战争,对于这些问题马尔萨斯都对其直截了当地加以论述。再加上此前人口问题一直未被正式搬上台面来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讨论研究,因此《人口原理》一出版便获得巨大成功便不足为奇了。

    在陈列我的怀疑和疑问之前,我要首先承认的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颇具价值的思想,我的许多观念也因此被颠覆。比如,在批判英国当时现行的济贫法案中,马尔萨斯认为济贫法有几大弊病。首先是它使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增加,导致供不应求,粮食价格于是上涨,如此循环便回到原点;第二是济贫院使更多的人以救济为生,而他们消费的食物却减少了更为勤劳、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享有的食物份额;其次还有教区救济削弱人辛勤劳动的愿望,客观上鼓励及时行乐以及弱化了人们预防性抑制生育(马尔萨斯认为有两种情况会抑制人们生育,一是预防性抑制,二是积极性抑制)的观念。他说:“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风气,把缺少自立能力而陷入贫困看作是一种羞耻,尽管这对个人来说似乎近乎残酷。然而,对于促进全人类的幸福来说,这种刺激是绝对必要的,任何企图削弱这种刺激的用心,不论其本意多么好,总是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

    这个观点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相悖,乍一看让人不敢苟同,但细细琢磨似乎不无道理。当社会救助使穷人的生存状态获得基本保障之后,极度贫困之人免于受到生存威胁,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会失去凭自己劳动挣饭吃的斗志,表面看来有利于穷人,实际上他们的处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然而,它是否完全否定了社会救济或社会福利致力于社会完善的意义呢?

    从我们能够观察的现象看,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这一点不仅说明社会救助和福利符合历史潮流,还说明它们确实在发生作用。当社会分配不均的状况比较严重的时候,通过社会救助或福利将富人的小部分财产转移到穷人会产生莫大的效益。新的福利经济学观点可以说明这一点,富人的小部分财产边际效用低,而这部分财产用于穷人将产生极高的边际效用,从而带来社会总效用增加。不怕贫而怕不均,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正是我国现如今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屏障。所以,在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生产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相适应的社会救济和福利制度对于社会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尔萨斯整部著作得以展开和延伸的依据是他自认为颠扑不破的两条真理。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两条公理本毋庸置疑,但马尔萨斯依此推理出来的结论却让我不敢苟同。马尔萨斯认为,人的情欲的存在决定了人口繁殖的持续性,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过剩人口的产生。读到这里实在匪夷所思。葛德文在《政治正义论》中曾经提出,随着理性的进步,人类将会控制两性间的情欲。葛德文从理性说明问题当然并不完全具有说服力,但他预言人的性欲可以自我控制已为几百年来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所证实。依据马尔萨斯的说法,只要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允许,那么人们必然会选择继续生育而不是节育。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双收入无孩子的丁克家庭已越来越多,他们选择不生育孩子的原因并不是马尔萨斯所说的担忧经济条件低下无能力抚养,这类人群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居于社会上层阶级,他们由于追求更高的自身价值的实现,或者追求高质量的自由生活而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甚至不生,这构成了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挑战。

    马尔萨斯还认为,“在对一切享受(无论是肉体的还是智力的)的追求中,理性即我们能够计算的结果的能力,都是适当的矫正者和指导者。因此较高的理性往往可以防止纵欲过度,不过它绝不会因此而灭绝这种快乐……任何国家下层阶级的人民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贫困和劳动,而获得智力的高度发展。”我的理解为,该论证意在指出下层阶级人民无力获得智力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理性地削弱情欲对人类的支配。可他在第十一章几乎全篇都在论述性爱的激情同理性或美德并不矛盾,即智力和理性程度与抑制情欲的能力无关,这不是逻辑混乱么?

    为了说明自己人口原理的正确性,马尔萨斯不惜搬出上帝的威严。“为了经常不断地刺激人类,为了敦促人类精心耕种土地以促使上帝的神圣构想得以实现,上帝一下了这样的命令:人口的增长将远远快于事物的增长。毫无疑问,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这个一般法则产生了许多局部的恶,但稍微思考一下,我们也许会看得很清楚,这个法则产生的善远远超过了恶。”信仰上帝无可非议,抑或这也许只是马尔萨斯独具个人特色的文风,但一本学术著作在论证过程中把上帝也牵扯进来帮着自己振臂高呼,其可信度和严谨性大打折扣。

    马尔萨斯的重农轻商观点也是很明显的。他多次强调发展农业,并将其作为社会完善的主要手段。这一点也许是时代的局限,马尔萨斯生活在18实际中期到19世纪早期,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并未完全普及,农业生产依然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土地高产是增加生活资料的主要思路。要想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问题,根本上需要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所以农业受到马尔萨斯的过度重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产出发展一日千里。封建社会经济构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今天,几乎在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经济贡献所占比重是最小的。今天的生活资料不仅来自于农业,更多的来自工业加工。和平年代,新的科学技术使农业产出迅速增加,生活资料多样化使供养更多的人口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针对马尔萨斯的另外一些观点,我的不解和疑问至今仍未解开,这与我极其匮乏的社会学、人口学、生物学、经济学知识储备有关。不过,以上批判性观点,仅为愚下拙见。对于这本人口学的开山之作,以及马尔萨斯这位享誉世界两百多年的学者,我依然会用敬仰的态度伴以谨慎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