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 第二章 偶然中的必然

第二章 偶然中的必然

    “正能量”的负作用

    有本长盛不衰的畅销书叫《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张德芬。我不知道你读过没有,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

    这本书说,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心境之中,他就会不自觉地总要去寻找符合这个心境的环境和东西,所以正能量心境带来好运气,负能量心境带来坏运气。更进一步,好的心境还能让人心想事成,能把你想要的东西带给你。具体的方法,就是想象。

    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 )有一句名言:“得到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那么,张德芬这个理论,就是“得到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是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个东西”。

    用张德芬的原话来说,就是“当你真心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这个理论科学吗?正能量真有用吗?

    正能量

    用想象的办法得到一个东西,这个思想并不是张德芬的原创,它来自一个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的叫作“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体系。十几年前

    流行的一本书 朗达?拜恩(RhondaByrne )的《秘密》,说的就是吸引力法则。

    《秘密〉〉也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好,吸引力法则的操作套路是一样的:你要放松自己的心情;

    想象一下自己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比如你想要一个学位,那你就想想学位证书是什么样的,得到这个学位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越仔细越好,你要坚信自己能够得到这个东西;

    向宇宙或者上帝索要这个东西,把它吸引过来;

    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个东西,并为此向宇宙或上帝表示感谢;

    等着……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得到这个东西。

    这分明一听就不靠谱,怎么还能把东西吸引来呢?

    当然,这里面是有机制的,也许上帝听到了你的心声,也许整个宇宙之中有一张正能量网络,还有人说这是因为量子物理学!

    吸引力法则有用没用我们暂且不说,我想大多数人肯定是不信这个吸引力法则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相信类似的东西。

    比如,现在有一个身材不好的人想健身,人们就会鼓励他,说你应该想象一下自己身材好是什么样。多想想健身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正能量激励方法吗?

    再比如,有很多搞成功学的人,号召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写出来,贴在墙上,每天早上起来大声朗读。“我要成为百万富翁!我要拥有大房子!我是个强人!”每天强化。我们看有些公司和组织,就经常组织员工喊这种正能量口号。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不太高级,还有别的形式。比如参加高考的学生,把名校的校徽贴在墙上,或者给自己画一张录取通知书。

    还有更高大上的做法,叫作“你的梦想是什么”。“梦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对是好词。汪峰老师最爱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以前有首歌叫《北京欢迎你》,其中有一句歌词就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梦想的年轻人才有活力,才充满朝气,才自信。

    在张德芬的另一本书《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里有个说法:为什么中国现代年轻人无法实现他的梦想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敢梦想。原话是这样的:“我一直认为,‘心想事成’应该是每个人与生倶来的本事。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心想事不成,甚至事与愿违呢?……第一层障碍是,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梦想,或是鼓励我们让梦想成真。”

    所有这一切,真的有用吗?

    当你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做个科学实验。

    负作用

    关于正能量的科学实验早就有人做过,而且做了不止一个。

    心理学作者彼得?霍林斯(PeterHollins )有一本书叫关于幸运的科学》 其中就列举了好几个这样的实验。

    1999年加州大学研究者做过的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学校里再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研究者想看看正能量梦想对考试成绩有没有什么影响。受试学生被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取 得好成绩之后,是一种什么感觉——这组就是“正能量组”;

    第二组学生的任务也是每天花几分钟想象,但想象的是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准备考试;

    第三组是控制组,没有想象任务,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实验结果是正能量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低。他们不但得分低,而且为考试做准备花的时间也最少。他们梦想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的确获得了更多自信——但自信的结果是他们就不怎么准备考试了。当然正能量梦想也有好的作用,第一组学生的心情,在考试之前一直比其他两组好。

    考试成绩最好的是第二组。他们想象了准备考试这个动作,可能这个想象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们真的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结果自然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第三组的成绩排在第二组和第一组之间。

    由此说来,正能量梦想不但对结果没有帮助,反而有负作用?

    其他实验也有同样的发现。有个研究测试了吸引力法则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有没有什么帮助。实验组的学生按照张德芬说的那样,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好工作是什么情景——比如想象自己在大公司里有个高薪的职位,想象自己坐在写字楼里工作的样子。

    结果发现,按吸引力法则进行了想象的人,他们发出的工作申请书比别人少,实际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少,收到的录取通知也比别人少,最后他们得到的工作的平均工资也比别人低。吸引力法则,只起到了负作用。

    霍林斯这本书中最有意思的是2015年的一个实验。这项研究是让大学生测试正能量思维对找男女朋友有没有帮助。

    实验者先找到一些有暗恋对象、但从未表白过的大学生,让这些学生自由想象,将来会和自己暗恋的对象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有的学生想象出来的是正能量的情景,比如跟心仪对象在教室里突然之间目光相遇,充满深情,彼此之间马上迸发了火花。但也有很多学生的想象不由自主地充满了负能量,比如一个女孩想象的是:“本来我们都是单身的,有一次我们两个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他向我发出了邀请!可是我居然跟他说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我把事儿给搞砸了。”

    根据张德芬的说法,正能量想象应该带来好的结果,负能量想象应该带来坏结果。

    但结果恰恰相反。过了5个月之后,研究者考察了这些学生感情生活的变化一想象正能量的学生,交友成功率明显不如想象负能量的学生。

    类似这样针对所谓“正向思考”( 的实验,我还在别处看到过好几个。有个实验 [1] 考察做大手术的病人,让一组病人想象自己恢复之后的样子,比如参加舞会之类;另一组病人则想象手术的凶险、恢复过程的困难——结果正能量组的恢复情况远远不如负能量组。

    还有个说法不是说比赛之前要多微笑,能给自己带来自信吗?有个研究 [2] 的统计结果是格斗比赛之前越爱微笑的,越容易输。

    这些研究一致表明,正能量对结果只有负作用。

    白日梦应该怎么做

    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听着感觉特别别扭。这种自我激励也太廉价了。如果查理?芒格炖的是真鸡汤,“梦想”这种说法简直就是用鸡精冲出来的鸡汤。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那是用一个为当时社会规范所不容的、有点离经叛道的设想激励听众,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在高喊自由。你拿一个个人的美梦糊弄自己,这算什么事儿呢?

    正能量梦想之所以有负作用,就在于它想象的是做事的结果,人们会自我暗示,仿佛已经得到了这个结果,以至于不想去做事了。

    而取得了好效果的实验,都是让人想象做事的过程。

    高水平的运动员经常要想象自己比赛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他们想的可不是拿了冠军去领奖,而是比赛的细节:场上的风向,裁判是不是公平,对手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应对,有没有可能发生意外……这样的想象有利于比赛。

    甚至还有研究说,在头脑里想象一个训练的过程和动作细节,就好像真的参加了训练一样能起到作用。

    想象过程,相当于模拟训练;想象结果,那是精神鸦片。

    如果一个人不好好面对现实,不好好解决真问题,大谈什么“梦想”,这和愚昧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