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式鸡汤

    如果你经常听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演讲,不知道有没有一种“奶油”感?我现在越听 TED 演讲,就越觉得这不是一个现代思想论坛,而是一个宗教论坛。所有TED 演讲,基本上都在说下面这些信仰:

    (1) 世界很美好。

    (2)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文化都是无价的。

    (3)我们对未来很乐观。

    我家有两个孩子,他们每次过生日都要吃奶油冰激凌蛋糕。我每次吃生日蛋糕,都想起TED 演讲的味道。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加拿大的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近年来火了。彼得森输出的东西绝对不是奶油蛋糕,而是一种比较冲的、不适合儿童的食物,就像辣椒。

    如果我们把鸡汤分成两种,那么TED 演讲提供的是“母爱式”鸡汤,彼得森提供的则是“父爱式”鸡汤。

    教授

    现在已经有人说 [1] 彼得森是今天整个西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所以我们必须讲讲他。

    彼得森2018年出了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12条人生规则他在YouTube 上有视频课程,有超过4000万次的播放量;他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上跟女主持人辩论大获全胜,使我们中国观众想到了当初丁仲礼院士接受柴静的采访。

    在这个美式自由主义——也就是“白左”——把持主流媒体和教育话语权的世界里,彼得森教授,是个保守主义者。

    现在美国有一类人叫“跨性别者”。比如,老王在生理上完全是个男的,但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位女性,不过老王并不打算做变性手术,而是保持心理和生理的二元人格,老王就是一个跨性别者。自由主义者非常尊重、理解和鼓励老王,奥巴马总统离任前就曾经要求美国各个公共场所,允许人们根据心理上的性别认同,而不是生理性别,决定进男卫生间还是女卫生间。

    欧美大学的教授们是“白左”的主力,但是彼得森教授拒绝鼓励老王的心理性别认同。老王如果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彼得森将坚持叫他王先生,而不是王女士。

    彼得森反感“白左”搞的“政治正确”“后现代主义”那一套,他呼吁把那些搞伪学术的人清除出大学。 [2] 这个态度似乎有点太激进了,不过作为一个反感TED 演讲奶油感的人,我很同情彼得森的保守主义立场,也很赞赏他尝试用学术研究结果支持自己观点的做法。

    可是读了《12条人生规则》,我还是觉得他这本书……可能不是我们读者最感兴趣的。

    彼得森,很可能信仰基督教。

    信仰

    有人公开问彼得森是不是教徒,彼得森表示他不喜欢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会把他限制在一个盒子里。不过据有人推测 [3] ,彼得森应该是个“文化基督徒”。也就是说,他并不像真正的教徒那样相信《圣经》上的每一个字,也不见得接受基督教的世界观,但是彼得森对《圣经》很有敬意,认为《圣经》故事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

    你可能觉得对大学教授来说这还是有点过分了,但是请听我帮他解释。

    彼得森不但是位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还是位临床心理医生。作为学者,彼得森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艰难;作为心理医生,他见识了太多的人间不幸。彼得森知道,如果没有一个信念,人很难在这些不幸中撑下来。

    自由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美好的,彼得森认为人生在世的本质是受苦。有些苦是我们自找的,比如你因为意志力薄弱而吸烟、酗酒,甚至吸毒,那你吃苦是自作自受——但是就算你做得再好,还是会吃苦。你会生病,会衰老,会绝望,会死亡。

    彼得森眼中的世界是个混乱和秩序的二元共同体。混乱带给人痛苦,所以我们必须用秩序对抗混乱。而宗教,就提供了这种秩序。

    而当今世界,正如尼采所说,上帝已死,信仰宗教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去人们曾经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而打来打去,现在为了避免这些争端,西方社会连意识形态也不讲了,开始倡导“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

    结果世界变得更加混乱。

    这个混乱的世界里有很多失败者。自由主义者对他们充满同情和表面上的关爱,可是这根本不解决问题。“白左”的“母爱”理念是,什么都是政府的问题——吸毒不是你的错,是你从小家庭环境不好,是政府对不起你,所以你有权闹!

    但是彼得森提倡的是“父爱”理念。彼得森认为人应该自立自强!而宗教故事,就给了我们奋斗的道德力量。

    在彼得森看来,考察《圣经》故事的真伪没意义,这些故事的价值在于它们是2000年心口相传的东西,已经融人我们的基因之中,它们不是关于事实的,而是关于道德的。而这种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道德,最有力量。

    这就相当于“叙事自我”——你总给自己讲一个什么故事,就决定了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给男人的指南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有个说法 [4] 我很赞同,他说彼得森的《12条人生规则》并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他的目标读者应该是那些正在生活中挣扎的青年男性。

    彼得森特别有意思,他举了龙虾的例子。龙虾这种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5亿年,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所以如果说龙虾身上有什么气质跟人一样,那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气质。

    龙虾的气质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公龙虾打败所有对手之后,会划定很大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地盘。别的公龙虾绝对不敢进它这个地盘,而母龙虾们则争相跟他交配。

    虾犹如此,人何以堪?胜了的公龙奸代表秩序。母龙奸可以随意挑选公龙虾,她们代表混乱。而那些战败了的公龙虾,也就是广大草根男性,代表受害者。

    失败的公龙虾是被打疼了,打服了,打怕了。动物学家观察到这些龙虾的行为模式都跟胜利者不一样,它们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彼得森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表示,人也是这样。

    所以彼得森的最根本建议就是站直了别趴下!千万别在精神上垮掉。自由主义者总把你描写成受害者,但是你自己不能整天一种受害者心态,不要怨恨父母,不要报复社会。你应该:

    (1) 承担个人责任。人生在世有些事必须你去做,而且必须做好。

    (2) 照顾好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

    (3) 只跟看得起你的人交朋友。

    (4) 好好教育你的子女。

    (5) 尊重传统。

    (6) 你需要纪律,需要勇气,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

    (7) 先把自己的事管好了,再去想什么“资本主义”“政府与社会”之类的大问题。

    (8) 谦卑,不懂的别胡乱发言。

    (9) 早餐多吃点脂肪和蛋白质,摆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精神点……

    总而言之,彼得森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什么自由,而是责任。

    我看他这些建议,就好像是一个在外面打了好几年仗的老兵,退伍回家一看自己的儿子没出息,刚刚还被邻居给欺负哭了,于是他走过去,对儿子说的话。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一-但是他接下来的一句可不是“至少我们还有梦”,而是你得自强啊孩子!

    中国人可能觉得这些建议没什么,我们小时候接受的不就是这种鼓励吗?但是西方国家的青年,特别是加拿大这种“白左”当道的国家,彼得森这个声音还真不算陈词滥调。自由主义媒体只会像关爱小动物一样同情这些孩子,有时候给点安慰,而彼得森不但把孩子扶起来,还往上拉了一把。

    世界的两面

    彼得森这些建议我完全赞同,我看他的电视辩论甚至可以说感觉特别解气。我希望我儿子长大以后读读彼得森这本书。

    但是我觉得他没把这个世界给说全。人毕竟不是龙虾。世界固然有时候弱肉强食,但是也真的有关爱、合作的一面。个人要自强没问题,但是社会也的确可以做一些事情。

    更重要的是,混乱也不见得就不好。混乱能带来创新。如果人人都按照经典的教条行事,社会就会缺少生气。

    彼得森说女性心思多变,今天喜欢这种明天喜欢那种,随意挑选男性,所以女性代表混乱,男性动不动就被女性羞辱,现在在大城市没有房子的男性可能对此深有同感。可是话说回来,也正因为有这些挑剔的女性,男性才有动力,经济才能增长,社会才能进步。

    我们中国社会还远远没发展到美式自由主义的程度,所以我们大概不会对彼得森这本书有强烈的情感反应。

    但是这本书能告诉我们,自由主义并没有在西方社会一统天下,传统常识仍然有意义,而且时不时就有可能变成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