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绩效使能:超越OKR > 神奇的内在动机

神奇的内在动机

    相信你在阅读上面的内容时,一定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绩效管理要从外在动机转向内在动机?为什么说内在动机才是激励的本质?好问题!接下来我就带你体验一下动机之旅!

    动机发展史上,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学派,一是赫尔(Hull)的实验心理学派。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主要由性(Sex)和攻击(Aggre-ssion)这两种驱力所驱使。

    (2)实验心理学派赫尔认为,人主要由四种驱力所驱动,分别为:饥饿(Hunger)、渴(Thirst)、性(Sex)、疼痛避免(Avoidance of Pain)。

    这两种理论在驱动力发展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确实能有效地解释大部分人的行为。比如:当你饥饿时,那么一盘美味的牛排足以让你为之而奋斗,这时你的驱动力就是减少饥饿(Hunger)。曹操行军时,也曾用望梅止渴的方式驱动着整支队伍前行,这时驱动队伍前行的驱动力就是减少口渴(Thirst)。

    但正如时下流行的那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古希腊有一个关于潘多拉的神话,道出了好奇心的魔力:

    相传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盗取了火种之后,作为惩罚,宙斯用黏土做成了地球上第一个女人,就是潘多拉,用以作为惩罚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潘多拉于是和埃庇米修斯生活在一起。不久后,普罗米修斯带给埃庇米修斯一个大盒子,并反复叮嘱他一定不能打开,但潘多拉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女人,普罗米修斯的反复叮嘱反而使她更加想打开盒子,她想:“普通的一个盒子何必藏得这么隐蔽?而且又盖得这么紧,到底为什么呢?”趁埃庇米修斯外出时,潘多拉悄悄打开了盒子,结果里面并没有潘多拉所期待的东西,而是无数的灾祸虫害。在潘多拉打开盒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那是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盒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由于潘多拉的好奇,灾难与瘟疫逃出来,从那时起,灾难们日日夜夜、处处危害人类,使人类受苦。

    在慌乱与害怕中,潘多拉赶紧关上了盒子,结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自此,虽然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可贵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励。在死亡以前,希望永远存在,人生也绝对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潘多拉为什么不顾反复叮嘱,非要打开魔盒一看究竟?这就是好奇心的魔力所在,人类天性好奇,凡事总想探索一番。

    撇开神话不说,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用上述两种理论,很难解释很多行为:

    (1)1925年,达希尔(Dashiell)发现,即便是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兔子,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抛下身边的美味食物而不顾,去探索“趣味”空间。这显然有违赫尔驱力理论中的“饥饿”驱力。按照赫尔的理论,兔子在饥饿状态下,食物应当是兔子的主要驱力,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2)1930年,尼森(Nissen)发现,兔子会穿越电网,“甘愿”忍受电击疼痛去探索对面的“趣味空间”。这也有违赫尔的驱力理论。按照赫尔的理论,兔子应当避免触碰电网,以减少疼痛(Avoidance of pain),但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

    (3)更进一步,很多心理学家发现,小孩对很多事物生而保持好奇,总想去探索一番。驱使着人类去不懈探索未知世界的并非饥饿、渴、性和避免疼痛这些驱力。

    (4)美国雷丁大学动机科学实验室(Motivation Science Lab)主任村山(Murayama)做过一个实验,当在人们面前呈现一个魔法时,人们甚至甘愿被电击一次,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去探索这个魔法[2]。村山更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好奇心和美食一样,刺激的是人脑纹状体的相同部位。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L.Deci)等正是基于这些发现,将这种不由外部力量驱使,根植于人内心的三大基本需求,称为内在动机。德西指出,人的这三大基本需求包括:

    ·自主(Autonomy):希望对自己所做的事有选择自由,而非被迫。

    ·胜任(Competence):希望自己能掌控环境,胜任工作。

    ·关系(Relatedness):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这三大基本需求构成了内在动机的核心要素,驱动着人不停地探索未知世界,展现出无穷的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在动机,我们先来看看外在动机的作用。外在动机是指以获取诸如金钱、奖品、食物等物质类激励作为行动目标的动机。比如,每天搬1 000块砖,如果是为了获得100元酬劳,那么这100元钱就是外在动机。

    当目标非常明确时,外在动机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它能非常精准地激发员工为之而努力。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外在动机在针对创造性工作时,就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科学研究表明:

    (1)内在动机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其创造性强于外在动机驱动的人。事实上,外在激励会削弱人们的内在动机。

    (2)内在动机能很好地激发个体更深层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多篇文章,然后让他们进行复述,同时告诉其中一组学生,他们每复述一篇文章会得到1美元。实验结果表明,有金钱激励组学生记忆的内容要多于没有金钱激励组,但他们对文章理解的深度远不如没有金钱激励组学生。这充分说明:外在激励可以增强机械记忆,却减弱了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得到了数量,却牺牲了质量。

    (3)内在动机能让人更有恒心和毅力。基于内在动机工作的员工,在一项工作上坚持的时间会更长;与之相反,基于外在激励工作的员工,当外在激励存在时,他们工作很努力,但一旦外在激励撤销,员工的工作兴趣会立马减退。

    (4)内在动机能激发个体的挑战意识。研究表明,当工作是员工自主选择时,员工的承诺意识更强,也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去挑战自我。心理学家为此也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去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去完成,并给其中一组学生一定额度的金钱激励。实验结果表明,金钱激励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去完成,而没有金钱激励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超出他们当前能力的任务去挑战自我。

    (5)内在动机能增强个体幸福感。理查德·舒尔茨(Richard Schulz)通过一个研究发现,处于内在动机状态下的人,患疾病的概率更低,死亡率也更低。

    综合起来,内在动机让人们跟随兴趣、自主选择、体验到挑战的乐趣,因而从长远来看,他们更富有创造性,更有毅力,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身心也更健康。

    [1] 韩非:《韩非子》,高华平等译注,中华书局,2015,第237页。

    [2] 资料来源:文章“The power of curiosity”,APA Monitor on Psychology,De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