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30页

第130页

    比如,一位先生要去商场买一双鞋,那么他走进商场之后通常会直接走到卖鞋的那个楼层,然后再径直走向自己心仪的品牌专柜,很快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款式,试穿合适后便去收银台付款,拎着鞋回家。男性在购买的过程中通常目标都非常明确,他会在心里规划出一条最快捷简便的路径,然后直接朝着目标而去,达成目标后便会返回,通常一点多余的事都不会做。我们可以发现,男性的购买行为多少带着狩猎的逻辑,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推测,这很有可能是旧石器时代男性的狩猎行为所产生的惯性。

    女性则完全不同,有生活经验的人想必都有亲身体会,比如,一位年轻的女性,原本打算去商场买一双鞋,但她刚一进商场很可能已经忘掉了本意,因为她发现了漂亮的新款服装,之后又发现了可以搭配服装的挎包和帽子……结完账后,她饿了,打算去顶楼的餐饮区买一些泡芙和奶茶,而且不能坐直梯去,要走扶梯,因为那样可以顺便路过化妆品的柜台……

    当她心满意足地离开商场时,一定是满载而归。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进入商场之后,遵循的是采集的逻辑,她们的注意力比男性更加宽泛,可以看到很多男性察觉不到的细节,会对琳琅满目、花样众多的商品进行细致的挑选。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两性分配注意力的习惯是不同的。但并非所有人都完全遵循这个逻辑,这只是一种统计上的倾向,单刀直入的女性和寻寻觅觅的男性有一定比例的存在。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的地下一层,曾经发现过一个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考古结果显示,2万多年前,有一批智人在这里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今天,这个遗址上已经建起了一个小规模的博物馆,每当我路过那里时都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2万多年前的智人在王府井附近的原野上采集和狩猎,2万多年后的智人在王府井附近的商场里“采集”和“狩猎”,我想这就是历史的惯性吧。

    其实,采集和狩猎的分工给男女带来的差异远不止于此,今天网络上有很多段子用以挖苦男性对时尚的无知,比如,当姑娘们兴高采烈地谈论各种口红的色号时,男性的反应通常是“有区别吗?”,那些诸如“粉漾魅惑”“小胖丁”“coco小姐”一类的词汇是大多数男性难以理解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性真的分辨不出那么多种颜色。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负责采集的女性需要筛选各种各样的果实,果实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即可表示其不同的成熟度,如果一个女性可以用眼睛更好地分辨出颜色的细节和层次,那么她在采集时自然就有着更高的效率以应对匮乏,而不必在那些不宜食用的果实上浪费时间。正是在这种筛选压力之下,女性眼睛中演化出了更多有助于分辨颜色的视锥细胞,可以更好地将那些适于食用的成熟果实挑选出来。然而,同样的事情对男同胞来说则困难得多,因为他们忙于狩猎,更多的视杆细胞被演化出来用以追踪运动物体。

    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智人的历史大约有30万年,他们在29万年左右的时间内都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在时间上所占的比例超过95%,同时还有一些考古证据显示,在智人出现之前这种生活方式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从更大的人类学概念上来看,采集狩猎的时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占的比例可能超过99%。有人类学家通过观察这种状态的社会发现,在攫取经济中,就带回食物的效率而言,女性要高于男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即便是经验最老到的猎人,也无法保证每一次狩猎都有收获,在没有猎枪和电网等先进工具的帮助之前,传统狩猎的成功率基本不超过50%,个别地区甚至在10%以下,很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男人们信心满满地出门打猎,回家时却两手空空、饥肠辘辘,白白消耗了很多精力,甚至可能一去不回,因为狩猎的危险性非常高。而女性则不同,由于她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采集上,便使得她们每次出门都能或多或少地带回一些食物。海伦·菲舍儿博士(Helen Fisher)曾经表示,在采集和狩猎的部落中,大概有60%~80%的食物是由女性提供的,因此在旧石器时代的很多族群中,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并不低。虽然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但是就目前很多学者的观点来看,大体来说,旧石器时代的男性还远远没有支配性的地位。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如何改变的呢?为什么在之后的文明历程中,世界各地都先后建立起了父权社会,男性开始逐渐地占据了支配地位?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价值观也开始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一些民族传统道德的一部分?

    这一切改变很有可能是农业带来的。

    今天有很多人类学家坚信一点:父权社会极有可能是在农业生产开始之后才形成,男女的社会地位之所以会失衡是因为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变了。在农业生产开始以后,人们开始在居住地附近种植农作物,相对来说,谁的力量大、耐力好,谁的产量就更多。因此在农业社会中,男性成为了主要劳动力,他们也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其直接结果就是男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升。事实上,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一个地方的资源出现匮乏之后,人们可以迁徙到新的家园去,而农业生产改变了这种情况,农作物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况且农民也无法携带耕地迁徙,因此,为了适应农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古人类的定居生活开始了。

    与四海为家的生活相比,定居生活的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遗产,土地、房屋、粮食和牲口都有了归属。这些以前迁徙时无法随身携带的东西,可以作为财产留给下一代来继承,这大大有助于基因的顺利扩散,并使得后代免受匮乏的折磨。同时,处于优势地位的男性设计出各种规则、制度,试图控制和约束女性,比如让女性头裹面纱或闭门不出,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后代是自己的血脉,以继承自己的遗产。这种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男权社会的底层逻辑,可以说,当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开始种植农作物时,两性之间的地位失衡便开始出现了。

    然而,人类真正开始农业生产的时间大约只有一万年左右,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占非常小的比例,对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来说,农业社会中两性之间的失衡并不是常态。今天,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下的我们是否应该仔细反思一下曾经的道德观呢?那些来自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价值观是否依然适用于今天这个世界?毕竟,从生产方式来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价值观仅仅源自极其短暂的一段时间,与整个人类进化的辽阔尺度相比,这种价值观显得非常狭隘。

    就我个人观点来说,男女平等才应该是人类的正常状态。

    农业生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但这一生产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还远远不止这些。在进行更多的论述之前,不妨让我们回到逻辑的起点来探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类究竟为什么要开始农业生产呢?

    还是因为匮乏。

    有不少学者曾经论述过,农业对人类来说是个非常糟糕的生产方式,因为我们的身体结构原本是用来适应采集和狩猎的,当不得不开始农业生产的时候,我们便把自己囚禁在一个新的“生态位”里,繁重枯燥的农业活动会不断折磨祖先的肉体和精神,然而人口的压力却迫使他们必须继续下去。智人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很可能在于环境的一次突然恶化。

    这一切要从一种白色的小花开始说起。

    新仙女木事件

    仙女木属于蔷薇科,是一种生性喜寒的植物,当环境适宜时,它们会盛开出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有一种冰雪冷艳的气质。植物学家经过调查发现,这种植物曾于大约1.2万年前在世界各地广泛生长,这也意味着,当时很可能曾经出现过一次剧烈的全球降温事件。当今的学术界将这次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在白色的花海中,智人迎来了凛冽的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