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66页

第166页

    生物学家推定,现代灵长类动物最后的共同祖先,很可能生活在树上,因为灵长类动物的手掌与树栖动物的爪子很像。但是,将“树栖进化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灵长类动物身体的其他器官,并不见得总有道理。现在,很多科学家都抛弃了这个观点,即灵长类动物的视物方式,是适应丛林生活的结果,因为他们需要在树林间飞奔跳跃。英国人类学家马特·卡特米尔指出,“虽然双眼长在头部的前侧确实可以增加立体视觉弧度”,但是,产生的“双目重叠效应”缩短了“立体深度视觉可以作用的距离”。他并不认为树栖哺乳动物会拥有更大的大脑或者嗅觉敏锐度会降低,人类往往会给其他灵长类动物贴上“这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的标签。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要不断地变化和修正,才能保持科学的灵动性。

    不管过去的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决定我们眼睛生长的位置,“观察”的行为本身绝对是一种天赋,我们应该铭记这一点。“设计论”[2]的支持者,多是按字面意思理解《圣经》的那些人,他们争辩说,自然的复杂性是上帝存在的最佳证据。上帝设计论最著名的表述,是英国牧师威廉·佩里所做的。在其1802年发表的《自然神学》一书中,他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书的开头部分,他使用了那个广为人知的钟表匠类比,用以解释自然和人造之物的区别。他说,如果在旷野里发现一只手表,从它的复杂程度可推断,一定是某个聪明智慧的钟表匠为某个目的所造的,而钟表匠本人却是上帝的有意之作。然后,他将人的眼睛和望远镜做对比,并且断定,“不证自明,人的眼睛正是为上帝所造、用来观察物体的,望远镜则是为人所造、用以辅助眼睛的”,还很详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1986年,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著作《盲眼钟表匠》。他在书中驳斥了佩里的目的论和引用的例子。他认为:“望远镜和眼睛、钟表和生物之间的类比是错误的。”达尔文发现的自然选择过程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现在我们了解到:自然选择是生命存在的原因,显然也是所有生命形式存在的目的。自然选择本身没有思想和目的性,不为将来而计划。随后,道金斯论证了结构复杂精密的人类眼睛,在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怎样一系列细微的变化。对此,他在之后出版的《攀登不可能之山》中,用大量笔墨详细地加以论述。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还将有无数人不断探索和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

    道金斯仔细研究了神创论中的漏洞,比如,神创论者相信上帝需要他们来帮助证明其存在,他们认为眼睛的结构极为精巧,需要角膜、虹膜、视网膜、晶状体、眼房水等各部分完美协调,才能行使功能。这显然不是演化论所能解释的,因为“毫无章法”的大自然怎么能指挥各部分同步互动、协调一致呢?道金斯回应道,眼睛并不是只在完善工作时才有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多数视力受损的人即使不戴眼镜,也仍然可以躲开障碍物,正常生活。有限的视敏度不等同于失明。对于躲避捕食者的动物来说,即便是对日光下阴影的基本反应也至关重要。对于一种生物来说,其感光技艺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该生物防御系统的增强——它会对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敏感。正如科学作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所说:最开始,初级的光感受器操纵着原生动物的视觉,此后,动物眼睛的演化进程就变得清晰可见了。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视觉器官差异明显且异常复杂,它们各自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进化和发展。

    当然,在佩里和道金斯的论述之外,还有其他观点。适者生存演化论像地心引力一样容易得到证明,它既不排除又不驳斥某种支配性神力的存在。还有,眼睛的复杂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古代希伯来寓言。科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行的方式,但科学没有告诉我们是谁启动了世界的运转,是谁每日调整它转动的节奏,是谁倾听着我们的祷告。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关注的是我们周围世界严酷的现实,如同绘画、宗教、诗歌一样,科学对世界充满恭敬和赞赏。关于人眼的科学发现,可以证明世界的奇妙与荣耀。我们与其他生物一样,都在四处奔走、张望。据我们所知,面对绮丽的美景,人类是唯一会感到目眩神迷的动物。

    倨傲之眉

    查尔斯·狄更斯擅长为他笔下的角色赋予一些怪异的体态特征,以此把人物塑造成经典,甚至成为一种意象。他只用一个特征,就把那个虚伪油滑的人物尤赖亚·希普(《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反派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他写道:那个卑微的小流氓没有眉毛。眼睛上方没有毛发虽然罕见,但并没有什么危险。即使没有眉毛,甚至全身各处都没有毛发,我们也能生存,但问题是,眉毛的一些重要功能,我们就无从得知了。眉毛能够阻挡尘埃和汗水,从而保护眼睛。眉毛一旦缺失,人们首先会注意到这种保护功能的消失。科学家们曾经与西塞罗的观点一致,认为保护眼睛是眉毛的首要功能,但这种“遮阳棚理论”最终被“表情论”取代。

    眉毛最重要的工作似乎是作为配角,辅助眼睛这个主角表达感情。有关面部表情的研究显示,眉毛在快速表达情绪和执行其他交际任务方面至关重要。最明显的是,人们在表示惊讶时会高高挑起眉毛,沉思时则会蹙眉。除此之外,眉毛还可以表达很多情绪,比如耸肩或赞赏。眉毛会给眼睛添加一个特别的轮廓,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下方的眼睛上,漫画家们一直深谙此道并积极运用。在老动画片中,人物的眉毛会从脸上跳起来,以表达吃惊或沮丧,这是一种简图式表达,与眼球从眼眶里伸出来或蒸汽从耳朵里冒出来的表达方式类似。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用来表彰或讽刺那些令人惊异的科学研究(比如第十章会提到的“肚脐绒毛研究”)。2002年,这项活动的主办者马克·亚伯拉罕解释说:“这些研究项目令人‘扬眉瞠目’,有些甚至让你‘表情尽毁’。”

    科学家把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这种独特的挑眉动作称为“闪眉”。在许多场合下可以看到这种符号性表达,在首次见面时尤为明显。达尔文在1871年的重要著作《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中,论述了狒狒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眉眼动作。作为一个慈爱的、宠溺孩子的父亲,达尔文用数天时间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的发育和成长,并与动物园中灵长类动物幼崽的类似行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并无太大差异,诸多下午的潜心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效。对灵长类动物更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后半叶,之后,科学家们积累了不少眉眼行为方面的记录资料。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罗伯特·M.萨波斯基研究野生狒狒多年。他描述了一只好色的年轻雄狒狒的行为,它在路上碰到两个路过的雌狒狒,对它们做了一个“闪眉”,“这只雄狒狒就像在‘脱帽致意’”。

    如同标志化的漫画形象和舞会面具一样,美国演员格劳乔·马克斯也具有一张标志性的脸,成就这张脸的是他具有传奇色彩的眉毛和胡子。他眉毛一扬,风流尽显,而其他演员需要用一整套的微表情才能将同样的感觉表达出来。像马克斯一样,查尔斯·卓别林最初也是舞台剧演员,需要在舞台脚灯前近距离地面对观众表达细腻的情感,因此眉眼表情至关重要。还有默片巨星蒂达·巴拉和舞蹈家列奥尼德·马辛等,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表演。程式化的、夸张的面部表情,也是日本歌舞剧和能剧的组成要素。

    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演讲家德米特里厄斯说,“眉毛只是脸部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表达出来的蔑视,可以使整个人生黯淡无光”。源于拉丁语的“目空一切”一词,就与眉毛相关,它指的是用眉毛表达“轻蔑、鄙视”。善于描写细节的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里,精准地描写并对比了两个家族的眉毛特征:“高傲的、时感惊讶的纳博科夫家的人,长着上扬而直入鬓角的眉毛,但并不浓密;而科尔夫家的人,眉毛弯弯,却稀少疏淡。”弯眉传递的信息更多。《石中之剑》的作者T. H.怀特在其儿童小说《玛莎小姐》中描写过一个人,他总是用“扬眉瞠目”表达吃惊和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