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281页

第281页

    就在韦尔斯写下上述文字前后,据称亨利·福特(Henry Ford)也曾说过,历史仿佛是由“一个接一个了无生趣的事实”组成的。(我们无从得知福特是否读过《世界史纲》一书,如果读过,他又该作何感想。)类似的历史并无太大意义。学生常常不知为何而学,而教师也常常不知为何而教。如果历史能够向读者讲述我们身处的社会和周遭世界的趣事、要事,剖析前因后果,引人入胜而又催人奋进,那么历史是值得学、值得教的。要使细节产生意义,我们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演变中,观察一个特定民族、国家、群体或世界的历史演变。

    但究竟是何种演变和哪些群体呢?历史学家在不同的维度进行历史叙事。有人书写特定的社群或历史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或阿兹特克帝国的兴起。有人在更高的历史维度叙述,涵盖整个历史时期或区域,如古罗马史或美国史。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历史叙事,而且书写美国史甚至整个西方文明史其实都相对简单。此外还有第三维度,即我们今天熟知的世界史。世界史学者们试图探寻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细节如何连接着更宏大的历史演变。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世界历史叙事自然比特定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叙事包含“更多的史实”,这也是为何讲述世界历史更加困难的原因。《极简人类史》一书正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历史而写。

    当我们进一步涉足被称为“大历史”的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时,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大历史演变过程将人类历史和地球历史融入宇宙演化史。典型的大历史叙事通常从多个维度审视历史。它往往从宇宙学家称之为“大爆炸”的宇宙开端落笔,在开头几页就进行描述;接下来,随着原始宇宙(仅由氢原子、氦原子和大量能量组成)产生日益复杂的事物,大历史开始描述逐渐出现的更加复杂的实体。许多学生认为,大历史课程可以满足他们对生命、地球和宇宙等宏观问题的好奇心,而这些话题恰恰又是他们十分希望了解却被大部分学校课程忽略的东西。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希望讨论这个宏大故事的最新走向,他们希望讨论未来。这自然而然将历史引入了环境研究领域,后者也是一个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领域。什么是“人类世”(Anthropocene epoch)?廉价能源是否会耗尽?新技术能够支撑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吗?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人类世界以外更宏观领域的“大历史”的领悟,必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上述议题的实质。

    一些人怀疑,即使我们将历史回溯至地球起源,我们恐怕也无法得到一部连贯的人类史。但事实上,这部人类史一直存在,而且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本《极简人类史》旨在通过讲述一部人类简史,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概要。我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厘清世界历史中纷繁芜杂的历史事实,成为他们在这个陌生领域的导航地图和指南针。从这个意义上讲,《极简人类史》就是一套导航工具,它的作用就像学习地理时所用的地图:它如同一个宏观的提纲,让你在学习具体史实的时候,脑海中始终存有更大的历史背景。你还可以把它想象成乘飞机俯瞰曾经徒步穿越过的乡村。乘飞机或许看不到太多的细节,但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地形;单独的个体或许会模糊不清,但你能更容易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部人类简史仅仅大致勾勒出人类这个神奇物种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重要线索。当然,其他历史学家很可能会以不同方式梳理这些线索。尽管如此,随着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史(大历史)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就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达成了共识。《极简人类史》最重要的三章即是希望从这些共识中提炼精华。当然,简短有其弊端,但也有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坐下来一两次就可以读完,时间紧凑得你读到结尾还能记得开头的内容!

    如何使用《极简人类史》

    《极简人类史》发端于为《宝库山世界历史百科全书》(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第1版撰写的一系列回顾性文章。后来,教授世界历史的老师发现这些文章在课程设置、课堂准备和学生复习等方面颇有价值,于是决定将其合并成册进行出版。跟随本书主体内容,读者将从宇宙诞生一路前行至现代社会。此外,本书还包括三篇附录,希望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

    鲍勃·贝恩(Bob Bain)和劳伦·麦克阿瑟·哈里斯(Lauren McArthur Harris)(两位原来是世界历史教师,现在研究教师培训方法)为本书撰写了学习指南,即本书的附录A。附录B讨论历史分期的复杂议题:我们如何将历史划分成便于操作的版块。附录C则包含一些可供参考的补充书目和网站,如“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的网站。

    尽管有种种不足,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书,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或许粗糙但却有益的世界历史轮廓,就像16世纪航海家们使用过的地图一样。尽管它们最终被更精确、更复杂的现代地图取代,但是在当年,这些地图显得出奇得有用。希望本书亦能如此。

    我们真诚地希望你能喜欢这本《极简人类史》,但愿它能向你展现出人类世界宏大、复杂,时而忧郁悲伤,时而催人奋进的历史画卷。这是我们人类自己书写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1

    前传

    开端之前

    在人类历史以外,还存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即地球史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本章“前传”正是希望在这个更大的范畴之内,讲述人类过去的历史——这也正是“大历史”研究的范畴。正如我们需要用世界历史,来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区域的历史一样,我们也需要一个更大的背景,来帮助我们看清人类历史在地球史乃至宇宙史中的位置。如果我们要进行超越人类自身历史的思考,我们就需要“大历史”。

    20世纪中叶以前,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没有历史,它始终存在着。但我们有理由对此假设持怀疑态度。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找出证据,发现大多数遥远的星系一直在离我们远去。这些证据表明宇宙可能一直在膨胀。如果宇宙在膨胀,则证明它过去一定小得多,而且在遥远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它可能被压缩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空间内——甚至比一个原子还要小。

    20世纪中叶,大部分天文学家积累了足够的证据,证实上述猜测正是以前发生过的事实。我们发现,人类并非唯一拥有历史的创造物。地球有自己的历史,整个宇宙也有自己的历史。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开始能够讲述这段历史,并将人类历史视为一部更宏大、更科学的“创世史”的一部分。本章人类史“前传”希望以21世纪的知识视野,向大家提供这部大历史的概览。(几乎人类的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宇宙起源的故事,这些创世故事——对那些相信它的人来说并非“神话”——试图为所有生命赋予意义,这些意义通常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文化来源。)

    宇宙出现在大约138亿年前,源于宇宙学家所说的“大爆炸”。这是所有历史日期的开端,我们对大爆炸之前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在此之前是否存在时间、空间甚至虚无,我们缺少任何与此有关的信息或是理论;这也正是创世故事开始的时候。但是其实,从宇宙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便能够讲述一个符合现代科学基本理念的创世故事——这个故事建立在大量且仍在不断增加的证据之上。

    当宇宙刚刚出现时,它极其微小,很可能比一个原子都小。然而,在其内部蕴含着组成宇宙所需的所有物质和能量。此时的宇宙温度极高,(几乎无法用数字衡量!)以至于物质、能量、粒子、空间和时间全都混杂在一起。随后,在巨大能量的作用下,宇宙发生急剧膨胀,其速度可能比光速还要快。在暴胀过程中,宇宙逐渐冷却。正如蒸汽最终会凝结成水一样,宇宙在冷却过程中,也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变化”。从宇宙诞生的第一秒开始,各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就出现了,包括引力(一种将万物拉拢聚合的力量)与电磁力(一种促使异性电荷相吸,同性电荷相斥的力量)。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此时也出现了。然而诞生初始的宇宙变化剧烈,大部分粒子一出现就消失,转化成宇宙中的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