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381页

第381页

    未来的人们可能会对希特勒的反共运动提出质疑。他们会询问:“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上不是有一些相关吗?难道德国不是国家社会主义的领地,而俄国不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吗?”

    相似的意识形态不一定能防止冲突,并不一定会比迥异的意识形态造成的冲突少。历史上的真实争端存在于更深的层次。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依旧是德国,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然是苏联。它们之间经年的霸权之争从未止息。相反,照希特勒的观点,如今这种论争得到了逻辑的和“科学的”基础。该基础是他在地缘政治学中发现的。

    地缘政治学家宣称已经在政治和地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确定的内在关系,他们把欧亚大陆地块分成“心脏地带”和“周边地带”。按照他们的说法,控制了心脏地带并获得入海口苏联的人就会控制全球。这一心脏地带就在苏联。希特勒聘用德国的首席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尔做他的政治顾问,叫嚣苏联要通过共产主义控制全世界的危险。但实际上,希特勒本人却觊觎苏联的心脏地带,并以此确定他的目标。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苏联何以对1933年的事件态度暧昧。苏联人对日本的行径已经感到紧张了,便与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法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时,看到纳粹在德国迅速崛起,苏联人开始四下寻找新朋友。当希特勒初次试验他的实力,以退出国际联盟来消除施特雷泽曼的工作之时,苏联却成了国际联盟的一员。

    虽说墨索里尼无疑地和他的同胞一起怀有对其北方蛮族的传统蔑视,他却向希特勒伸出了合作之手,并对之表示欢迎。随后便是双方外相礼节性的短暂互访,到了1934年,在精心安排的热烈气氛中,希特勒访问了罗马。尽管游行和宴会轰轰烈烈,由于有人不断提出奥地利这一棘手问题,访问以不和告终。

    1929年的经济崩溃并非没有波及意大利。由于害怕破产,墨索里尼逐渐加强了控制。“领袖”最初宣言时所受到的热情欢呼,却成了空洞的许愿。墨索里尼对群众不满的症状诊断正确。要创造一个新的事业——即转换的时刻到了。

    他同样始终关注着国际联盟的蹒跚脚步并且一一记录在案。“领袖”估量着,意大利只是一个王国。罗马都曾经是个帝国。哪里是最不设防的国家而且他又能找到理由去进攻呢?他贪婪的目光瞄准了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

    由于始终关注自己境内之事,“这个祭司王约翰的神秘王国”(参见第41章)在差不多1 600年的人类进步中总算幸存了下来。那里崎岖的土地和益发粗犷的战士都颇具传奇色彩。它对未来的帝国的缔造者是一块绊脚石。这些皮肤黝黑的基督徒不仅擅长投枪置人于死地,而且还习惯于肢解战俘。如前面第62章所述,意大利曾经试图并吞阿比西尼亚,却于1887年在阿多瓦蒙羞战败,对这次败绩意大利或许可以原谅,却无法忘怀。双方在1928年签署了庄严的和约。

    1934年12月,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两军在意属索马里兰的有争议的边界乌瓦鲁阿尔发生冲突。墨索里尼佯装愤怒,要求赔偿并拒绝仲裁。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向国际联盟提出议案。正如墨索里尼所料,国际联盟倾听之后却无行动。随后墨索里尼宣称,他最终同意仲裁,诡计得逞了。

    墨索里尼准备就绪之后,立即入侵埃塞俄比亚。海尔·塞拉西的军队赤脚手持长矛,表现出了他们举世闻名的勇敢。他们不是意大利的坦克、机枪和轰炸机的对手。意大利的飞行员,其中就有“领袖”自己的儿子,幸灾乐祸地报告说,直接命中手无寸铁的埃塞俄比亚平民和观看“如同开花一样”的大火是一场多么“美妙的运动”。

    国际联盟最终判定意大利是“侵略者”,并投票加以制裁。但英国却不肯关闭苏伊士运河,以免“发展成战争”。1936年5月9日,墨索里尼得以宣布意大利国王为埃塞俄比亚的皇帝,而国际联盟却如死人一样默不作声。

    下一个动向是希特勒的。在违反《凡尔赛和约》、重新征兵之后,他又破坏了斯特雷泽曼——布莱恩德的《洛迦诺公约》,派遣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地区。为元首和领袖携手行动的舞台已经设置完毕。场景就是西班牙。

    1936年,以“阿根廷娜”知名的一位西班牙舞蹈家安东尼娅·莫尔西去世。这位出生于阿根廷的女子通过她高超的舞技和尊贵的举止,似乎在一切见过她的人的心目中,就是西班牙荣耀的活生生的象征。西班牙仅有的另一个公众象征——国王,那时却在尽力制造完全相反的印象。如同他之前的许多波旁王族的人一样,阿方索十三世也不够聪明。

    阿方索耽于在国外游玩而不顾国内的政务,他把政府的日常工作交给德·埃斯特拉侯爵,也就是里维拉一世。1925年,这位贵族取得了独裁的权位,用高压政策求得一种稳定的秩序,却激起了他的贵族同伴的反对,他们于1930年说服国王甩掉了他。1931年,西班牙人民也甩掉了国王,西班牙遂成为一个“工人共和国”。但西班牙人和德国人一样,缺乏自治政府所需的教育和耐心。他们很快就分裂成许多虚弱的地方个体,而随着大萧条余波四下泛滥的社会动荡便席卷了西班牙。

    1936年7月,新闻焦点从阿比西尼亚跳到了西属摩洛哥的梅利利亚,包括加纳利群岛前总督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内的一伙将军,在那里煽起了一次反对新成立的“人民阵线”的暴乱。“人民阵线”是个左翼联盟,在议会中取得一场和平的胜利,战胜了保皇党、共和党和教士。

    随后的斗争持续了几乎3年。最后只落得西班牙国库空虚,市民疲惫不堪,城市被欧洲初试的轰炸战破坏殆尽。以胜利者姿态涌现的佛朗哥将军成为独裁者或“元首”。其类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并非偶然。本来是“民族主义者”和“忠于共和政府者”之间开始的一场内战,通过武装干涉,演变成了柏林和罗马为一方,莫斯科为另一方的第一次实力测试,并以柏林和罗马获胜告终。

    我要再一次请你们忘掉“意识形态”而研究一下地理。这样就会更明显地看到,在西班牙“忠于共和政府者”(即共产党人)的胜利意味着什么。苏联的影响突然投射到西欧的这处焦点之上,恰好发生在法国腐朽衰弱,而英国随着爱德华八世的退位也受到决定性的震撼之时。因此,英、法两国欢迎佛朗哥获胜,比起德、意两大邪恶势力,他毕竟要稍逊一筹。1937年以保持西半球不受欧洲冲突为宗旨的中立条约,仍旧允许美国向葡萄牙出售武器。这些武器不难找到方便的途径进入佛朗哥的手中。

    缺乏现代武器和军事纪律从一开始就使“忠于共和政府者”肢体不健全。在苏联战略家和国际志愿者纵队(其中的“林肯大队”由美国人组成)的支援下,欧洲列强政治棋盘上的这些不幸的小卒,很快就失去了阵地,但在马德里和巴伦西亚进行了一场精神守卫战,对抗纳粹的轰炸和“第五纵队”的战略。

    正当某些报纸竭力警告世界,从“西班牙演习”中的干涉力量汲取的战术教训,可能很快就会运用到其他地方之时,别的报纸却在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由21个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在内的——组成的不干涉委员会的活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轴心国诞生了。

    若是有谁相信希特勒的种族理论不是他捏造出来的权宜之计的话,1936年11月26日的事件将会使他大为震惊。因为在这一天,纳粹德国欢迎日本人(德皇威廉曾经指为“黄祸”)成为“名誉雅利安人”和盟国。以反共知名的这一纸条约创立了柏林——东京的轴心。翌年,日本即发动了不宣而战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墨索里尼也签署了该文件。历史的手迹留在墙上,任何人都可以读到。

    68

    孤立主义及绥靖政策

    轴心国各方如何在自己人中间瓜分世界,他们何以能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