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徐小平的识人之道 > 留学哲学原理

留学哲学原理

    “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我时时刻刻在和新东方的学员探讨、思索的抽象的哲学问题。让我给你阐述一遍,留学的意义有三种:曰走出困境,获得竞争能力;曰走上佳境,获得领导能力;曰走入意境,获得预见能力。”

    “何谓竞争能力、领导能力和预见能力?”步卓月问道。

    于是,我说:

    “走出困境的意思是:通过留学获得未来就业的竞争能力。留学能够使一个普通青年在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上,从缺少市场竞争力,到获得市场竞争力。有了这个竞争力,在中国社会上工作和生活,基本是高于一般可比的人群。即比起你的同学和同伴来,你的选择和机会,一定比没有留学过的胜出许多,有时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是留学三境界之第一境界。

    “走上佳境的意思是:通过留学获得对于一个企业和组织的领导能力,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商业的领导能力。许多想留学的人来找我,他们已经有好的职业、好的收入、好的机会、好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出国?我的答案是,这样的人假如仅仅是为了保住眼前的金钱和地位,确实并不一定要出国留学。但是,如果经过仔细评估,出国留学能够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新的飞跃。留学往往能够甚至保证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使他从部门经理变成公司经理,从地区经理变成全国经理,能够使他从优秀职员变成优秀领导,从业务尖子变成学术领袖、学术创始人。那么,留学对于进一步深掘他的人生潜力,加强他的个人价值,就是非常必要甚至是迫不及待的。这样的人留学,其实是为了更加伟大的事业前途采取的一种欲擒故纵、舍车求帅,退一步、进两步的措施。这是留学的伟大意义,是中国社会成功者们往往需要经历的一次升华。

    “走入意境,是留学的最高境界。其定义是:通过留学获得对于中国未来的预见能力。这是留学经历能够给予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伟大的洗礼。获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见能力,就是生活在今天的你,时时刻刻知道明天的中国将是怎样,从而一生为了这个明天的中国不断推进、不断献身。这个境界是留学的形而上阶段,追求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的人可以同时获得第三境界的福音。其特点是:不为这个目标而留学的人们,通过留学大部分都能得到这种能力;而为了这个目的而留学的人们,则是那些已经超越拥有竞争力和领导力这两种能力的人。他们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追求和世俗追求,这种世俗追求包括荣誉、地位、名声、超越自卑和实现自我。这时候,他们去西方,只是为了寻求有关中国未来的答案与良方;回中国,是为了带给中国关于未来的启示,送回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思想的源头活水。为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必将实现的伟大复兴,做出他们英雄儿女的伟大贡献。

    “假如扎根中国,按照你目前的发展势头继续下去,在未来三年,重复一遍你过去三年的发展方程,你肯定能够走到我所说的第三个境界的边上。而一旦你接近这个境界,留学对你来说,就变成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追求的是自由精神,而不是一种现实压力,逃离的是压力现实。更不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溜,听信于某种愚蠢而庸俗的暗示,浮游于某些含糊而可笑的谎言。

    “那个时候,如果你真想通过留学学到一些东西,你必然会精心选择一个非常适合你、非常专业化、非常具体化、目的性非常强的项目。学习回来,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中国的影视制作大师。要知道,中国影视界,至今还没有诞生过影响世界人类文化生活的票房领袖。艾美奖的联合主持人至今还没有出生呢,希望可能在吴征和杨澜的第三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怎么也应该为世界奉献一些这个行业真正的大师。中国至今也还没有产生过一个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媒体巨人,而中华文明伟大的历史和创新,怎么也应该向世界提供我们强大的精神和意识的传播,让中华文明(假如它真的有无限的生命力的话)在21世纪成为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新鲜精神补品。而这一切,都需要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自发的、创造的、冲动的、独立而自由的中华儿女,像你这样,无数个像你这样的人来共同完成!

    “假如说今日的你,留学还是不留学只是出于一种虚荣和伪善的目的的话,三年后,当我们再来谈论这个问题时,你考虑的就一定是我上面所讲的这个伟大的野心。而这个野心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承担责任的实现。”

    英雄所见略同

    步卓月这时候眼睛大放光芒。馄饨铺老板娘的面孔,有了香格里拉饭店主人的气质。她的眼睛流溢着笑容,在10月的阳光下,灿烂地开放。

    她说:“谢谢你,徐老师。其实,这就是我本来的意思,但是不经过你这样的权威人士肯定一下,我永远无法摆脱留学的冲动。毕竟出国留学、美国硕士、英国MBA、澳大利亚袋鼠还是代数,对于一个大专生来说,诱惑太大了。我承认,这些其实都是虚荣,都是别人给我的压力,都不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我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其实就是做电影。这个事业的确是有发展前途的。而且,我已经入行了。这是非常不容易获得的优势。

    “如果我见不到你,我还真的可能……”

    我不等她说完,把话接过来说:“你还真的可能会把你蒸蒸日上的公司关闭,或者交给另外一个‘可靠的朋友’来经营,然后你出国留学,一年以后让他替你把公司关闭,而你从一个成功的制作人变成一个寒酸的留学生。因为英语不怎么样,所以你留学就变得非常痛苦,中途想放弃。但是,国内的事业已经丧失,这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看见步卓月在暧昧地微笑,于是赶紧停了下来。步卓月说:“徐老师,你打断我了,你还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就发表这么多预测。”

    我说:“你想说什么?”

    步卓月说:“我想说的是,如果我见不到你的话,我只是可能会陷入一次小小的选择危机,仅此而已。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最终会选择不留学,而坚定地留在国内把我的制作事业进行到底。不过,我的朋友推荐我来见你,依然没错。我获得了我所想寻求的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早已在我心里储存着。但是,你的肯定,对我的感觉是一次了不起的确认。你给我的心理储蓄,提升了更高的自信利息。谢谢你!也谢谢顶着冒犯你的风险为我预约和你见面的秘书!

    “你想参与我们电影的投资,或者去看看我们影片的制作现场吗?欢迎!”

    步卓月站了起来,和我握手道别。这时候,我才体会到,她的那双小手,一定是握过许多大腕儿的手。否则,怎么那么坚定有力呢?突然之间我感到,在步卓月这样年轻、优秀的女性面前,我们在新东方做这么一点儿小事,有什么值得夸耀和骄傲的呢?我不禁感到一阵鲁迅在《一件小事》里描述的那种自责和自卑!

    我陪同卓月走出办公室。大门外,秋天的阳光正亲切地普照着大地。我顿时感到,北京的秋天还真的是那么美丽可爱、欣欣向荣。我再次和她热烈握手,送走了这个光芒四射的不留学一代女。

    俞敏洪点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在1990年底的选择。当时,我像步卓月一样,有了一定的资金,已经可以到国外留学了。而当时的新东方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校,不能给人以成就感,但可以满足温饱。如果做下去也可以做好,不做下去也不可惜。用小平的理论来说,也就是具备了“就业能力”。我在那个时候也面临留学还是继续做下去的选择,也有过类似的迷茫。而那个时候的思考和选择,必将决定我的一生。

    我当时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第一,首先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去留学,留学能给我带来什么东西……我无法把这一连串的问题回答到底。比如说我去留学,想读个社会学或者国际关系的学位,于是我问自己:读完国际关系,然后想干什么?读国际关系本身不是目的,读完了想做什么才是目的。因为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所以我不能贸然决定留学。

    第二,在决定留学还是不留学的痛苦思考中,我反复问自己:在办学校和出国留学之间,做哪个我得心应手,感觉最快乐?很明显,在国内开这个学校,每天做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最快乐。这是我灵魂深处的声音。所以,我决定选择做学校,而不是去留学。

    第三,对我而言,留学和办学校哪一个做下去更有发展,能给我最终的事业成就感?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办新东方是我想一生做下去并自信能够做好的事情。所以,我做出了不留学的选择。

    留学事业,如小平分析的,依然是伟大的追求。但是,我呼吁我的学生们在追求留学的时候,要把价值目标具体化、实用化,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我看,用“三业理论”——就业、职业、事业能力论,能够协助不少人做出自己一生最难做出的选择。

    毫无疑问,步卓月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但步卓月的故事透露给我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人已经进入了“选择性不出国”的时代了。所谓“选择性不出国”,就是经过比较、权衡,决定放弃出国机会,而留在国内继续自己的事业。顶多在将来某个时候,出国进修、深造,甚至观光。不出国,也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个历史进程,曾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这些地方实现过,现在从步卓月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正在迎来这个时代!

    步卓月是留学进入选择时代和进入“买方市场”的一朵报春花、一只信天翁、一股清风、一场透雨。

    她的文化素养、思想水平,显然不能与未来有了留学经历的她相比,不过至少从留学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中国社会已经能够为步卓月这样的人提供一种比较肥沃的土壤,她已经毫无必要为了“留学梦想”,而“选择性”放弃她在国内的一切了。国内的生活质量和事业价值,第一次开始向西方质量和价值挑战。

    “步卓月”这名字挺绝妙。事实上,步卓月就是那种普通知识分子,并非什么经营之神,亦非什么社会精英。她只是找到了自己赚钱的项目,积累了一定的赚钱能力,勤勉地做着自己最擅长和喜爱的工作。不卓越的她都能找到卓越的机会,更何况无数卓越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