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不是谁都能创业 > 第四章 成长的坐标

第四章 成长的坐标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日拱一卒,不期速成。”这句老祖宗留下来的话,很有保守主义的智慧。我们每天拱一步卒,也比一年来一次将军要强得多,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01 中国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

    6.9%的背后

    很多朋友都关心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经济从短期和中期的趋势来看,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

    这个话题相对有点大,为什么要聊这个呢?因为最近我在很多朋友圈子里,包括企业家、创业家,甚至投资人的圈子里,都普遍感受到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这些人都是聪明人,这种悲观情绪当然是有事实支撑的。比如,国际上很多原材料的价格在飞速下跌,现在石油的价格一直在走低;中国的区域经济——东三省这样的老重工业基地传来的消息,通常有些揪心;还有产业经济,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但是很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都在一路下滑。

    虽然中国经济也有一些亮点,例如互联网行业,好像仍有很多公司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从宏观角度去看,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呢?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9%。这个数字是有讲究的,网上就有人评论说,这个数字其实弹射出两层意思。

    一方面,国家想要保住7%这个点,但是没保住,说明经济增长不如预期;另外一方面,又要告诉老百姓,距离7%其实只有很小的差距,让人们继续怀抱希望。所以,从6.9%这个数字中既可以得出悲观的判断,也可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经济这个大母体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在此,我想特别提出一个人,他就是张五常先生。张老爷子对中国经济的判断,30年来几乎都是准确的。比如在1982年,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念书的他就说,中国一定会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从1983年开始,张五常就一直唱好中国经济。2008年他还讲了一番话,得罪了好多人。他说,中国现在搞出来的这套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制度——他指的就是经济制度。此言一出,众人哗然,说这不就是拍马屁吗?但是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来系统地论述这个观点。所以,他算是一个长期对中国经济做乐观判断的人。

    但是就在过去几年,张五常再提到中国经济的时候,往往都是一派悲观的预测,他总是觉得这个庞大的经济体要出问题。这样的人的意见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因为过去30多年他都说对了,这一回他会不会又说对了呢?

    我们这一代人命很好,如此大的经济体,经济快速地发展,而且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算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或者转折冲下,那也很对得住我们这一代人了。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在20世纪同样经过了30年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个大马趴栽下去,到现在也没缓过来,已然一个缠绵于病榻的病人。

    中国经济在这个点上,会不会像有人讲的那样,沦入“中等收入陷阱” 1 呢?会不会从此就画出一个拐点的曲线呢?不知道。

    我先做一个声明,接下来的内容并不意味着确定性的判断,因为所有敢对未来事件做确定性判断的,都是算命先生。连搞地震预测的科学家都说,地震其实是没法预测的,因为它太复杂了。而人类经济现象是一个不输于地震的复杂现象,怎么能够得出确定性的结果呢?所以我下面写的所有内容都是猜,都是赌。

    我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三个理由

    赌中国经济一定不行的经济学家我见过很多,从我认识他们、看他们的文章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说中国经济不行了。我们常笑话这种人,因为一只不走的表,一天也总会有两次时间是对的,经济也一样,总有不行的时候,所以他们偶尔也能蒙对。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中国经济的“死多头”。什么叫“死多头”?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认为它会变好。我讲过一句话:“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发展会好到大家不相信的程度。”就是说,倒转回30年前,你能想象今天中国人民能过上这种日子吗?同样,30年后,我们获得的繁荣和强盛也是我们今天不敢想象的。

    熟悉罗辑思维的人都知道,我此前提出过三个理由,来支撑我为什么长期看好中国经济。

    第一个理由,全世界的大国崛起分成两种模式,一种叫创新主导的崛起,一种叫规模主导的崛起。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一些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国家,它的创新力很强,搞出了技术、制度各个层面的创新,所以应该崛起。但是别忘了,旁边会有一些“大胖子”国家,它人口规模比较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不见得要创新。这个大胖子就蹲在旁边看瘦子在搞什么,一旦学会了,这种创新他拿来就用,凭借人口规模,照样可以崛起。

    在人类历史上后一种崛起模式其实是非常多的,美国、苏联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我们中国过去30多年,也是蹲在西方旁边看。我们中国人聪明,所以很快就学会了。

    就像我的很多创新,大家以为是我独创,其实并不是,都是我从书里看来的。但是我勤奋,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于是我形成了一种规模主导的崛起。我每个星期都做节目,而发明这种创新思想的人却未必每个星期都搞得出来,这就是一个胖子的优势。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经济没有出息,过去30多年发展的那个经济模式傻、大、黑、粗,没有创新,跟日本、美国比多丢人啊!

    这种想法太幼稚!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当然是拿来就用,在中国这种后现代性国家,这个阶段搞什么创新?别人创完了,跟他们学就好了。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正中美国人下怀吗?美国人经常说我们中国人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

    你别搞错了,人类的大量创新都是没有知识产权的。举个例子,麦当劳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它做它的生意,它的品牌我们也不去侵犯;但是中国所有搞餐饮的人,尤其是搞连锁餐饮的人,一看还有这么一种玩法,店面是这么装修的,经营策略是这样子的,自然他就学去了。这么多年来,那些世界500强在中国开分部,训练了大量的职场人士,我们一看,原来办公室是这样管理的,市场营销是这样做规划的。大量东西没有知识产权,我们就都学来了,这就是规模主导的崛起。

    我的第二个理由是,规模本身就是优势。很多人说,中国经济现在不行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这个发展速度势必要降下去。这固然也是一个观察的角度,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基数太大反而是个优势,有的时候胖子能玩的游戏,小个子是玩不了的。比如瑞士,即使它造的表能卖给全世界每一个人,它的经济不也就是那个规模嘛!

    中国经济到了这么大体量的时候,就能玩出很多花样来,而西方经济就没法玩。比如说中国的电商、服务业,正是因为中国人收入差距大,所以才可以如火如荼地干起来。你到美国住几个月就知道了,它的服务业是远不如中国的。因为它在特定地区的人口总量、它的聚居人口规模不可能有中国这么大。

    雕爷跟我讲过一个比方,他说经营企业有三种玩法:第一种玩法叫从0到1,就是创意型的企业,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生意我突然干出来了。第二种玩法是从1到10。中国共产党当年打解放战争的时候,打的就是从1到10的战役。就是我现在不如你,所以我派任何一支部队出去,比如有100个人,一定要拎回来对方120个脑袋,每场仗都不能输。

    第三种玩法就是,从10到100的战争,就是你自己的体量极大,所以你的玩法就变得非常多。举例来说,如果让指挥解放战争的那些将领到太平洋战场上去指挥中途岛战役就不行了,因为大胖子与小瘦子打仗时,算账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美国当年和日本打的时候,它就是个大胖子,日本损失一艘航母,美国也损失一艘,美国就赚了,因为它胖嘛。

    商业竞争也是这样。有一些大公司就是因为它“胖”,所以玩法就可以不一样。比如说微软,这家公司已经多年不创新了,跟谷歌、Facebook比都好low的。但是微软的盈利状况非常好,所以它就是可以不下牌桌。只要有现金流支持,动不动就可以打一仗。输了,就再来一局,只要不下牌桌,它永远还有机会。

    就像2015年微软推出的Surface,这个产品其实是失败的,但是一局一局玩下去,新一代产品的评价就还不错。这是胖子的玩法,在一定规模产生之后,它的玩法变得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的创新空间是那些小规模的经济体没法比的。

    第三个理由就是,中国经济这30年来走对路了。比如说我们的邻国印度,经常看我们中国心里不服,觉得他们在软件业、互联网界也很牛。但是根据徐滇庆先生的研究,印度走错路了,虽然它的某些特定产业非常好,在全球市场上远超过中国,但是又怎样?它的产业发展路径没有卷入大量的人口。比如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它的核心区跟美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墙之外可能就是贫民窟,大量人口没有卷入到全球的分工当中。

    有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经济繁荣?就是一个国家每一个人在理论上都可以卷入全球的精细分工,这样它的财富状况就会增长。从过去30多年来看,中国恰恰走对路了,虽然我们干的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但是又怎样?每一个中国人,哪怕是穷乡僻壤的农民工,也有机会通过这个国家崛起的过程,对接到全球分工中。所以中国的成长才是一个普遍的成长,一个总体人口规模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