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文字内化为思维,写作让思维外化为文字,这是一个循环深化和不断升华的过程。要给自己下达写作任务,尤其是领导者绝不能做官当老爷,要尽可能自己动手,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而且写文章要做到“一看就明白,一字不能多”,也就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一)书是知识之源
人类总体知识来源于直接实践和经验,人类个体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和其他形式的间接经验。书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有符号(文字和图画)表达的内容,二有形式的专用载体,三有广泛移动和传播的功能(简、帛、纸、树叶、动物皮)。
书有很多类型:按学科划分,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按生命力来划分,分为畅销书、长销书和滞销书;按阅读的目的划分,可分为常识、谋生、兴趣三类书。
读书有利于自我思考和思想传递,因为文字必须通过思考才能理解,而书籍则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二)读书是做人做事的需要
对人类社会来说,读书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需要;对个人来说,读书是做人做事的需要。宋真宗写过《劝学诗》,其中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说读书能谋取利益。北宋神童汪洙(出生于鄞县凤岙)《神童诗》中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读书能成名。黄庭坚强调“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原句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说读书是做人的需要。
(三)读书可以延长寿命
2016年9月英国《社会科学和医学月刊》刊登了一篇题为《每天一章:读书与长寿的关系》的论文。该研究查看了3635名50岁以上美国人的资料。整体来说,在为期12年的跟踪研究中,不读书者死亡率33%,而每周阅读3.5小时以上者死亡率为27%。因为读书可以增强认知能力,改变脑部的连通性,从而带来生存优势。而且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的人更爱阅读,形成了认知与长寿的良性循环。
(四)如何读书
举凡读书,一是要从大处着眼,二是要广博,三是要精深,四是要讲究效率,五是要融会贯通,六是要心静,七是随时都是读书好时光,八是不要为炫耀藏书。
精深读书务必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有人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收拾书包待明年!”结果,到头来一事无成!即使在如厕之时、舟车之中也要抓紧时间读书。
(五)读书的态度
一要有紧迫感,二要扎实、刻苦地学习,三要戒骄戒躁,四要终身快乐读书。读书能以人身之苦换来内心之乐,乐在“发现”跳跃的思想和神来之笔;乐在“闲然”往来于古今之间和登临智慧之巅。
读无字书与读有字书一样重要,有字书就是古人讲的“读万卷书”,无字书就是“行万里路”,指通过观察、交流、实践获得的知识。不耻下问才能读好无字书,互相切磋才能让读书深化。
(六)写作是读书的升华
写作能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使我们能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察世事;帮助我们梳理思路,精准表达;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写作也能提高我们自身的生活品位。所以杜甫诗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感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每当我们付出无数心血写就文稿时,都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
人的内心世界需要有所寄托,读书写作是一种高尚的、最好的寄托。人生在世,非常短暂,如“白驹之过隙”。不读书不写作,官当得再大也是一个俗人。“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古代文人“三不朽”的最高理想,其中写作即是“立言”,通过作品的思想传承来延续个体生命,让思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