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欢帖睦尔听说大都陷落的消息,又匆匆北遁到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畔的应昌。元顺帝成功地完成了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虽然蒙古帝国在中原的统治完结了,但他仍旧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不过,妥欢帖睦尔心中仍旧无法安然忘记失败的打击,远离大都惶惶若丧家之犬的狼狈状牢印在他脑中,他本寄望能够重新收复失地,自己可以重新回到大元京城大都,可是这一切的期望已经随着元大都的彻底被占而成了东逝流水。五十多岁的妥欢帖睦尔已经没有年少时的风发意气了。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5月23日,妥欢帖睦尔便在悲愤和郁闷中带着自己未了的心愿撒手而去。
妥欢帖睦尔去世后,他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在哈拉和林继位,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八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其父的心愿重新打回大都。但是,他的希望也和妥欢帖睦尔一般落空了,大明的江山稳如磐石,爱猷识里达腊也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公元1402年,"元"被"鞑靼"取代,彻底灭亡。
元亡解读
元亡的罪魁祸首应归于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其腐败程度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也属空前。而且,元朝的官员特别多,一块玉石的发掘或一张弓的制造,都会有若干官员管理,所有官员都靠贪污勒索维持高级享受。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敛刮的花样无奇不有。"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日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元史·百官志》)到了妥欢帖睦尔时,一切腐败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王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自世祖以来,元朝的财政税收政策,多次变动,长期无法解决。与其他王朝相似,元朝在中后期也长时间为财政问题所担忧,财政收支巨大,入不敷出。而同其他王朝相比,元朝的财政支出制度尤其混乱,缺乏章法,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盲目、随意性。从纵向看,尽管个别时期情况曾有所缓解,但元朝的财政危机总体而言是日益恶化。早在忽必烈去世前夕,国家财政已经出现赤字。成宗时期"动辄巨万,岁入之数,不支半数"。此后,元朝的财政勉强维持数十年不崩溃,是以大幅度增加对百姓的搜刮为前提的。到顺帝时,财政已经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妥欢帖睦尔企图用改造钞币的办法来挽救危机,结果是加速了经济的崩溃。
元朝百姓被划分为四等,等级制度森严,在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都有诸多不平等的规定,汉人受蒙人压迫严重,民怨沸腾。元朝还把职业的等级分十级: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在汉传统社会地位很高的儒生在元朝地位比娼妓还低,造成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许多知识分子用元曲的形式隐讳宣扬元暴政,不利元统治。元朝采取的重吏轻儒用人方针,与前后朝代明显有异。真正的儒士得不到重用,却大用擅长祸害人民的吏卒,政治腐败的速度因此大为加剧。元末人总结说:"不用真儒以治天下,八十有余,一旦祸起,皆由小吏用事……坏天下国家者,吏人之罪也。"
治理黄河"这本是一件建设性的伟大工程,但它选错了时间,尤其是用错了方法;在人心沸腾的年岁中,把17万满怀怨恨的劳工,从他们的家乡强逼征调,集中在一起。完工之后,又没有妥善安置,而任他们向四方流散。"(柏杨语)治理黄河的时机和方式不对,促成了刘福通的红巾起义。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在国家的治理上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抱负的,然而这些改革却无法拯救元帝国搞散了的人心。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如妥欢帖睦尔怠政时,皇太子和皇后奇氏积极干政,野心勃勃。他们与大臣哈麻联手,导致脱脱罢相。此后哈麻掌握大权,密谋废除顺帝,拥立皇太子,事败被杀。但皇太子和奇后仍然继续策划"内禅",寻求支持者,朝臣也因而分为两派。公元1367年,皇太子和奇后再次希望借助重臣王保保兵力迫使妥欢帖睦尔让位,王保保不从,其同盟关系破裂,引发内讧,北方局面一片混乱。此时崛起的朱元璋对内讧不断的元廷发起了致命一击,元朝因此灭亡。
妥欢帖睦尔大事记
公元1320年
⊙四月丙寅,元明宗和世梀长子妥欢帖睦尔生。
公元1329年
⊙被流放高丽。
公元1330年
⊙被流放到了静江(现广西桂林)。
公元1333年
⊙二月,回到大都。
⊙六月,登基为帝。
公元1335年
⊙唐其势叛变,被伯颜镇压。
⊙伯颜专权。
公元1340年
⊙贬黜伯颜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又转令伯颜转往南恩州阳春县(今广东两阳县)安置,伯颜死于流放途中。
⊙脱脱主政。
公元1353年
⊙妥欢帖睦尔子爱猷识理达腊被立为太子。
公元1368年
⊙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
⊙明大将徐达攻陷通州。
公元1369年
⊙明军占领上都,妥欢帖睦尔退居应昌府。
公元1370年
⊙妥欢帖睦尔病逝于应昌府,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元昭宗)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