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一个人,首先得从他(她)本身出发。那么,吕后的一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
嫁给刘邦,乃是因为父亲看上未来的女婿,年轻的吕雉并无决定权力,更无从谈起寻找真爱。以今天的观点看,吕雉和千千万万封建女性一样,是柔弱无力,而值得同情的,不是么?
以殷实名望家族之女下嫁刘邦,婚后亲自耕织,生儿育女,尽力持家,可谓贤淑妇女,无可指责,不是么?
丈夫谋反而与公公一同入狱,受尽屈辱,与夫君多年不见,不可谓不苦。一旦再见,丈夫虽已权倾天下,但已有新欢在侧,自己和丈夫的恩情却如隔夜香灰,已然冷却,一个女人的命运,是这般无定而虚弱,如风中落叶,亦值得同情,不是么?
屠戮功臣,诱杀韩信,诬杀彭越,只不过做了丈夫想做而不便做的事情,也算为夫君分忧。吕后不做,也有张后做,李后做,吕雉做了却留下千古恶名,也颇为可叹,不是么?
巩固皇后之位,夫君一死,即攫取最高权力,毒杀情敌之子,以千古未有之残忍毒辣手法杀害情敌,纵然骇人听闻,也可看出她一个刚毅的女人长期受委屈,以至于性格扭曲的种种,虽然可怕可恨,从人性深处来说,也是可怜人,也有一颗需要拯救的心灵,不是么?
独揽皇权,大封吕氏,残杀刘氏宗族,恶事种种,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巩固手中权力。其手段之可怖,为人之可恨,行事之雷厉风行,均为天下人所共知,悠悠众口,自然不饶她。然若易地而处,你我处于吕后位置,所作所为并不一定比她更可爱,不是么?
受匈奴大单于冒顿之辱而能忍,以和亲政策维系汉匈关系,为汉朝的休养生息换来和平环境,真显示了一个冷静、大度的政治家风范,不是么?
躬行和亲政策,却又能对着夫君终日哭泣,不让亲生女儿远嫁异域;意欲毒杀齐王刘肥,却因惊慌而打翻惠帝手上的毒酒,护子之情表露无遗。由此看来,吕后终究可称得上一位慈母,不是么?
大封吕氏,让自家宗族权倾天下,虽然最终被风卷残云般诛灭,但外戚作为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从此在历史上冒头,困扰汉家四百年江山,西汉最终为外戚王莽所灭,东汉的灭亡与外戚何进、董卓也有极大关系。这可说是吕后一大历史错误,然而生者总不知死后事,以其死后数十百年的事来追究吕后之过,未免过于苛刻,不是吗?
然要以我辈柔弱笔力,来评价吕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终觉力有未逮,不如借古人之口来说。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吕后有简短而精到的评价,在《汉书》中,班固的评价与司马迁的评价极为相似,不妨借用。
《史记》中评价说: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书》评价说: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两个评价都是说,汉惠帝和吕后掌权的时候,汉朝得到了和平环境,黎民百姓免于战祸,君臣都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国家得以休养生息。吕后称制,掌握朝政大权,虽然政令都由她一人发出,但天下和平有序。当时刑罚用得不多,犯罪的人也比较少。人民都忙于耕种收获,衣食无忧。
一个统治者,不管她有没有屠杀功臣、皇族和情敌,她能让天下秩序井然,让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她算不算一个出色的统治者呢?
无论如何不容否认的是,她已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历史,已经为她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