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草原1632 > 第62页

第62页


  陈坚要招人,可不会偷偷摸摸地招,因为那样可能招不到多少人,而且还很可能被误会成人贩子,因为毕竟是到蒙古人的地盘做事,十个有八个都会认为过来就是做奴隶的下场,真有人心甘情愿地来才怪了。所以,想要大规模地招人,还是得通过官方层面,陈坚也不担心与陕北的官方搭不上话,有锦衣卫在,无论是巡抚或总督,谁都不敢不给面子。
  在包头与陕西之间,还有一个鄂尔多斯部存在,这当然也是必须要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存在,因此,在此次南下陕北的时候,陈坚还带了两千精锐骑兵,准备收服鄂尔多斯部,当然,也少不了土默特部的人同行,以作游说之用,土默特部与鄂尔多斯部以前经常一起协同去陕北一带打草谷,相互之间是挺熟的,有土默特部的人参与游说,应该可以大大增加和平收服鄂尔多斯部的概率。
  鄂尔多斯部如今的境况也不是很好,这地方与陕北一样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气候寒冷干旱,牛羊饿死冻死不少,又失去了林丹汗这条大腿,仅靠自身又不敢出去抢劫,再说就算去抢也抢不到什么,毕竟陕北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冬天鄂尔多斯部过得可是相当艰难,冻死饿死的族人也不在少数。
  当陈坚带着两千骑兵出现的时候,可把鄂尔多斯部的人吓坏了,作为蒙古人,眼光自然是有的,这两千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衣甲鲜明,胯下的马也是膘肥体壮,行进间那种整齐划一的姿态,无不显示出这支骑兵的精锐程度,有见过林丹汗亲卫队的人暗自拿这支骑兵与林丹汗的亲卫队做了比较,结果就是与这支骑兵相比,林丹汗的亲卫队简直就是渣渣。
  不过还好,就在鄂尔多斯人开始担忧自己命运的时候,有相熟的土默特部族人出现了,声明这支骑兵并不是来与鄂尔多斯部为敌的,只是来邀请鄂尔多斯部结盟而已,同时向鄂尔多斯部的人介绍了陈坚的身份以及这一年来陈坚的所作所为,还表示土默特部已经成功加盟,马上就要开始种植土豆这样的高产作物以及炼钢炼铁等等。
  

第九十二章  榆林

  关于集宁这大半年来的变化,鄂尔多斯部早已有所耳闻,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想蹭到什么好处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心里羡慕。现在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没有人愿意拒绝,更重要的是,听说陈坚可不像林丹汗那样吃相难看,极尽收刮之能事,也就是说,加盟之后除了可能会抽调部分勇士听候陈坚差遣之外,部落本身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而相比于加盟之后的好处,这种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勇士不就是用来打仗的么?
  很轻松地就收服了鄂尔多斯部,对于鄂尔多斯部的定位,陈坚也想好了,除了畜牧业以外,能源产业比如煤炭应该是主力,另外据说这地方还有硫磺矿以及盐矿,这些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为此,陈坚与鄂尔多斯部的首领勾画了一番未来的前景,让他对于加盟这件事更加死心塌地。
  安抚好鄂尔多斯部之后,陈坚带着锦衣卫以及十数名骑兵继续南下。据锦衣卫介绍,目前陕北地区最大的官是延绥巡抚,驻地在榆林,现任巡抚据说就是那位差一点就消灭了农民军的牛人陈奇瑜,陈坚此去就是准备找这位牛人聊聊。
  这一带的旱情确实挺严重的,一路上陈坚几乎没有看到过半点绿色,人马过处,黄土满天飞,空气中也没有一丝水汽的味道,干燥得让人发慌。
  虽然陈坚等人都是全副武装的样子,但有锦衣卫在,边墙的守卫哪敢有丝毫的阻拦,乖乖地放了陈坚等人入关。
  边墙内的情形也差不多,除了极少数有水源的地方有点庄稼之外,其他地方全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种过庄稼的痕迹,很多小河基本都处于断流或即将断流的状态。一路上人烟也相当稀少,很多村庄都处于废弃的状态,眼见土地养活不了人,或许都另谋生路去了吧?
  到了榆林城,陈坚看到城外聚集了至少上万难民,城门口不远还搭着棚子,还摆了几口大锅,想必是施粥的所在吧?这种场景陈坚在小说中看到过不少,每当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灾民们都会自发地向各个城市聚集,因为城里都有朝廷的衙门,一般也有库存的粮食,百姓没有吃的,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朝廷了。
  嘿嘿,这么多难民不就是自己需要的么?多么难得的有经验的劳动力啊!看来一定要说服巡抚大人让自己将这些难民带走。
  锦衣卫的牌子就是好使,通过锦衣卫,陈坚进城之后很快就见到了陈奇瑜。陈奇瑜貌不惊人,但不到四十岁能做到延绥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想必应该是有一定过人之处的。
  “阁下如何称呼?”陈奇瑜应付式地道,明朝的官员对于锦衣卫都没有什么好感,陈奇瑜也不例外,既然陈坚是锦衣卫引荐的人,陈奇瑜对陈坚自然不会很热情。
  “在下陈坚,忝为蒙古草原人民革命军司令,陈抚台可以称呼在下为陈司令。”陈坚完全不介意陈奇瑜的脸色,简单地自我介绍道。
  “哦?阁下就是陈坚?就是前些日子大败建虏,取了多尔衮和多铎首级的陈坚?”陈奇瑜作为延绥巡抚这样的高官,这样的大事怎能不知?何况多尔衮兄弟的首级前几天才刚传过榆林,那次战斗的一些细节陈奇瑜也已经了解过了。不过陈奇瑜不解的是,陈坚无缘无故跑来榆林找自己干什么?
  “没错,正是在下。”
  “不知陈司令前来榆林有何贵干呢?”知道了陈坚的身份,当然也知道陈坚与朱由检和周延儒的关系,陈奇瑜收起了此前的冷脸,称呼上也变得正式了一些。
  “呵呵,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在下日前在归化城到九原一带弄了点地,陈抚台也知道那些蒙古人长期不事生产,而且其本身人口也少,根本种不了那么多的地,而在下想到如今这陕北一带旱情比较严重,庄稼绝收,无法种地过活的百姓比较多,因此想来这边招一些农户过去帮忙种地,就这么简单。”
  “让榆林的百姓去九原种地?九原那不是蒙古鞑子的地盘么?让我汉人百姓去做奴隶?”
  “什么鞑子不鞑子的,陈抚台不要说得那么难听,如今那些蒙古人都由在下领导着,难不成在下在陈抚台眼中也是鞑子?在下可是地地道道的汉人,能让自己的同胞去做奴隶?”
  “即便如此,可让治下的百姓背井离乡,本抚又如何忍心?再说这旱情不过是一时的事,等到旱情缓解,百姓们不就有地可种,可以种地过活了么?”
  “呵呵,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瞒抚台大人,在下对于天象也有所研究,以在下观之,这一带的旱情恐怕还会持续十数年的时间,十数年啊!那些百姓十数年都会颗粒无收,全都要靠朝廷养活,难道抚台大人指望用那点粥养活他们十数年?”
  “旱情还会持续十数年?”陈奇瑜显然不太相信,如今旱情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应该早就到了极限了吧?还会持续十数年?有点违背自然法则了吧?
  “抚台大人想必是不信吧?这个在下可以理解,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大多数人都是不信的,不过天象显示就是这样,而在下深得先师真传,九成九是不会看错的。所以,未雨绸缪总没有错,在下建议,抚台大人先让在下将城外的灾民先带走,这样至少暂时可以为榆林减轻一些负担,若是明年这样的旱情还在持续,那么咱们的合作就可以继续,反之,若是明年旱情能得到缓解,那么抚台大人自然可以将在下当做神棍来看,断绝与在下的合作也不迟是不是?再说了,抚台大人既然知道在下的身份,也当知道在下曾经与当今皇上和现任内阁首辅周阁老有过交情,连当今皇上和内阁首辅都对在下信任有加,抚台大人不会以为当今皇上和内阁首辅的眼光有问题吧?”


第九十三章  陈奇瑜

  这种问题陈奇瑜如何敢接,只能连道不敢。
  陈坚当然知道陈奇瑜不敢接这样的话,因此转移话题开导道:“不知抚台大人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在秦汉唐时期九原这些地方都是我汉家领土,可到大明这里怎么就只能退守榆林了呢?这其中固然有政治中心转移的因素存在,因为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都在陕西,自然要将防线尽量往外扩,而如今大明的都城则是在北直隶,自然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但个人觉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汉人没有真正成为那些地方的主体民族,一旦中///央王朝稍有衰落,无法震慑占人口多数的其他族裔,在那些地方的汉人就会遭到其他族裔的欺凌打压,难以生存,结果死的死逃的逃,使得那些地方彻底沦为其他族裔的地盘,就像现在一样,完全成了蒙古人的天下。在下作为汉人,如今有这样难得的机缘,自然要不遗余力地为汉人同胞扩展生存空间,如今这陕北一带旱情严重,正是时候大规模地往九原五原这些地方移民,逐渐让汉人占据这些地方的主导权,最终使得这些地方彻底变成我汉家领土。事实上在下不仅需要更多的农户,若是抚台大人今后能够收降到那些农民军的话,同样可以将他们交给在下,在下有信心将他们训练出来,用以守护那片未来的汉家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