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群体经济



回到起点


保险这个行业最初就是农民的一种互助形式,住在同一个的地方的农民把钱存在公共的储蓄账户里。每个人都在这个账户里存上一笔钱,这样风险的程度就降低了。如果哪家的谷仓被烧毁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从这笔积蓄中取出钱来重建谷仓。1798年,荷兰政府把这样的互助形式发扬光大。当时,严重的瘟疫有可能毁掉畜栏中所有牲畜,所以为了给从事畜牧业的农民们提供风险保护,荷兰政府建立了名为“牛基金”(the  Veefonds)的保险规划,后来这一概念又被开放的市场所采用,那些金融公司可以为感兴趣的个人提供商业保险。

今天,德国的新公司Friendsurance正在努力复活这个古老的原始概念。拜互联网所赐,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范围之广超出想象。目标群体不再只是地方的农民,而是全德国。通过Friendsurance网站,各种消费团体可以组织起来搜索最适合自身行业的保险险种。这类保险也由现在的保险公司经营,但是保险的总额大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跟保险公司协商大幅度地降低保险金。如果没有发生理赔,那么保险人有时候还可以拿回保金的50%。难怪消费者对这种新概念十分追捧,保险业也因此回归本源:人们互相帮助来降低风险。

其他行业也纷纷效仿保险业的做法。用户携起手来成立各种团体一起实现共同的目的。这是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而非发生在个人与不讲人情的组织之间。这种交易方式已经在全球推广开来。

把人们连接起来是人类关系中最人性化的部分,公司可以让这样的关系更和谐。让团体中的人相互交流,一起做事,可以建立情感纽带。如果用户携手完成某项工作,那么这种情感纽带比一般的用户与商家关系更牢固。人群蕴含着能量,它是机遇,因此,在最后一章,我要阐述一下应对民众力量的益处,我要让你的公司看到民众的力量更具人性化的那一面。



民众的力量


大家对阿波罗13号的故事都耳熟能详,汤姆·汉克斯的同名电影绝不是主要原因。宇航员吉姆·洛弗尔、杰克·斯威格特和弗雷德·海斯1970年在飞往月球的旅途中遇到了严重的技术故障。洛弗尔通知得克萨斯的地勤人员:“休斯敦,我们遇到问题了。”这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句话。对于宇航员来说,发现问题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他们甚至怀疑自己再也回不了地球了。全世界都在电视上关注着他们的壮举。最终,他们用登月车上的零件把火箭修好了,几天后,他们安全返回地球。多亏了人类的创造性和几位宇航员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次太空任务才圆满完成。

将来,这类事情不会再发生了。2014年5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决定将3D打印机送到太空。当发生故障时,这个打印机可以增强太空人员的创新能力,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障宇航员与设备的安全性。如果出现故障,新设备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打印出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自己开发了这个项目,它希望向全球开放这个项目。针对一旦出现无法立即获得解决的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希望任何地方的太空专家都能想出最佳办法来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如果新西兰的工程师认为他们有办法,那么他们便可以将他们的建议直接发给宇航员,而不需要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可以将他们的方案打印出来,看看能否奏效。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不只限于用来排除故障,任何能够帮助太空人员积累经验和拓展能力的好点子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测试。到时候,宇航员就可以使用一种装满了可打印产品的应用程序,这些产品是全球各个地方的人们设计的。

群体的力量给许多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全世界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联系都紧密,所以这种力量相当可观。用户每天都可以灵活使用这种力量解决五花八门的问题。例如,荷兰人彼得·范莱文(Peter  Van  Leeuwen)在基辅机场捡到一张SD卡(安全数码卡),里面有300张照片。他在YouTube上传了一段视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照片物归原主。35  000人看到了这段视频,结果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因为他找到了SD卡的主人。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几百万用户可以以低成本使用新科技,这样他们就可以做出很多过去做不到的事情。这一力量将不可阻挡、无可限量。



群体经济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壮大


Airbnb和Uber是群体经济(共享经济)这个舰队的旗舰。这两家公司让市场信服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巨大力量。这个商业模式建立在彼此发生交易的用户基础之上。Airbnb将个人集中到一起,彼此之间可以租住房屋。Uber则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出租车司机,Uber公司只是用户与司机之间的协调人。这两家公司都把群体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这两个家公司绝不是鹤立鸡群的。群体经济,即那些把人组织在一起以便让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易的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还无法知道这种经济的规模有多大,但是2011年时,麻省理工学院估计群体经济的市值应该在1  100亿美元。评论家杰里迈亚·欧阳(Jeremiah  Owyang)的研究表明,群体经济价值在2014—2015年翻了一番。

每个行业都能找到这种理念正在发挥作用的例子。Lending  Club的业务是协调用户之间的借贷行为,该公司现在是这个市场上最活跃的公司之一。2014年,该公司在用户之间组织了总额40亿美元的贷款。Instacart则承诺在一小时之内将食品、杂货送到用户家中,但该公司并不负责送货,送货的是那些住在下单人附近的人。2014年6月,Instacart筹资4  400万美元将这一业务拓展到了美国的每一座城市。BlaBlaCar是法国的一家公司,该公司将那些需要在欧洲跨城旅行的人连接起来。这些人不需要搭便车、自己开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们只需在BlaBlaCar的网站上选一位司机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双赢模式,司机找到了可以跟他平摊旅行成本的同行者,乘客可以有一个既廉价又轻松的旅程。BlaBlaCar在12个国家开展了业务,会员已达800万人。Uber适合短途旅行,而BlaBlaCar则适合更长些的旅行。2014年年初,BlaBlaCar又筹资1亿美元,准备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

这些公司的投资规模很能说明问题。2013年,共享经济的平均投资额为2  900万美元,2014年的投资额更为可观。



提供服务比销售产品更重要


现在有更多的用户不再从公司购买产品,而是彼此之间分享产品。难道每个人都需要买割草机吗?其实你真正的需求是当你想割草的时候有现成的割草机供你使用就行了。5个家庭共用一个割草机足够了。如果邻居就可以为你提供更廉价的服务,你还需要找公司吗?如果这样做双方都受益,那么成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如果你通过BlaBlaCar能与人共享一辆车,你还需要从Hertz租车吗?FlightCar的会员去外地旅行时可以将自己的车辆租给别人。他们不用支付机场停车费,在国外旅行时把车租给别人还能赚上一笔。Cars2Go(见第一章)也是一种流行概念:你根本没必要自己买车,因为无论在哪座城市,你总能找到现成的车供你使用。

B2B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倡议,他们倡议不需要向公司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彼此间进行交换。oDesk就是一例,这是众人的临时办公地点,公司间彼此交换员工,至于如何交换,取决于员工目前都正在做什么项目。Storefront让那些已经承诺用户却无货供应的零售商之间互相联系,帮助他们寻找新店地址,这个服务相当火爆。美国myTurn公司则让不同公司的员工分享办公设备,这样一来,有些公司就省下了购置昂贵扫描仪的费用。在同一个地区的一些公司共享这类价格不菲的设备的确更划算、更高效,也更环保。

所有这些新型合作形式都注定会改变许多行业的核心方法。这些方法优化了现有传统交易过程中的低效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的合作形式都是商家与用户——终端用户——直接发生关系。在这个链条上,没有多余的部分。这些新公司都是协调者,它们把具有共同需求的人汇集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直接联系。

这种趋势对用户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很多时候,生产模式被服务模式所取代。在这样的模式中,提供合适服务比销售合适产品更具潜在的重要性。如果这种模式的服务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使得用户不再需要购买任何产品,那么每个公司便都在做第三产业了。每个居间公司都要重视与终极用户的关系问题。为了实现我的模式——“当数字化成为人性化”,公司就需要与用户建立情感关系。对居间环节的过分关注将会影响良好的用户关系的建立。完全依赖保险代理人的公司不再与用户发生直接关系。由于更直接的用户关系渐成气候,这种商业模式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有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