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武侠修真 > 何灏-开到荼蘼 > 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

    此刻,我已缤纷

    因而我将自己盛放于枝头,待你温柔地采摘

    这一树的灿烂都将归于你

    每一朵花瓣都将开启幸福

    我将春华秋实

    我将永世长青

    我将予你和睦安宁

    《桃夭》之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怎样的女子才是好女子?

    从母系氏族起家,辗转几千年至现代,女子的身份、地位波涛起伏,好女的定义也不免风云变幻。

    有人渴望如男儿般叱咤一生,我不肯。

    我愿意做我阴柔的女儿本色。

    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我不晓得我是不是水,男儿是不是泥?我只知道,这个世界,男女本是互为阴阳,循环止息,才有了这漫天的繁华。

    该做怎样的女子才好?林语堂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木兰是谁?她来自林先生提名诺贝尔奖的名作《京华烟云》,一个“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每次读《京华烟云》会想起《桃夭》,虽然她们仿佛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女子,但在男人的世界里她们皆“宜室宜家”。

    《京华烟云》写了清末庚子年间义和团事件到“七七”抗战为止的40年间北京城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姚木兰出身富贵,美丽大方。

    她曾到天津上过新学,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深受父亲姚思安道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木兰是这样的女子:儒家与道家并存,“出世”与“入世”交替,而且新思潮和旧传统俱在,东方与西方统一。

    表现在爱情与婚姻上,一方面她顺从地接受了“父母之命”,放弃初恋孔立夫嫁给了曾荪亚,并力图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孔立夫则成了她的妹夫;

    另一方面她又顺乎自然,将对立夫的爱慕变成心里优美的泉流,任何时候都甘愿做一个殉情者为之赴汤蹈火。

    她既为道家女,又为儒家媳,儒道两家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得到了综合。

    作为女儿,她颇得父亲的欢心;

    作为儿媳,理家治产,有章有法,上下有服;

    作为女人,既有敦厚敬爱她的丈夫,又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心中的挚爱情人。

    她有超然的出世风度,又有善理家事的入世精明,以及体恤下人的温良细巧。

    姚木兰的一生,不止是随行随止,她始终领悟着一个女子内心与周遭的点点滴滴。

    在经历了丧女之痛、迁居杭州、抗战逃难等一系列后,她的精神境界日渐开阔,从小女子的世界扩展到对人类命运的遥深关怀。

    在姚木兰身上较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人性理想:爱、忍耐、宽恕、不断的自我完善。应当说,这是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致梦想,是对桃夭的另一种解读。

    木兰是一个高贵完整的女性理想,与之类似的少女形象是贞观。

    贞观是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的女子。

    她是最普通的女孩子,“小学六年书念下来,贞观竟是无有什么过人处,虽说没押在众人后,倒也未曾领人先。”

    她也是最通情达理的女孩子,她深信外公所言:“识者都知,闺女是世界的源头,未来的国民之母。”

    因为,“儿子不好,还是一人坏,一家坏,一族坏,女儿因负有生女教子的重责,可就关系人根,人种了,以后嫁人家为妻做媳,生一些惶恐、霸气的儿女,这个世间还不够乱啊?”

    她爱读《千字文》,“因为有这种井然秩序,心里爱着——‘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父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贞观是每读一遍,便觉得自己再不同于前,是身与心,都在这浅显易解的文字里,一次又一次的被涤荡、洗洁……”

    她敬重大家庭里的新娘子,只因“听说肖鼠的,只才大自己一岁,就要分担这么大一个家,真叫人从心底敬重。”

    当她卅年死生不知的大舅有了消息,她看到那“带着两个儿子,守了他漫漫卅年”的大妗,面对已另有妻室儿女的丈夫,“伊泪眼潸潸了:‘我是太欢喜了,欢喜两位老人找着儿子——’

    ‘——银山兄弟,可以见到爹亲……有时,欢喜也会流泪——’

    这样的贞观,是不争不抢,“执妇礼”,仁爱宽容的女子。

    恰巧,她是这样看桃夭女子的。

    她听民歌《桃花过渡》,桃花待要过江;摆渡的老人招她道:渡你也行,先得嫁我!

    桃花道是:嫁你不难,咱们先来唱歌相褒,你若赢了随你,你若是输,叫我一声娘,乖乖渡我过去——贞观听得这一男一女唱道:

    正月人迎尪,单身娘子守空房,嘴吃槟榔面抹粉,手提珊瑚等待君。

    二月立春分,无好狗拖推渡船,船顶食饭船底困,水鬼拖去无神魂。

    三月是清明,风流女子假正经,阿伯宛然杨宗保,桃花可比穆桂英。

    四月是春天,无好狗拖守渡边,一日三顿无米煮,也敢对阮葛葛缠。

    五月龙船须,桃花生水爱风流,手举雨伞追人走,爱着缘投戆大呆。

    六月火烧埔,无好狗拖推渡人,衫裤穿破无人补,穿到出汗就生虫。

    七月树落叶,娶着桃花满身摇,厝边头尾人爱笑,可比锄头掘着石。

    八月是白露,无好狗拖推横渡,欲食不做叫艰苦,船坯打断面就乌。

    九月红柿红,桃花生水割着人,割着阿伯无要紧,割着少年先不堪。

    十月十月惜,阿伯戆想阮不着,日时懒怠无人叫,暝时无某困破席。

    十一月是冬至,大脚查某假小蹄,八寸鞋面九寸底,大过阿伯的船坯。

    十二月是年冬,精做粿敬祖公,有尪有婿人轻松,阿伯你就扇冬风。

    …………

    听着,听着,贞观不禁好笑起来:这女的这样泼辣、爱娇,这男的这样沾沾自喜,可是,也只能觉得二人可爱,他们又不做坏事,只是看重自己

    “像桃花这样的女子,是举凡男子,都会爱她!”

    “——我喜欢她那种绝处逢生;比较起来,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者,好象世事怎样,都不能奈何她,……甚至被丢到万丈悬崖了,他们不仅会坚韧的活下去,还要——“

    “——还要高唱凯歌回来……”

    木兰富贵,贞观是木兰初识诗书的少女时期,桃夭则比较平民化,是邻家女变成的邻家妇,带有一种贴心的喜气洋洋。

    《桃夭》将外在的美艳同内在的气质集中到同一个女子的身上,给千百年后的中国女性建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标准。

    首先是外在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比喻即将出嫁的少女,她的美丽如同桃花。“灼灼”二字,真明艳照人。

    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其次是内在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姑娘今朝出嫁,将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一个好女子,预示着家庭幸福、和美。

    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终极要求:美貌与智慧并重。“桃夭”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传达了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后代世袭。

    故孔子称赞《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所提出的美的概念是多层次的,由外而内,而终归于内。

    自“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它体现了真善美的三位一体。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伍举《国语?楚语》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无害,也就是善即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善即是美”,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桃夭》反映的美学思想是艳如桃花、照眼欲明,然而“目观”之美还不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夭》反映先秦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婚姻和家庭在整部《诗经》中举足轻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第二篇为《葛覃》,第三篇《卷耳》,第五篇《螽斯》,第六篇即《桃夭》。

    《诗经》的首发阵容便涵盖了恋爱、结婚、夫妇离别、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涉及到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

    因此家庭和睦、团结尤其重要。而娶亲则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桃夭》时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便道破了桃夭的本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巩固。

    至汉,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

    皆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魏文侯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可以理解为何不同的时代好女子有不同的定义。

    在母系氏族时期,好女子是生育技能特别发达的女子,她能不间断的哺育后代,以使自己的部落强大、兴盛。

    因此,那时健壮便是最大的善。

    奴隶社会的商朝,宗法制度尚未健全,还保留了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三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商朝中、后期,中国在位的君主是武丁。

    武丁显然没有门第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因为他让自己的妻子妇好指挥商朝大军,实行文治武功,终使“殷国大治”,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奴隶制王国之一。

    妇好不仅活跃于当时社会生活,而且经济独立。

    她与其他贵族、功臣一样,独立经营商王颁赏的封地和属于私人的一块田地。

    甚至武丁死后,他的后人也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将其尸体移入大墓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

    祭祀祖先时也单独为妇好举行祭祀。

    想必在妇好的年代,尽管君主是男人,女子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那时的好女子当是妇好这样独立、坚强的女性。

    妇好首先是“妇”,是位部落首领的妻子,“好”是她的名字。

    那个时代信奉鬼神,逢事必占,妇好常常于出兵前主持祭祀占卜,给亲人带去心灵的安抚。

    她不仅做到了妻子应尽的职责,还在武丁需要将领对抗外敌、扩展疆土的时候冲在了最前面,同丈夫一起上战场御敌厮杀。

    她不是跟男人竞争,而是给与男人帮助和支持。

    这样的支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了,更有精神上的。

    到周朝,封建宗法则度的建立使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

    妇女受制于神权、族权和夫权之下,沦落到社会最底层。

    周朝妇女的地位很低下,多妻制度盛行,也纳妾,至于贵族的女儿出嫁做皇后或者诸侯夫人,她的年岁已经不小的姊妹也陪嫁去做姬妾。

    男性权力地位达到鼎盛,妇女作为附属品这一概念,已经上升为法律制度保护下的社会意识及道德准则。

    在这时的政治上,妇女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顺从的女子便是好女子。

    这段历史中,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且颇有作为的女皇,几乎是奇迹。

    而一些比较有名的才女,一半以上为青楼出身。

    然而她们再有才,终不是良家女子,道德上有了瑕疵,无论如何算不得好女子了。

    至于今日,女子已经改头换面重新闯荡江湖了,自野蛮女友横空出世,好女子已不仅仅是桃夭。

    如果一部分的男子爱木兰,另一部分则爱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