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孟子译注 > 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



        T  xt+~小<说+天>堂


  【原文】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  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恨。⑤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  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  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  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读解】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  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  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  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甚至大  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其事端也  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