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 第24章 “守”经——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打击对手(3)

第24章 “守”经——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打击对手(3)



  下围棋时,在对方强大的阵势面前,应优先考虑自己一块棋是否净活,防止注意力集中在攻击对方时,被对方出其不意给己方一块棋致命的一击,导致全军覆没。如果对方势强,就应巩固自身,将棋下厚,切勿靠近对方厚壁。避实就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从政治斗争到小孩打架都无一例外。围棋起源于战争的游戏,与真实战争原理相同:在战场上,敌手强时,只能打游击战,不能打阵地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切记宁可损兵,不可全军陷入泥沼。当自己军力薄弱时,求活即可。和民谚“识时务为俊杰”道理相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经过各地农民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致命打击,元王朝气息奄奄,死日将近。这时,朱元璋已经羽翼丰满,并踌躇满志。但他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支劲旅构成了巨大威胁。西面是张士诚,东面是陈友谅,陈友谅拥有江西、湖广之地,是当时疆土最广、军力最强的势力,他野心最大,早有吞并朱元璋之意。他还派人与张士诚联系,彼此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如何攻守呢?

  关于攻守要诀,朱元璋的高参刘伯温在其《百战奇略》中将它运用于战争,是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方针。刘伯温认为:凡是作战中,所说的防守,是了解自己的结果。知道自己没有作战获胜的可能,那么我军就应该稳固防守,等待敌军出现破绽劣势的时候,再出击打败它,这样就没有不获胜的道理。兵法上说:知道作战不能获胜就应该全力防守。因此,刘伯温总结出知彼则攻,知己则守,是把《孙子兵法》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把攻守上升到知战的境界之上,充分表现出守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攻守思想对朱元璋夺取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与群臣冷静地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对策。他们认为:陈友谅傲气十足,张士诚气量狭小;傲气十足的人好生事,气量狭小的人没有远大抱负。假如先攻张士诚,那么,张军就会顽强坚守,东面的陈友谅必然倾全国之兵,围攻过来,处于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反之,先攻陈友谅,气量狭小、无大志向的张士诚肯定拥兵自保,静观其变。陈友谅孤立无援,必败无疑。陈友谅兵败,张士诚则成为囊中之物,伸手可得。

  从这种分析出发,朱元璋首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摆开战场,张士诚果然袖手旁观。朱元璋以全力对付陈友谅,获得全胜。之后,朱元璋又发兵打败了张士诚,从此再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乘胜进军,向元统治中心大都进发,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中外历史上那些懂得攻守之术的人们,一般都能够在强敌面前避其锋芒,保存实力。因为他们知道,对不可抗拒的力量只能顺从,否则一味较劲,对自己则是一无所益。

  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两层含义,所以在待人处事时,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很不明智地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最后常常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一个人实力薄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在此,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其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自保者在权势者的轻视、冷落中面向未来再图崛起,重建新功,让世人包括薄情于他的当权者重新认识到他的重要。

  谋取胜局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而是要有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方法。当然,这是一种最高的智慧。它告诉人们:硬着头皮往前冲,只能自绝生路,被强大的对手打倒!积蓄实力时不必事事求胜

  我们每个人都渴求胜利,渴望成为王者。可是现实生活中,胜利未来之前,往往会有失败挡道,最终能如愿以偿者寥寥。事实上,很多人过于求胜心切,而且事事求胜,这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求胜反而是导致失败的征兆!

  事事取胜,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有时反而会影响你追求更大胜利,必须谨记一条规则:你的胜利就是别人的失败。所以,人世生存之中,你大可不必事事求胜,该求胜就求胜,如果没必要求胜,哪怕求败也不一定是下策。不过,求败也要有一些技巧,如不可不战而败,那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怀疑,反而对你不利。你还必须假装拼命,然后再狼狈落败,否则想要求败都求不得!

  从兵家知识来说,求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隐藏实力,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大实底。保存实力是竞争的根本。当你还没有绝对把握战胜对方时,你从策略上采取守势,甚至以小败来麻痹对方,既为自己积累了能量,也消磨了对方的意志,让对方心中滋生骄慢之气,然后一举歼灭之,这个时候,你一般会胜券在握了。因此,在积蓄力量时,小败对方,恰恰就是你在必要时求胜的最好本钱!你可以从小败中汲取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这种小败何尝不是大胜呢?宁可小败,不必事事求胜。

  守中有攻,巧妙回击刁难者

  守中有攻,这是使自己站稳脚跟的最佳办法。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先把拳头藏起来,等候时机,时机成熟了,看准了对方,再猛烈打过去。绵里藏针,一箭双雕

  一般来说爱刁难的人说出的话和行为方式都咄咄逼人。这类人基本上都是有备而来,或是对自身条件估计得比较充分,非常自信能够战胜你。他们通常对你的要害部位实施猛烈攻击,使你十分被动而无招架之力。那么,对这类人究竟应该怎样应付呢?

  爱刁难的人最大的特点是总想使别人难堪,以显得自己聪明、能干,假如对方的问话是你所必须回答的、不能推脱的,而又要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时,你可以装作退却。待对方乘机逼过来,你把他带得远些,让他完全进入了圈套,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他反击。守中有攻,巧妙回击

  守中有攻有两种情况:一是等到对方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抓住机会反攻。我们知道这类人在一开始会咄咄逼人、锋芒毕露,也许你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绽。但是你应该抱着这么一个信念,他的铁甲再厚实坚硬,也总有能下手的地方。只要你注意观察、瞅准时机,一旦其锋芒收敛,想作喘息、补充的时候,这就是个机会。

  战国时,韩国的使者史疾来到楚国。

  楚王问他:“贵客信奉何种方术?”史疾答道:“我研究列御寇的学说。”“您推崇什么道理呢?”“推崇正名。”

  楚王问出兴趣来,继续问道:“正名能治国吗?”史疾说:“可以。”“用正名的方法如何防范强盗?”

  楚王这样问倒有诡辩之嫌了。此时,恰巧有只喜鹊停在房顶,史疾便反问道:“请问楚国人把这种鸟叫做什么?”楚王回答:“叫做喜鹊。”“称作乌鸦,可以吗?”“不可以。”史疾便说:“如今大王的国家有相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出缺,在您选用、安置官吏的时候,一定选择廉洁奉公者担任其职。可是,如今楚境内贼盗公然横行,官吏却没能力制止,这就属于乌鸦不称作乌鸦、喜鹊不叫作喜鹊的事了。”

  楚王无言以对。

  也就是说当对方已是黔驴技穷的时候,这时对方已经把要进攻的炮弹全部发射完毕,而后发现他连你的“伤口”部位还没找到。这就是所谓的“黔驴技穷”。他技穷之时,也是你反攻之时。

  二是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或发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错时,那就不要回答,你可以把问题再还给对方,将对方一军。

  比如,有一个国王故意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聪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我就认为你聪明。”阿凡提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骑的毛驴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诉你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这种技巧就是给予对方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看起来与对方的问题不相干,几乎没有回答他的追问,但实际把问题还给了他,使对方不能对你再进行无理的刁难。

  以逸待劳,相时而动

  辩证法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取决于主客观环境或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特别是在形势不利于己时,稍一动作,就有可能失手于人或被对方“吃掉”,为不至于陷入更加被动局面,明智者选择了“守”。可以拉长战线,可以以逸待劳,然后看准时机,反客为主。不妨把战线拉长

  作战时,如果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再怎么衡算都无取胜的可能时,明智的指挥官都会采取“拉长战线”的策略,以免太早投下主力而被歼灭。因为主力一被歼灭,胜负已定,就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所谓“拉长战线”就是“长期抗战”,这在军事上有几个作用:

  可保存主力,维系士气;

  可让对方“师老兵疲”;

  可趁此壮大实力;

  可借游击战累积小战果,以激励士气,训练战技;

  等待(或主导)客观环境的改变,使之有利于我。

  作战是你死我活,人生则没有这么“严重”,但性质和作战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当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词,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而守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人生手段,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已到,便可由守转为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屈伸之术。

  如果你和某人或某个团体有竞争的行为,但自己条件不够,那就把竞争的过程拉长,不要立刻有结果,而你则在拉长的时间中寻找获胜的契机。

  “拉长战线”在人生中和在军事上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有两点尤其重要。一是保存、壮大实力。这也要看你实际上的作为,如果你懈怠下来,那么拉长战线这件事对你毫无意义,徒费时间。因此,强化你自身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二是等待(或主导)客观环境的变化。天底下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如果你能主导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最好,如果不能,只要耐心等待,则客观环境绝对有转成有利于你的一天,那时再投下主力“对决”,获胜的几率便大为增加,甚至都有提早获胜的可能!

  “拉长战线”是“长期抗战”,因此要沉得住气,不要妄动,而在主力对决之前,你可用“游击战”累积信心,磨炼战技,这才是最稳健的人生策略。以逸待劳与当机立断

  在社会生活及商战中,若你与对手较量时机不成熟,可以以逸待劳,坐等饭熟;机会来临,则可当机立断,迅速扑向目标,狼吞虎咽,解决问题。各种竞争莫不如此。

  以军事对垒为例,以逸待劳,一般是采用主力处于休养状态,让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敌人,不断调动敌人的方法,使敌人疲于奔命;另外的办法是伪装软弱,深沟高垒不出战,让敌人在求战不得的躁动与焦急中消耗精力,进而产生骄傲与大意的心理,再突然出击,一举击败敌人。

  秦始皇登位数年,秦国老将王翦击败楚将项燕,一举灭楚,基本上采用的就是第二种办法。

  王翦领60万大军攻楚,楚国也倾全国兵力抵抗。

  可王翦领兵到达前线,并没有急于进攻,只作防御的准备,挖战壕,垒营寨,筑城堡,绝不谈进攻,也不派兵挑战。楚军却不耐烦,一再挑战、叫骂,王翦全然不理。每天只命士兵休息、洗澡、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王翦自己也和士兵们吃住在一起,还时常加菜,有酒有肉,大家一起快活,就像没有战事一样。

  秦军这样一面防守,一面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士兵们便闲不住了,有的练习投石,有的比赛跳远,一个个都精力过剩。王翦看在眼里,便说:“我的战士可以打败楚国了!”

  楚军这边,天天到秦营前叫战,折腾了个把月,秦军毫无反应。项燕便认为秦军确实只是防备,不是攻打楚国的,就下令撤军。在撤军将撤未撤之际,王翦得到消息,一声令下:全线出击!

  楚军挑战一个多月,搞得人人疲惫不堪,士气消沉,奉命东撤,以为不打仗了,更无防备。没有想到王翦突然发动进攻。秦军更是吃饱喝足睡够,精力饱满,早就想试试身手。一得到进攻的命令,个个犹如猛虎下山,楚兵哪能招架,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王翦继续驱兵赶杀,一直追到安徽宿县。这一战,楚国名将项燕兵败自杀,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王翦乘胜进军,一举灭楚。

  事实上,以逸待劳作为一种高效使用力量的方法,远不止用在军事上,同时也是人们日常交往、处事的一种方法与谋略。

  人们做人处事,常常因性急把事情办砸了,并不是能力不行,办法不对,只是违背事情本来的要求,结果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就办事而言,一事有一事的要求,一人有一人的特点,不可用自己的愿望去强求,否则必定吃亏。人事常如此,以逸待劳,让时间改变一切,常收到坐享其成之效。

  所以,我们可以说,以逸待劳不仅是一种军事谋略,更是一种生存谋略,甚至是一种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