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后因以“敝帚千金”比喻把自己并不一定好的东西视为宝贝。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语出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二:“寒不食犹能寿,弊帚何施亦自珍。”

【敝帚自享】犹言敝帚自珍。

【敝帷不弃】谓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

【敝鼓丧豚】击鼓宰猪而求神,徒使鼓破而猪失。谓徒劳无益。

【敝盖不弃】谓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

【敝綈恶粟】谓衣食粗劣。

【婢作夫人】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后因谓刻意摹仿,而才力短弱不能神似者为“婢作夫人”。

【婢膝奴颜】谓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奴才相。

【碧鬟红袖】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

【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谓生活清苦。

【弊车羸马】破车瘦马。

【弊帚自珍】犹弊帚千金。

【弊绝风清】弊害之事绝迹,不正之风廓清。语本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壁立千仞】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

【壁间蛇影】据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所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记述。后因以“壁间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壁垒森严】①防御工事坚固;戒备严密。②比喻界限极其分明。

【避人耳目】谓避免走漏消息。

【避人眼目】见“避人耳目”。

【避之若浼】《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后以“避之若浼”谓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避井入坎】见“避坑落井”。

【避凶趋吉】谓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避世金门】见“避世金马”。

【避世金马】《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后以“避世金马”、“避世金门”谓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避世墙东】《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用“避世墙东”谓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避瓜防李】见“避李嫌瓜”。

【避坑落井】谓避过了坑,掉进了井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

【避李嫌瓜】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避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杜预注:“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国何以报我?’故以退三舍为报。”后以“避君三舍”、“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

【避面尹邢】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后以“避面尹邢”称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避重逐轻】见“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①谓避开较重的责任,拣轻的承担。②谓躲开要害问题,只谈次要的事。

【避俗趋新】谓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避迹违心】违背本意而隐匿。

【避穽入坑】见“避坑落井”。

【避军三舍】见“避君三舍”。

【避凉附炎】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

【避祸求福】见“避祸就福”。

【避祸就福】谓避开灾祸而接近幸福。

【避强打弱】见“避强击弱”。

【避强击弱】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避强击惰】见“避强击弱”。

【避迹藏时】逃避时世。

【避毁就誉】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避烦斗捷】谓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

【避溺山隅】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避实就虚】见“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谓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语出《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影匿形】见“避影敛迹”。

【避影敛迹】谓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避难就易】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避难趋易】见“避难就易”。

【髀肉复生】谓因久不骑马,大腿上肉又长起来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演义》第三四回作“髀肉复生”。后因以“髀肉复生”为自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之辞。

【璧合珠连】亦作“璧合珠联”。①谓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古人认为是一种显示祥瑞的天象。②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璧合珠联】见“璧合珠连”。

【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边尘不惊】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砭庸针俗】谓救治凡庸鄙陋。

【鞭长不及】见“鞭长不及马腹”。

【鞭长不及马腹】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杜预注:“言非所击。”谓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因以“鞭长不及马腹”喻力所不能及。

【鞭长莫及】见“鞭长不及马腹”。
【鞭长驾远】谓路途遥远。

【鞭约近里】犹言鞭辟近里。

【鞭丝帽影】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鞭辟入里】同“鞭辟近里”。

【鞭辟向里】同“鞭辟近里”。

【鞭辟近里】古代洛阳方言。意谓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宋儒常用语。

【鞭辟着里】同“鞭辟近里”。

【鞭驽策蹇】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鞭擗向里】同“鞭辟近里”。

【鞭擗进里】同“鞭辟近里”。

【抃风儛润】欢舞于和风时雨中。指庆幸沾受恩惠。

【变化不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变化不穷】见“变化无穷”。

【变化莫测】见“变化不测”。

【变化无常】谓变化不定,无规律可循。

【变化无穷】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

【变心易虑】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变幻不测】见“变幻莫测”。

【变幻莫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变幻无穷】形容变化之奇异和繁多。

【变古易俗】犹变古易常。

【变古易常】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语本《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变古乱常】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

【变本加厉】原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后多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语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变生不测】意外地发生变故。

【变生肘腋】比喻变乱发生在内部或身旁。语本《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变故易常】同“变古易常”。

【变俗易教】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变风改俗】见“变风易俗”。

【变风易俗】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变炫无穷】犹变幻无穷。

【变躬迁席】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

【变容改俗】改变风貌习俗。

【变动不居】谓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变贪厉薄】谓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变态百出】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

【变醨养瘠】谓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变脸变色】见“变颜变色”。

【变颜变色】谓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变名易姓】改名换姓。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游诸名山。”《云笈七签》卷八二:“日三食,慎勿忘,但过万日,仍白纵横,变名易姓,升天游嶽皆可耳。”亦作“改名易姓”。

【便宜行事】见“便宜从事”。

【便宜施行】见“便宜从事”。

【便宜从事】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遍地开花】比喻好事情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遍体鳞伤】①谓满身都是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