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郑玄注:“用右手便。”后世因以“顺手牵羊”比喻顺便行事,毫不费力。②今特指顺便拿走别人的东西。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本《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犹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非而泽】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顺风行船】顺着风势行船。比喻趁着有利情势做事,用力小而收效大。

【顺风扯帆】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顺风吹火】顺着风势吹火。比喻因势乘便,费力不多。

【顺风使帆】顺着风势扯帆行船。比喻趁着有利的情势行事。

【顺风使船】见“顺风行船。”

【顺风使舵】见“顺风转舵”。

【顺风张帆】见“顺风使帆”。

【顺风转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见机行事。

【顺美匡恶】《孝经·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后因以“顺美匡恶”谓歌颂美善,匡正过失。

【顺时而动】《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后因以“顺时而动”谓顺应时势而行动。无累后人。”后因以“顺时而动”谓顺应时势而行动。  

【顺时随俗】顺应时势,随从习俗。

【顺理成章】语本《朱子语类》卷十九:“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多用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悖常例。

【顺过饰非】谓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见“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顺蔓摸瓜】同“顺藤摸瓜”。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顺藤摸瓜】顺着瓜的藤蔓去寻找瓜。比喻顺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舜日尧天】见“舜日尧年”。

【舜日尧年】比喻升平盛世。尧舜,均为古代贤君。  

【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话算数,确定不移。

【说三道四】①乱加谈论。②批评;指摘。

【说千说万】说了许许多多的话。

【说古道今】见“说古谈今”。

【说古谈今】谈说古今事。形容话题广泛。

【说白道黑】见“说白道绿”。

【说白道绿】犹言说长道短,信口雌黄。

【说地谈天】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形容话题广泛或巧于言辞。

【说好说歹】①谓百般劝说或请求。②褒贬,评论好坏。

【说好嫌歹】说这个好,嫌那个坏。泛指批评,褒贬。

【说长道短】①汉崔瑗《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后以“说长道短”指议论他人的好坏是非。②谈说各种事情。  

【说长话短】同“说长道短”。

【说长说短】同“说长道短”。

【说长论短】同“说长道短”。

【说东道西】说这说那,随意谈论各种事情。

【说东谈西】见“说东道西”。

【说来说去】①反复阐说。②犹言总而言之。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谓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说是弄非】见“说是谈非”。

【说是道非】见“说是谈非”。

【说是谈非】①评说是非。②指搬弄口舌。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说黄道黑】颠到黑白,挑拨是非。  

【说梅止渴】同“望梅止渴”。

【说短道长】同“说长道短”。

【说短论长】同“说长道短”。

【烁玉流金】见“烁石流金”。

【烁石流金】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形容酷热。烁,通“铄”。

【铄古切今】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铄石流金】高温熔化金石。形容天气酷热。

【铄金毁骨】比喻毁谤太多,使人无以自存。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金点玉】熔化金属,玷污美玉。比喻毁谤为害之烈。

【铄懿渊积】谓德行美好,学问渊博精深。

【硕大无比】见“硕大无朋”。

【硕大无朋】《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郑玄笺:“硕,谓壮貌佼好也;大,谓德美广博也;无朋,平均不朋党。”后用以形容物体巨大,无与伦比。

【硕果仅存】唯一留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经过长时间淘汰而幸存的极少的人或物。

【硕望宿德】犹言德高望重。

【搠笔巡街】谓沿街卖诗文。

【槊血满袖】谓奋槊进击,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战斗。

【司空见惯】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於席上赋诗曰:‘……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后因以称事之常见者。  

【司马牛之叹】《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称好】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称好。”徐子光集注:“(后汉司马徽)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后因以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司农仰屋】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据。

【思不出位】虑事不逾越自己的职分。语本《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王弼注:“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思如涌泉】极言文思充沛。

【思前想后】①想想前面,又想想后头。形容反复思念。②指反复考虑。

【思妇病母】谓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

【思归其雌】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斯文扫地】谓文化或文化人不受尊重。亦谓文人自甘堕落。

【死乞白赖】谓纠缠不休。

【死乞百赖】见“死乞白赖”。

【死不瞑目】死了也不闭眼。谓心事未了,死有遗憾。

【死中求生】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死中求活】死中求生。

【死心搭地】见“死心塌地”。

【死心落地】犹死心塌地。  

【死心塌地】亦作“死心踏地”。亦作“死心搭地”。①心里踏实;放心。②一心一意,不作他想。

【死心踏地】见“死心塌地”。

【死去活来】昏厥过去又苏醒过来。形容极度的痛苦或悲哀。

【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

【死皮赖脸】形容不顾羞耻,纠缠不休。

【死有余责】犹死有余辜。

【死有余辜】谓虽死不足抵其罪。形容罪大恶极。

【死有余罪】犹死有余辜。

【死有余僇】犹死有余辜。

【死有余诛】犹死有余辜。

【死而不朽】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死而后已】到死才罢休。形容终身奋斗。

【死灰复然】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死灰复燃】见“死灰复然”。

【死灰槁木】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

【死求白赖】见“死乞白赖”。

【死求百赖】见“死乞白赖”。

【死别生离】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死告活央】苦苦恳求。

【死於非命】遭受意外灾祸而死亡。非命,横死。

【死骨更肉】犹起死回生。

【死眉瞪眼】形容呆滞不活泼。

【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不活泼,无生气。

【死败涂地】指惨败而死伤严重的景象。

【死得其所】《左传·文公二年》“瞫(狼瞫)曰:‘吾未获死所。’”后因以“死得其所”谓死得有意义。

【死无葬身之地】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死里求生】同“死中求生”。

【死里逃生】形容从极危险的境遇中逃脱出来。

【死模活样】半死不活的样子。

【死标白缠】极力纠缠。

【死样活气】形容没有生气。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死诸葛哧走生仲达】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死声咷气】大声嘶喊、哭叫。

【死声活气】阴阳怪气的声音。

【死声淘气】见“死声咷气”。

【四大皆空】佛教称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大构成,而四大又从空而生,因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