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怡情悦性】使心情怡悦舒暢。

【怡情理性】陶冶性情。

【怡情养性】怡养性情。

【怡然自若】喜悦而无拘束貌。

【怡然自得】喜悦而满足貌。

【怡颜悦色】犹和颜悦色。

【宜喜宜嗔】见“宜嗔宜喜”。

【宜嗔宜喜】亦作“宜喜宜嗔”。谓生气时高兴时都很美丽。

【饴含抱孙】同“含饴弄孙”。

【贻人口实】给人留下话柄。

【贻笑大方】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后因以“贻笑大方”谓被有识者嗤笑。  

【贻臭万年】犹言遗臭万年。

【贻厥孙谋】《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贻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

【遗文逸句】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遗世忘累】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

【遗世拔俗】见“遗世越俗”。

【遗世越俗】超脱世俗。

【遗世绝俗】见“遗世越俗”。

【遗世独立】谓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遗老孤臣】指改朝换代后已经失势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遗休馀烈】见“遗芳馀烈”。  

【遗名去利】谓丢弃名位和利益。

【遗形去貌】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

【遗形忘性】见“遗形藏志”。

【遗形藏志】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遗芬馀荣】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遗芬賸馥】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

【遗芳馀烈】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

【遗物忘形】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遗物识心】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遗哂大方】见“遗笑大方”。

【遗俗绝尘】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遗风古道】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  

【遗风逸尘】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

【遗风馀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遗风馀思】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遗风馀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遗风馀烈】前人留传的风教和业迹。

【遗风馀教】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遗风馀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遗风馀習】见“遗风馀俗”。

【遗风馀泽】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遗风馀韵】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遗风旧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遗迹谈虚】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

【遗音馀韵】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遗恨终天】谓终身感到悔恨。  

【遗珥堕簪】见“遗簪堕珥”。

【遗珥坠簪】见“遗簪堕珥”。

【遗珠弃璧】本指弃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弃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优秀人才。

【遗华反质】谓舍弃浮华而返归朴质。

【遗恩馀烈】前人遗留下的恩德功业。

【遗笑大方】谓让内行见笑。语本《庄子·秋水》:“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遗臭千年】同“遗臭万载”。

【遗臭千秋】同“遗臭万载”。

【遗臭万世】同“遗臭万载”。

【遗臭万代】同“遗臭万载”。

【遗臭万年】同“遗臭万载”。

【遗臭万载】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遗臭无穷】谓坏名声永远流传下去,而无穷尽之日。  

【遗训馀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遗害无穷】谓留下祸害没有穷尽。

【遗落世事】谓遗忘弃置世俗之事。

【遗惠馀泽】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遗祸无穷】谓留下祸害没有穷尽。

【遗魂亡魄】谓抛弃思虑,停止精神活动。

【遗寝载怀】谓心有所念而寝不安席。

【遗闻逸事】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遗闻轶事】见“遗闻逸事”。

【遗闻琐事】见“遗闻逸事”。

【遗黎故老】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

【遗篇坠款】指散佚的诗文篇章和书画款识。

【遗篇断简】同“遗编断简”。  

【遗德休烈】见“遗德馀烈”。

【遗德馀烈】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

【遗编绝简】同“遗编断简”。

【遗编坠简】同“遗编断简”。

【遗编断简】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

【遗声坠绪】指行将绝灭的诗歌创作传统。

【遗声馀价】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遗簪脱舄】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遗簪绝缨】《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灭烛,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於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原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於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於是王遂与群臣欢饮,乃罢。”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谓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遗簪弃舄】见“遗簪坠舄”。

【遗簪弊履】同“遗簪坠屦”。

【遗簪弊屦】同“遗簪坠屦”。

【遗簪堕珥】①《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后以“遗簪堕珥”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②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  
【遗簪堕履】同“遗簪坠屦”。

【遗簪坠珥】见“遗簪堕珥”。

【遗簪坠舄】指遗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遗簪坠履】见“遗簪坠屦”。

【遗簪坠屦】亦作“遗簪坠履”。①《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於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后人合两事为“遗簪坠屦”,比喻旧物或故情。②指遗弃的簪珥鞋袜。

【遗孽馀烈】指遗留下来的残馀势力。

【遗大投艰】谓赋予重大艰难之任。

【遗艰投大】见“遗大投艰”。

【颐性养寿】谓保养精神元气。

【颐指风使】犹言颐指气使。

【颐指气使】①谓以下巴的动向和脸色来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②示意,命令。  

【颐神养性】谓保养精神元气。

【颐神养气】犹言颐神养性。

【颐神养寿】见“颐性养寿”。

【颐养天年】谓保养年寿。

【颐养精神】保养精神元气。

【颐精养神】见“颐养精神”。

【彝鼎圭璋】“彝”念yí;“璋”念zhāng。比喻典雅出众。

【以一奉百】少数人供奉多数人。谓生产者极少,而消费者甚多。

【以一持万】谓握其纲要而统御万类。

【以一当十】一个人相当于十个人,形容斗志极其旺盛。

【以一儆百】见“以一警百”。

【以一警百】亦作“以一儆百”。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以人为镜】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语本《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以人为鉴】《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於,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於人,无鉴於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后以“以人为鉴”谓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以人择官】根据人的才能选授适当的官职。

【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以大恶细】用大的罪名来责备人微小的过失。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后经改造,用来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测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以口问心】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己度人】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不济可】《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