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随后,墓地为了扩大知名度,开始广告宣传,不断将名人的遗体迁葬到拉雪兹公墓。

现在,拉雪兹公墓不仅是一座墓葬博物馆,而且已经成为巴黎的一大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来此一睹欧洲墓葬风情。学绘画和雕塑的人频频来此临摹、摄影。

拉雪兹公墓有多个出入口,在每个入口处都立有公墓平面图,标注了各个墓区和名人墓的地点。在标出的106  个名人墓中,有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演员等。游客若想拜访某个名人墓,只需花1.5  欧元买一张导游图,便可按图索骥。

名人墓大都十分简朴。波兰著名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的墓坐落在一个小坡上。1831年,肖邦来到法国定居。后来,他结识了比自己大6  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甜蜜的爱情给肖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1847年,两人关系破裂后,肖邦因心情忧郁,创作力衰退。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因肺病在巴黎逝世。在肖邦墓低矮的墓碑上,有一个怀抱小提琴、沉浸在忧伤中的少女雕像。雕像寄托着人们对天才大师的惋惜和哀悼。

《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在95区,墓碑很特别,形状如一本打开的书。“书页”的左边刻着鲍狄埃的生卒年(1816-1887),右边是国际歌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在美国成名后,为了逃避丑闻、官司的纠缠,1971年3  月带着女友从旧金山来到巴黎定居,寻求梦幻般的艺术家生活。同年7  月,莫里森因心肌梗塞在寓所的浴缸中猝死,4  天后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此后,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歌迷来到莫里森的墓前凭吊。

在拉雪兹公墓安葬的名人还有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王尔德、美国舞蹈家邓肯、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等。拉雪兹公墓里还葬有华人,祖籍有温州的、上海的。

拉雪兹公墓除了名人墓地吸引游客,它的围墙也是游客参观的必到之处。

1871年3  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5  月21日,为了保卫公社政权,巴黎公社的社员同凡尔赛政府军展开浴血奋战。5  月28日,147  名公社战士在拉雪兹公墓的围墙下高呼着“公社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社员墙是拉雪兹公墓围墙的一小段,是巴黎公社社员壮烈牺牲的地方。这堵墙高约2  米,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后,现在墙上已经看不到当年枪林弹雨的痕迹。墙上镶嵌的一块白色大理石板已呈灰色。

拉雪兹公墓里安葬了很多平民。其实,人们只要付得起钱,就可以在公墓中选择墓穴安葬。有不少家族买上一大块墓地,修建小屋、亭台或地下室,将家族中逝去的人集中安葬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享受天伦之乐。那些买不起墓地的人可以买一块存放骨灰的地方安息。

第三部分马克思故居中国人比德国人多500  页的留言簿,大多是中文留言苏程在德国西部边陲小城特里尔,一条名为“布吕肯大街”、宽约4  米的小巷里,一座静静的黑瓦白墙的三层小楼,门牌写明是10号,那便是马克思故居了。

在德国,纪念馆通常会有透亮的窗户,大门呈敞开状,迎接参观者的到来。而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丝毫不起眼的房子,深褐色的大门紧闭,似乎是在向我们暗示,这里其实只是住着一户普通人家。但门外墙上挂着的马克思侧面头像却说明了整个房子的意义:1818年5  月5  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此。

像进入每个德国家庭一样,我们先按门铃。“嗡”地一声,门从里面自动打开。越过厚重的门,我们沿着走廊进了接待室。门票每人两马克,票价之便宜在德国此类的故居中是绝无仅有的。波恩的贝多芬故居房子较之更小,而票价却是这儿的4  倍。我们一手交钱,一手接票,居然有人问:“要发票吗?”这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但又多少让我有了些宾至如归的感觉。

故居的说明书有德、英、俄、法、西、中、日7  种文字,中文有简繁两个版本。而在德国其他名胜,说明书上的亚洲文字大多只有日文。显然,在马克思故居,我们中国人是常客。另外,在故居陈列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众多版本中,包括德文原版,印刷最精美的也属中文版。1983年故居重新开放后,因东西阵营对立,真正来过这里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并不多,华国锋同志便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位。当年访问西德时他特意来此参观,并赠送了绘有马克思头像的瓷盘和《资本论》中文精装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中文版独占鳌头的原因吧。

我们楼上楼下都看了个遍。当我们参观完毕,打算离开时,同事说,门口还有一个留言簿,好不容易来一次,写点什么吧。还没等想好写什么,心急的同事已经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怎么全是中文?”他说道。我凑身过去,果然足有500  页的留言簿,大多是中文留言。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虽然展览文字全是德文,但德国参观者却比较少,特别是东欧巨变后,来这里参观的更是以中国人为主了,那本留言册每月都得换新的。留言中,有人写:“您的思想光耀千秋。”有的写:“马克思老人家,我们对不起您。”有的更干脆利落:“马克思先生,我来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参观者的心态与感触。

就要告别马克思故居时,进来一群丹麦青年,他们是哲学系的学生。青年们边听讲解,边仔细地记着笔记。我突然感到了一种亲近。毕竟,在这位人类思想大师面前,无论出于何种立场,尊重是国际性的。

第三部分挪威森林,仙境最早公路上驯鹿漫步小屋里住过王子李玫忆邂逅挪威的森林,完全是在意料之外。无论是甲壳虫的乐曲,还是村上春树的文字,都让我觉得挪威的森林是神秘的,无可言状的美,需要有缘才能相遇,我等待着。那次出一个不近不远的差,没想太多便选择了开车前往。

挪威多山,大大小小的村落就在山间,村和村之间就是森林,远远近近,就在那里等候着。白桦林和冷杉林,细细的,密密的,不是我想象中原始森林般的诡秘,也没有作家笔下的那份深邃。挪威森林到处都是,挪威人爱森林,甚至法律规定,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砍伐了树木之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挪威人去森林,就像我们周末去广场。人们到森林里散步,到森林深处去钓鱼、采蘑菇、摘野果,或者仅仅为了爬山。听说挪威森林的深处往往建有那么一间小木屋,屋门口会有一个信箱,过夜的人把钱投入信箱就可以住下,离开的时候,人们都会把房间打扫干净,再采上一束野花,摆放在客厅里,迎候着下一位客人。

开着车,沿着数不清的S  型公路,扭曲着穿过森林,时常有一只小兔子,或大如牛的驯鹿,大摇大摆地在马路上漫步,看着它们旁若无人走过的样子,你会觉得这森林原本就是它们的家,人修了路只不过为了借过,那零星可见的别墅也只是这山林的点缀。反而是简洁、别致的山间教堂比较抢眼,远远的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庄严与宁静。

真正生活在挪威森林里的人恐怕很难想象村上春树文字中的那份孤独与空虚,但我终于了解了甲壳虫乐队的那首《挪威的森林》里,神秘的女孩拥有的是怎样一片大得让人迷路的森林。挪威的森林真是那种比任何传说都更像仙境的地方,开车行驶在森林与峡湾之间的盘山路上,它会展示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颜色,让你去反复感叹。

山间的森林,迎着看,那片绿,还让你觉得那么浓酽,一转弯,却惊呆了,同一片森林,已被海水映衬得那般透明。等到乌云被阳光撕开一抹,到处又成了红色,不见一点绿的痕迹,变成了飘忽不定的“红森林”。而你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汽车已在蜿蜒的山路间又转了一个弯,换成瀑布迎面扑来,撕扯这片绿意了。

很久以前,挪威的森林里流传着一个神话:古沃尔格松王国的王子——西格蒙被仇人逼迫逃离了家园,躲到森林中生活,在那里他巧遇一名美丽的仙女,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最终把敌人赶出了自己的王国。眼前的这片森林的确似幻似真与童话相仿,好像随时准备拥抱别人,给人幸福。只可惜我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不能留下来找寻自己的木屋与仙女。

第三部分到土耳其古城学历史听希腊神话读《荷马史诗》李湛军提起土耳其,几乎无人不知它是个“一桥连接亚欧,游轮尽览东西”的有趣国家。可你知道吗,它是欧洲早期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传说,《荷马史诗》中的许多叙述,《圣经》中的许多记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据。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欧洲游客来到这里寻根,欧洲许多中小学校甚至带着学生到这里实地上历史课。

土耳其可以游览的古迹甚多,其中伊兹密尔市的“埃菲斯”古罗马帝国遗址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每个游客的必到之地。

伊兹密尔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爱琴海地区一支能征善战、名叫“邑俑”(Ion  )的民族占领了这里,并联合当地人沿爱琴海修建了12座城堡,埃菲斯便是其中一座最辉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