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岁月如歌 > 第115章

第115章



他背后的军刀拖沓地跟着他,像是他身上的枷锁。黄浦江白天舟楫往来,像是填补夜晚虚渡的空虚。不管江边如何地热起来,江边还是冷的。冷到骨子里。藤田智也知道,如果把泪流到黄浦江里,是流得无声无息的。他俯身望着江面,其实他还剩下一个秘密,找不到人倾诉。原来佯似狠心的女人送走了儿子,甚至不给儿子一个正面的道别,但是她在黄浦江边等了一天,从天亮到天黑,从热到冷,后来冷透了。她跨过这边的江沿,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江面上。

这样灰色的江面,会让人万念俱灰。藤田智也走到煤气路灯下,一缕缕暗黄的光,照得前路迷蒙不清。可前路的尽头是黑暗,快要成了他的永恒。其实他是感到安全的,在这样暧昧的灯光下,他是谁,谁是他,都不重要,也不会有人看清楚。

但他不想在日光之下。伯父沉痛地告诉他,部队在节节败退,天皇没有示弱前,他们没有理由后退。

他说:“哪里是战场,我就站到中央去。”他想,双方的子弹都可以打在他的身上,也许是自己最大的痛快。伯父照例一个耳光打过来,说要打醒他的。可是什么是梦中?什么是现实?他早分不清了。每一分,每一秒,如果白昼降临,他又得被迫去分辨。闭上眼睛,暂时忘记过去,忘记现在,也不去想象将来。他的手伸向江面,先脱手,是一块沉重的大石被推开了。军刀被江潮卷走,半点声息也无。再脱手,涓涓汩汩,像漏壶中流出的细流,如沙如烟,有一种细致的温婉的美。江风一吹,又随着风飞了起来,蓬蓬地洒向这个世界。是真的自由了。藤田智也蹲了下来,留了一樽物在江沿之下,银色的勾,闪出蓝色的光辉。

天亮了,路过的拾荒的孩子被吸引了,小心翼翼走过来,看清楚了,心里一阵狂喜,是把进口货呢!可以换不少的钱。孩子小心拣了揣进了破烂衫子的衣兜里,快乐地哼着“莲花落”跑了。也有拾荒的小孩会额外得到旁的差事赚些外快,有人递来一个包裹加一个大洋。他就欢乐地接了,跑到弄堂里,蹑手蹑脚地往种着玉兰树的那家人家敲门。“笃笃笃”就三下,立刻放下东西,躲到拐角的地方。可是天才亮,亮的不够明朗,人们都还迷糊着,未睡醒。没有人开门。他觉得自己要忠人之事,又跑回去,再“笃笃笃”三下。这下终于有人走出来,看真切,是个穿着蓝色卡其布拼着木兰花色的年轻太太,她的头发还没梳好,长长的暂时挽成了辫子,扎了蓝色的头绳。她先探头四处看看,正狐疑,就看到了地上的物件,也用蓝色的卡其布包好的包裹。

孩子想,到底是顺利到了收件人手里,他的任务也完成了,大洋没有白拿,也快乐地哼着曲子跑了。归云将蓝色的包裹拿了进来,轻飘飘的,似乎无一物。她拔亮了煤油灯,照着,慢慢地打开。

不过是两张纸。第一张略小些,泛黄的,上面有两行字,深黑的,像一片迷雾中的眼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归云的眼,睁大了,不能合上。浑身颤抖,心口蒸腾。这样方寸之间,她似乎是重识旧物。

弄堂里有人醒了,推开了天井的铁门,推开了老虎天窗。阳光洒进来。上海似乎还在睡,似乎已经醒了。这是一个懵懵懂懂的早晨,一道霞光终于划破层层云朵,漏着晨曦的晨雾,浓得散不开。

最先在清晨响起来的是“刷刷”的洗马桶的声音。人们真的醒了。寂静的客堂间里,归云听着自己沉重的呼吸,她的声音盖过了世间的一切杂音,她的世界变得訇然。她颓然地坐下来,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是白的,连她的面,也一点点白了出来。白天的喧嚣,才开始,应该可以扫除夜来的冷寂。偶尔一两个挑着扁担的零时摊贩,叫着:“卖糖粥喽!”归云仓皇地想,不应该是这样叫的,应该是:“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

他们为什么叫的这样的凄厉?一点都不温暖。归云抽搐了一下,身体惊跳起来,她翻过了那页苍白的纸,正面,是风华正茂的新郎和新娘。

他们背后的千山万水,正如这个世间的憔悴浮生。归云的呼吸变得急促。那之后,是一张报纸。上面的字很小,是节约版面的排版,个个都像是蝌蚪。她的眼睛花了。

可,突然,外面的世界变得訇然了。不知从哪处开始响起了鞭炮,有人敲锣打鼓,一路路传过来。一下,夜里残留的屈,就没有了。有人震天价响地拍了桌家的铁门,庆姑、归凤和卓太太和衣出来,都迷惘着。

外面人叫:“卓太太,小卓太太,天亮了!”裴向阳从房间里一阵欢呼跑出来开门。老范红光满面的脸,他手里还拎着响锣,他重重打了一下,忽然就流了泪。

“天亮了!”女人们定定地站在那里。裴向阳呼啸一声,冲进了老范的怀里。“我们,胜利了!”卓太太喃喃地问:“怎么?”归凤说:“是不是展风能凯旋归来了?”她转个头,已经泪流满面,同庆姑头并头,庆姑也喃喃:“大清早,怎么打的锣鼓?”

裴向阳拿过老范手里的响锣,“噼噼啪啪”猛打一阵,叫道:“日本鬼子走了!日本鬼子走了!”江江揉着眼睛也出来了,卓太太一个箭步上去,抱起了江江,将脸埋在她的身上,江江迷糊地叫:“奶奶,衣服湿了。”老范奇$%^书*(网!&*$收集整理流着泪笑:“小卓太太呢?”裴向阳问:“妈妈呢?”归凤一个转身,看到归云一个人偷偷走进了房间。她从床底下搬了一坛酒出来。

归云想,她怎么动作得像块死肉一样?她的面前,摆着相架,有一幅集体照,每个人都在笑。归云问:“那上面在写什么?”“小蝶,你说?”“小雁?”陆明是不识字的,向先生自来是不熟悉的。她的手指指着一个人。“卓阳,你告诉我,那上面写的是什么?”她将酒倒在地上,不多,那是水泥地,早卸了地毯的。立刻就干了。她又倒,她说:“你们告诉我,那到底是什么?”她的天地亮了暗又暗了亮,明明暗暗的,原来是泪。“我为什么要流泪?变成来生的伤口我该多么不划算?”外面的嘈杂压倒了一切,三邻五里的,聚在门口,拥抱、哭泣、嚎叫、欢呼。弄堂里汇成了小浪,一浪接一浪,像黄浦江涨了潮。有人摔了毛巾、有人摔了牙杯、有人摔了面盆,人人面上的悲和喜,都化成了泪和汗。

几乎什么都听不清楚了。归云的手无力了,怀里的酒坛子“哐当”一下掉在了地上。碎了,四分五裂的,弯弯曲曲的酒渍艰难地从碎片中流出来。中国,在碎片中,惨胜了。归云的房门,也被“哐当”推开了。卓太太踉跄进来,她扶着墙,一步步挪进来。她手里拿着那张照片,她指着‘千山万水’之下,原来还有字。她问:“归云――归云――你告诉我,什么叫做‘许你来生’?”

归云蹲在狼藉之中,再也无力去收拾那片惨败。再也收不回来。她捂着面,泪也像酒,从指缝里流出来。弯弯曲曲,像溪流要汇流入江,就像黄浦江。黄浦江也醒了,南边北边,霞光分散又汇集,总是分不开的。年老人的年轻的人,都从遥远莫测的年代醒过来。滚地龙还是在的,还是黑黝黝蚕茧似地伏在地面上。霞飞坊也是屹立不倒的,整齐料峭的房顶笔直地朝一个方向耸立。房子和房子之间,还是挨得这样近。是一样整齐的心。收拾回来的旧山河,还是拼起来的。归云一片一片拾起了碎片,那样长,那样难,八年还是十年?她从北到南,一直走一直走,没有休息,没有停顿。归云重新站了起来,从卓太太手里拿过了那张照片,将脸贴了上去。泪都干了,也停不了。卓太太坐倒在床上。外面的喧嚣与她们无关。清风吹进来,一掀一动的是泛黄的报纸。“这里有你抗敌遇害时所流下的血迹斑斑,你的钢笔,你的相机,都是与你一同阵亡的战友。当我们看到它们的残骸,你那年轻而智慧的脸颜,沉毅和蔼的神色,清晰而响亮的声音……都一一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抚摩着你那已经消失了温暖和热气的血迹,便记起你所留给我们最深刻印象。

“云阳同志!你唯有留下你与妻子的照片,成为我们对你不可磨灭的永恒的记忆(的)纪念品了!“1943,8月”

番外

上海一家人

白如洗的灶台边,开着白炽灯,切菜的时候直射下来,青菜就绿得更新鲜了。灶台上炖着崭新的砂锅,“咕嘟”冒着热气,热气里有鲜香,把气候都薰暖了。案板上的面团揉了一半,软塌塌堆在那边,旁边的喜字章横着。光照过来,原来是旧的,干了很久。放下面团的老太太戴好老花眼镜仔细研究这章,她的领口绣了春花三两枝,许久没穿的,压的皱了,她用熨斗烫了几回,折痕去不掉,可在亮堂的灯下看不出,又新了。好像等了很久的簇新。她的下手有个十四岁的少年窝坐在矮几上专心致志做功课,头伏得低。老太太眼睛一瞥,看不过去,敲了他的桌头一记:“抬高点,别净学你爸爸的坏习惯。”少年听话,就抬高了头。老太太仔细辨着那章,自言自语:“当初可是请了沈大成的师傅给刻的,怎么就断了个横呢?”

少年扭了头,问:“奶奶,重新刻一个不就好了。”老太太不答应:“那师傅走了后,再没人有这手艺的。当初你妈妈的小店做寿糕寿桃都是请他来刻这样的字。他点心做得一流,还会篆书,老漂亮挺括的,那寿桃上有这样的字,一摆就是气派。”

少年笑了:“咱们家又没有人过生日,也没有人结婚,干吗一定要刻一个‘喜’字?”